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团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团扇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是出自毛主席语录,其实并不准确。这是毛先生1957年11月访苏期间,在18日发表《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时,引用的林黛玉的一句话。

这话出自《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这是林黛玉跟袭人,聊到香菱和尤二姐的遭遇时的有感而发。

在中国的古典名著中,毛先生认为,《红楼梦》“作者的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人物也写活了”。先生曾多次在其文章和谈话中引用《红楼梦》里的故事和语言。

195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毛先生接见几位在北京的湖南教育界人士时说:“《红楼梦》中有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潇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

《红楼梦》和毛泽东的人民史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和毛泽东的人民史观

在1957年3月1日、最高国务会议的结束语中,毛先生引用了王熙凤对刘姥姥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来说明大国的事情也并不那么好办。王熙凤的另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也让先生很感兴趣,并多次引用。

据毛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我国的古典小说中,先生读的遍数最多的就要算是《红楼梦》了。1964年的时候,先生就曾对人说过:“《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1964年之后、到去世前,先生又把《红楼梦》读了多少遍,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在毛先生去世后,有人对其藏书做过统计,仅在中南海的先生故居中,不同版本的线装《红楼梦》就有20种之多。这些书有的是用黑铅笔作了密密麻麻的圈划,有的还打开放着,有的折叠起一个角,有的还夹有纸条。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直到晚年、先生还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红楼梦》。

1954年毛先生在杭州时,常去附近爬山。有一次,他问起陪同的摄影师侯波说:“你现在看什么书啊?”侯波回答说是《红楼梦》。先生便接着问:“看得懂吗?”侯波随口答道:“看故事呗。”然后,先生说:“你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并说,把《红楼梦》当作故事看,是初浅层次;一般文化的读者也“只能看看故事”。

事实上,先生曾先后多次和身边人员说起过《红楼梦》。先生认为,《红楼梦》是讲斗争的;他说:“《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很好,它是讲阶级斗争的,要看五遍才能有发言权哩。”

根据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一书里的记述:早在井冈山时期,先生就从斗争的角度解读过《红楼梦》。有次,贺子珍说起自己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不喜欢《红楼梦》。她说:“《红楼梦》里尽是谈情说爱,软绵绵的,没有意思。”

毛先生批评俞平伯的红学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先生批评俞平伯的红学观点

毛先生一听,就反驳她说:“你这个评价不公正,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哩!《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我看你一定没有仔细读这本书,你要重读一遍。”

先生曾说,他是把《红楼梦》当做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1981年,薄一波曾写过这样一段回忆:“毛泽东同志对《红楼梦》有浓厚的兴趣,讲过这是一部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他多次要大家读,说不是读故事,而是读历史,你要不读《红楼梦》,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呢?”

在中国,有一个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叫做“红学”。先生曾把胡适和俞平伯、王昆仑、何其芳、吴世昌等人,称为“新红学”家,而将此前的蔡元培等人称为“旧红学家”。鉴于先生对《红楼梦》研究和理解的深透,有人认为,他也是一个“红学家”,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新红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