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至面、馄饨、豌豆糕……四季流转,忽而半夏,人间有味是清欢。

“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就在今天,夏至带着炙热与美好,如约而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闷热而潮湿的天气让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这番感叹显得颇为贴切,也让人们迫不及待地寻找一切能够去燥的夏至美食。

有俗语道“一碗面下肚,暑气消大半”,夏至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吃夏至面,而南北方的节气食俗也在此刻有了难得的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据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夏至这天,北京家家户户都要吃过水面,面条下锅煮熟,过凉水,再加一点调味料。讲究的人家还会配上各种菜码,只消吃上一口,爽滑劲道的口感就足以让人念念不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南方。面条同样熨帖着人们挑剔的味蕾。扬州阳春面、镇江锅盖面、常州炒浇面、杭州片儿川、福建虾面、广东竹升面、淮安长鱼面、南通跳面、昆山奥灶面……风味十足,充满意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至煮新麦,一年都安泰。”除了吃面,在山东一些地区还流传着煮新麦粒的习俗。只见爱玩的孩子们用麦秸编的小笊篱麻利地从盆里捞出麦粒,只一粒,醇厚的麦香便瞬间充盈了口腔,甜甜的、粘粘的,让人舍不得咽下。童年的时光也正是在这舌尖的百转千回间匆匆流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到了江南地区,“麦粽”“夏至饼”则俘获了无数人的芳心。《吴江县志》有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

过去祭过祖先后,人们会将“麦粽”作为礼物在亲友间互相赠送。农家还会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腊肉等,俗称“夏至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喝鸭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夏至烹鹅鸭”也是江南人必不可少的“仪式感”。夏至肥美的鹅肉不仅让当地人垂涎欲滴,也让见惯了各色风味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欣然为之泼墨挥毫。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虽只寥寥数语,读之却让人胃口大开,心痒难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诗中,白居易还提到了另一样夏至美味——粽子。

其实,在古代粽子不仅仅是端午美食,同样也是夏至标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有记载:“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也曾提及“夏至节日食粽”。因夏至、端午时间临近,故又有夏至吃粽子的习俗被纳入到端午的说法。

要论味道,甜粽和咸粽自然是旗鼓相当。甜粽软糯,咸粽丰满,甜咸之间是韵味,也是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粽子,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有一块能讨到彩头的豌豆糕。

豌豆糕,又称“夏至糕”,夏至这天,有些地方的人们会让孩子们坐在家里门槛上吃豌豆糕,有平安吉祥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一些地区的人们对馄饨也青睐有加。古人称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加之“馄饨”与“浑沌”谐音,盘古开天,浑沌初分,故又有“吃了馄饨可得聪明”的说法、

“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一碗简简单单的馄饨承载着美好,亦照亮着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有一年中最长的白昼,也有四时间最热烈的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夏至,宝藏青年愿你虽历经骄阳,走过暴雨,依旧热爱生活,幸福如初。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