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年,“法国高考作文”是个时常引发讨论的话题,有人为之惊叹,有人嗤之以鼻,认为是“法式八股文”,但不管怎样,它确实显得很不一样。

其实,媒体热炒的“法国高考作文”不是中国人认知的语文科目考试作文,而是哲学科目试题。法国高考就是法国高中会考(即BAC),每年六月进行,Baccalauréat词源来自中世纪法语bacheler和拉丁语baccalarius,意为“将要成为骑士的年轻男性”。

考生通过后就可以获颁普通、技术或职业中等教育文凭,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通行证”。它历史相当悠久,是拿破仑于1808年定下的制度,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1808年的第一场考试科目就是哲学,这个规则至今没有更改。

拿破仑对哲学相当热爱,这显然与法国启蒙运动有关。启蒙运动不但普及了自由平等理念,也让法国精英高度崇尚理性。拿破仑掌权后,将中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哲学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

直至今天,哲学仍是法国高中生必修课(高中最后一年),也是高中会考的第一关,考题很“单调”:四小时考试时间,考生完成一篇哲学话题的文章即可。

哲学考试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法国有着深厚的哲学传统。法国人认为,哲学可以建立学生的方法论和思想框架。不过对于法国学生来说,这门考试难度大,而且过于枯燥,每年都会难倒不少人。学生在高中最后一年要阅读大量文献,了解许多专业词汇。

今年的哲学题目是这样的:

普通科:

题目1:科学能满足我们对真理的需求吗?

题目2:国家是否欠我们什么?

题目3:围绕法国女社会活动家西蒙娜·薇依的著作《工人阶级状况》的一段进行思考并做出解读。

技术科:

题目1: 大自然对人类是否怀有敌意?

题目2:艺术家是其作品的主宰吗?

题目3:围绕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法律》第九卷中的一段进行思考并做出解读。

2023年法国高中会考哲学考试的题目是这样的:

普通科哲学会考题

题目一:幸福是一件理性的事吗?

题目二:寻求和平,就是在寻求正义吗?

题目三:解释一段节选自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的文字

技术科(相当于职高)哲学会考题

题目一:艺术能教给我们什么?

题目二:改造自然意味着获得自由吗?

题目三:解释一段节选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文字

2022年,法国的哲学试题包括了“艺术实践能否改变世界?”“试析法国数学家古诺著作《论认知的基础和哲学批判的特性》的文本片段”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可贵的是,这一年有三个题目,足以暴露每个答题者的三观:

“不惜采取一切方式来捍卫自身权利是正确的吗?”

“自由是否就是不服从任何人?”

“应该由国家来决定什么是正确的吗?”

尤其是后一个题目,基本就是文明社会和野蛮社会的分界线。

再来看看2021年,普通高中科题目有“讨论是否意味着放弃暴力”,这个题目在发生了“法国大革命”的国家,简直是一个永恒话题。而“无意识是否摆脱了所有形式的知识”“我们对未来有责任吗”都是极具哲学思辨性的问题。解读杜克海姆《社会分工论》选段,也需要考生对世界有相当程度的认知,许多人活了一辈子,还是不能理解“社会分工”的意义和价值。

技术科哲学会考题也不逊色,“不遵守法律总是非正义的吗”“知,就是什么都不信吗”“技术是否让我们从自然中解脱出来”,还有剖析弗洛伊德《诗人与白日梦》的选段。

2020年的题目中,有“欲望是否人的缺陷”“我们可以对艺术无感吗”等题目,2019年有“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吗”“文化多样性是否阻碍了人类的团结”“承认义务是否是放弃了自由”等。

有一些题目是我相当欣赏的,比如2016年的“我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吗”,2015年的“尊重所有生命是一种道德义务吗”,2012年的“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2011年的“平等是否危及自由”,2006年的“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这些题目不仅仅极具哲学思辨,更重要的是,它属于可以公开讨论的氛围之下,在不少国家,前面提到的这些题目不可能成为高中会考题目,甚至根本不能有不同观点。

在生活和网络讨论中可以发现,不少中国人对哲学其实一无所知,他们对哲学的理解就是“凡事有好有不好”“凡事都要两面看”,这些说法看似没错,却是正确的废话。而且在实际讨论中,它们往往被用来充当极端思维的武器,只要我不同意你,就搬出这句“凡事有好有不好”,至于个体的不同需求、不同客观环境、不同条件等因素,都被抹杀。

所谓“凡事有好有不好”,其实是根据需求而言的。喝水当然有好有不好,毕竟可能会呛死,但你能因为有呛死的几率,就坚决不喝水吗?一个人的选择,与他的需求、能力、身处环境都有很大关系,如果反对者出于自己的认知标准,以“凡事有好有不好”作为论据,只会将讨论拖入泥潭,而且恰恰是一种极端化思维方式。

连这种最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能搞成一团浆糊,面对法国哲学考试的作文题,肯定会摸不着头脑。它不仅仅涉及哲学思辨,而且需要阅读量,像前面提到的《野性的思维》和《道德情操论》都是法国中学生书单中的书目(当然,题目里也已经给出了详细的选段)。

而且,哲学作为会考科目,绝不是走过场。马克龙上台后进行了会考改革,学生压力有所降低,最终考试只剩下四门,其余分数均来自平时考试成绩,哲学则始终被保留。

法国是世界上少数在中学阶段将哲学定为必修课的国家之一,哲学成绩在高中时代也是最为关键的,考试题目涉及人生、社会、政治和经济。之所以如此重视哲学,是因为法国希望“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开明的公民”。

哲学训练并不是从高中才开始,法国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接受哲学思辨,幼儿刊物和家长手册里都不乏思辨专栏。法国人对哲学家的尊崇超出许多中国人的想象,政治人物的哲学考试分数也是热门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克龙当年竞选时,他的“哲学血统”就给自己加了不少分,吸引了不少选民的好感——他曾就读于哲学系,为解释学和现象学大师保罗·利科当过助理,师从哲学家艾蒂安·巴里巴尔,毕业论文研究的是马基雅维利。

如果法国政治人物不擅长哲学,那就往往会被民众嘲笑。戴高乐、萨科齐在高中哲学考试的成绩为8-9分之间(满分20),都曾被人拎出来笑话,萨科齐更是因此被嘲笑为“法国史上最没文化的总统”。前总统奥朗德分数不低,已经达到13分,也被嘲笑没文化。

法国高中会考哲学科目考察的是“思辨”,这就意味着它没有统一的观念导向,更注重批判性和说理的逻辑。

哲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追求真理,没有情绪语言的容纳空间,比如阿谀奉承,就不能出现在哲学中,如果出现了,那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哲学在欧洲的历史,原本就是为了抵御有人依靠权力操纵民众。也正是因为这样,没有真正的哲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独立思考和民主氛围。

许多人说起“法国”,言必称“浪漫”,这真是一种误会。稍微了解法国的历史就知道,这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大国。它当然存在许多问题,但不等于它是无序放任的。

在法国历史上,革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革命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它必然随启蒙而生。独立思考和精神自由是最重要的命题,也是哲学的灵魂,是共和的基础。

当然,高中会考哲学科目也绝非完美,近年常常遭遇批评。有人认为写作本身的固定模式,多少束缚了思维,毕竟应试已经有了套路,无非是解析题目,继而引用哲学家观点阐释,结尾再升华。此外许多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只能泛泛而谈,结果就变成了八股文。

而且,这类试题的评价体系很难控制,主观性过强,不同的人打分结果大相径庭,许多人视之为运气考试。

此外,法国教育对哲学的高度重视,其实也是精英主义的一部分。但在当下,精英主义很容易导致精英界定的片面化。学生的天赋并非最重要的,家庭环境才是关键,毕竟,优越家庭环境带来的良好家教和各种学习机会,能让精英家庭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法国教育的提前分流,让更多寻常家庭的孩子早早流入技术和职业中学,也造成了阶层固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人认为,法国人对哲学的重视似乎没有实现初衷。因为哲学教育原本是希望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时,不要停留于简单的喜恶,而是能够思考政策合理性,评估政策得失。但像去年的法国大罢工,针对的是延迟退休,延迟退休很大程度上是无奈之举,因为法国的福利体系难堪重负。因此有人认为,法国人对延迟退休的反对,说明他们不懂得“以大局为重”。

对于法国延迟退休政策的具体利弊,不在此文具体探讨中。其实在法国,同一政策既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这次也一样。所谓“法国人不懂得以大局为重”的说法,显然片面。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大局为重”?

如果面对新的政策,人们整齐划一表示赞同,是不是就是“大局为重”?是不是就代表公民素质极高?我并不认同,因为一味服从与“高素质”从来都是相悖的。

每次法国政府有新政策出台,大众都会有思考空间和时间,政策因何而生,是好是坏,对不同群体有何影响,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这种讨论不会被权力强制左右,不会被整齐划一的价值观左右,每个人都可以思考,也可以表达。他们当然有思考的偏差,但起码可以思考。

很多人都认为,人的追求就是钱,钱可以满足生活需求,可以填饱肚子,可以抵御风险。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无论人生,还是自己身处的社会,都是极度危险的。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价值与存在。哲学从来都不是无用的,许多人的狭隘无知与内心恶意,恰恰因为他们对哲学一无所知,对自由和尊严一无所知。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焚书之后,他们就会焚人

这个强大公国的故都,有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黄芥末和焗蜗牛

奥斯维辛没有幸存者,最好的人最早死去

写作的最高使命是战胜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