当前,正值“三夏”生产大忙时节。在安徽萧县圣泉镇俞庄社区的麦田里,处处回响着大马力机车作业的声音,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麦浪间来回穿梭,抓草机和运输车协同配合,把麦秸捆拉出田,翻斗车随即驶入,将有机肥抛撒在田间。从“收获丰收”再到“播下希望”,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在乡间徐徐展开。

田埂旁,俞庄社区党总支书记欧林君揪下一头麦穗和包村干部张振商讨起了农粮产业发展的计划。

“麦粒饱满,丰收在望。今年,咱们社区集体合作社共托管200余亩麦田,预估亩产至少能达550公斤。”交谈中,欧林君的电话铃声多次响起。“现在既要做好小麦管护,又要协调农机保证不误农时。我们联系了12台收割机,成立了生产作业服务队和农机抢修服务队,估计4天左右能全部收割完。”欧林君说。

据介绍,俞庄社区位于素有“中原粮仓”美誉的皖北宿州市境内,共种植小麦4800余亩。以前,各家各户分散种植,经济效益低,村民收入普遍不高。近年来,俞庄社区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重要载体,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适度规模经营,全村有10%的土地统一流转给了合作社种植粮食。社区党组织运用市场化手段购买社会化服务,推广代收、代种及订单种植等服务模式,帮助群众解决丰产丰收中遇到的问题,促进社区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增收。

“在种购销等方面,合作社统一联系优质良种、化肥商家,小麦种植成本已由以前的430元/亩降至290元/亩。”欧林君说。

“收成确实不错,但从长远来看,怎么保障村民尤其是脱贫户的持续增收?”张振问。“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除享受流转收益外,年底合作社扣除各类生产、服务成本后,还能按股分红。村民空闲了,还能进入合作社务工获得收入。”欧林君说。

“家里3亩多地流转给村集体,每年光流转费就有3000元。我还经常能到合作社务工,这几天农忙,村里让我当了秸秆禁烧员,工资给得还不少呢!”正在麦田巡查的脱贫户胡孝民乐呵呵地给大家算起了“增收账”。

合作社有效激发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如今,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70万元,村民生产生活持续向好。“接下来,将依托党组织合作社资源优势,带动群众造墒播种、灌溉保苗,抓好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欧林君说。(文/张月 通讯员/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