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山东泰安新泰市,一位市民在谷里大桥附近水域,看到了让人感到非常诧异的事,大量鱼儿争先恐后的跃出水面,然后再重重地“摔”回水里,场面十分壮观。

鱼儿肯定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这种非常规的行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最有可能引发这种现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鱼儿的行为特征

在江河湖泊中,鱼儿的行为特征因其种类、生活习性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栖息和活动水层看,不同的鱼有不同的栖息水层。例如,鲢鳙主要活动在水体的上层,草鱼则在中下层,而鲤鱼和鲫鱼主要栖息和活动在水体的底层。大多数鱼类主要分布在水体的中层以下,且越是接近水底,鱼的密度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趋温逐暖习性看,鱼类是变温动物,对水温变化敏感。在适宜的水温下(如鲤鱼、鲫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0—28°C),它们会表现得更加活跃。在冬季水温较低时,鱼类会游向深层或水底处,很少活动;随着水温升高,鱼类开始活跃,并向岸边游动和觅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趋食性看,食物是鱼类生存的基础。在自然界中,浅滩、水草区、入水口和回湾等地是食物较为丰富的区域,吸引着大量的鱼类前来觅食。

从洄游性看,有的鱼类在水体中具有一定的时间、范围、方向、距离的迁移称为洄游,而洄游与水温、食物、产卵等因素直接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情况下鱼群会大量跃出水面?

其实,在很多情况看,都可能会发生大量鱼群跃出水面的情况,毕竟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栖息的环境以及气候、气象变化都有内在的关联。比如:

躲避追捕:当鱼群遇到天敌追赶时,为了逃命,它们可能会跳出水面来改变方向,躲避天敌的追击。例如,鲤鱼、鲫鱼、草鱼等常见鱼类在受到威胁时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觅食:一些鱼类,如鲑鱼、鳟鱼等,会跃出水面捕捉水面上的昆虫、小鸟等猎物。这种高难度的捕食行为不仅考验了鱼类的弹跳力,也体现了它们卓越的狩猎技巧。

求偶:在繁殖季节,雄性鱼为了吸引雌性的注意,会通过跳跃出水面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强壮的身体和健美的体格。这种求偶行为在许多鱼类中都很常见,如孔雀鱼、斗鱼等。

环境因素变化:当水体中溶氧量过低、水温变化剧烈或受到污染时,鱼儿会感到不舒服,为了寻求更舒适的环境,它们可能会跳出水面呼吸或躲避刺激。例如,在连续多日的强降水后,整体气压较低,水的含氧量下降,鱼类为了呼吸氧气可能会跃出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到惊吓:鱼群可能因为天敌出现、被食肉性鱼类追捕、突然的大团水草或水下异物移动等天然原因受到惊吓,也可能因为人为的惊恐,如周围的嘈杂声音、异响、撒网、船只等而跳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质突变:水质相关的诸多方面是决定鱼类生死的关键因素。当水质突变、水温明显分层时,鱼会产生一定应激性的“躁动”,情况严重就会出现跳跃。例如,在久晴乍雨、大雨、大量加水或泄洪导致进水量猛增时,鱼会对新水有亲近感,表现出应激性的跃出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在突发一些地质灾害(比如地震、泥石流)前,有些鱼儿也能感知到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细微的变化,从而躁动不安,纷纷跃出水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鱼儿跃出水面了,一定会有地质灾害发生,更多的是水体扰动或周围环境变化所导致。

谷里大桥的鱼群跃出水面的原因猜测

从之前广东、河南一些地方,也被网友发现过部分区域鱼儿异常活跃、纷纷跃出水面的情景。广东、河南前一段时间,要么连续暴雨、要么连续干旱高温,江河湖泊中的鱼儿在这种气象条件影响下,对持续的水文特征改变、偏高的水温以及逐渐降低的水中溶解氧浓度表现得极为敏感,于是飞跃水面的场景出现再也正常不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这一段时间的山东泰安,和华北平原的其他大部分区域一样,一直经历着高温少雨天气过程,每天的最高气温都基本在35摄氏度以上,甚至有时能突破40摄氏度。

在高温少雨天气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同时江河湖泊水体的蒸发量增大,并缺少及时的补给,致使水位持续下降,一方面压缩了鱼群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更加剧了溶解氧的消耗,另外还使鱼儿的食物来源大量减少,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加持下,鱼群变得越来越躁动不安起来,甚至纷纷跃出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笔者认为,造成山东泰安大量鱼群跃出水面的原因,极有可能是高温少雨所直接造成的,绝非是地震的前兆,千万不要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