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落实落地,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开展"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通过组织遴选一批优秀案例,深入总结上海以首创性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成果,深入阐明中国理论指导下的上海实践及其彰显的中国道理,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生动反映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切实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从今天起将这批优秀成果以专版形式陆续刊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淌千年、穿城而过的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城市变迁。新时代,"一江一河"滨水区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转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杨浦滨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这既是对"一江一河"滨水区建设的最大肯定、最高褒奖,也赋予了上海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新使命。

(图为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风景)

新时代"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坚持着眼长远强化规划引领,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功能品质,以高品质公共空间为引领,推动深度开发,优化功能布局,培育核心产业,打造城市地标,努力将黄浦江沿岸打造成为彰显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水岸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会客厅,将苏州河沿岸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生活示范水岸,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人民共建共享共治的世界级滨水区,成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案例。

坚持国际视野、高点定位

打造世界级滨水区的"上海方案"彰显中国智慧。

提升政治站位,创新工作机制。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推动"一江一河"滨水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作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什么样的上海、怎样建设上海"战略指向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重点工程,作为落实"五个人人"的具体举措。探索形成"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等具有上海特色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实现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相结合的共赢局面。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篇布局。确立"转换功能布局、延续城市文脉、实现还江于民"的开发理念,编制了从总体到详细再到城市设计等各层面的规划体系。制定《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建设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确保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进"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建设。

注重法规先行,健全政策体系。制订《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苏州河两岸地区贯通提升建设导则》等指导性文件,印发《滨水公共空间户外招牌设置导则》《公共空间标识系统导则》《"一江一河"儿童友好滨水空间建设指导意见》。尤其是《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作为全国首部城市滨水区专用法规,为滨水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开放、高水平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力攻坚克难,持续推进贯通。2017年底,黄浦江沿岸实现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开放,腾让土地60余处共2300余亩。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滨水岸线实现基本贯通开放,辟通"断点"63处,新建约15公里滨河"绿道",串连苏州河两岸约150公顷绿地和开放空间。打造形成了完整连续、舒适宜人、注重品质、绿色生态的公共空间体系,真正实现了还江于民、全民共享,奠定了建设卓越全球城市世界级滨水区的空间基础。

聚焦"五个中心"、提升能级

着眼全局统筹,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集聚地标。根据不同区段发展基础及产业特色,整体统筹产业布局,重点区段以集群方式布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运、金融、科创、文化等核心引领功能,新质生产力不断聚集,"五个中心"建设示范引领功能不断强化。对徐汇滨江开展组团式整体开发,实现地上、地下空间和功能上的全面贯通。对虹口北外滩约4平方公里核心地段进行重大规划调整,为打造与外滩、陆家嘴错位联动的顶级中央活动区和世界级会客厅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外滩-陆家嘴-北外滩""世博-前滩-徐汇滨江"两个"黄金三角"核心功能区发展迅速,黄浦江滨水区形成了"两核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苏州河滨水区按照"一区一亮点"的思路,统筹民生与商业,融合时尚与文化,虹口-黄浦"河口会客厅"、普陀M50-天安千树-梦清园-鸿寿坊慢生活新秀带、静安苏河湾绿地-万象广场-慎余里商业区等一批新地标焕新呈现。

不断探索创新,加快推动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不断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重点推动西岸"梦中心"剧场、宝山长滩音乐厅、上海大歌剧院等20余处高等级公共设施建设,世界技能博物馆、浦东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精品文化场馆资源陆续建成开放。积极策划群众性、临时性商业、文旅、体育、艺术类活动。虹口北外滩网络视听IP市集、杨浦滨江渔人码头夜市、西岸国际咖啡生活节等多场新型集市相继举办。深化市场监管创新,徐汇滨江沿江餐车和集装箱商业服务站点实现全面营业。上海潜艇展览馆一期正式亮相黄浦世博滨江,一号船坞体育公园、世博浦西滨江运动中心、世博黄浦体育园、外滩国际电竞文化中心等大型活动场所共同形成了滨江区域一处综合性、文旅体产业相融合的市民活动空间。

守正出新融合,充分挖掘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全面梳理、统计、分类"一江一河"滨水区6处历史文化风貌区、63处风貌保护街坊、100余处文物保护点、26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10余片工业遗产,一案一策进行保护修缮。大批工业遗存被改造为文化博览场馆、党群服务中心、时尚艺术商业中心等功能复合体。不断提升红色资源叙事能级、构建"海派风情"生活场景、再现民族工业发展脉络,积极推动水上旅游、城市漫步等相关文旅产品落地,虹口"最美上海滩河畔会客厅"、黄浦海派博览风情带、长宁圣约翰大学建筑群等一批滨水历史文化场景重塑焕新,"一江一河"滨水区成为重拾历史记忆、感受城市情怀、体验文化魅力的最佳场所。

突出以人为本、开源开放

将精细化治理贯穿工作始终。强化滨水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制定《滨水公共空间户外招牌设置导则》,推进户外招牌特色道路建设、"美丽街区"建设。持续开展苏州河全线及其支流水质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加快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进沿河建筑立面整治、架空线入地与合杆整治,因地制宜改善驳岸防汛墙亲水性和景观品质。制定《公共空间标识系统设计导则》,完善滨河公共空间及周边主要景点的导引标识系统。全面提升苏州河15座桥梁景观灯光,精心打造"一桥一景一故事"。逐步激活苏州河桥下空间,把封闭杂乱的封闭空间改造为娱乐休憩场所,确保开放不留死角。

将人性化管理贯穿工作始终。深入贯彻落实《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引导滨水公共空间治理理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儿童友好、宠物友好、无障碍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徐汇、普陀滨水公共空间实现全域宠物友好,杨浦滨江实现南段5.5公里设施无障碍全程贯通。新建"望江驿""水岸汇""杨树浦""苏河轩"等100多座滨水特色品牌驿站,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1690党群服务中心等汇集餐饮、健康、娱乐、会议、教育、文化活动等众多功能的综合性旗舰驿站人流量屡创新高。

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工作始终。贯通时依靠群众:积极鼓励市民参与共同建设,针对矛盾问题,通过政策解释、敞开对话、优化方案等方式取得共识。提升时问计群众:联合各类媒体常态化组织意见征询、方案征集等活动,在滨水区密集设置人民建议征集点,邀请沿线各主体代表与专家学者开展滨水空间改建大讨论。治理时发动群众:安排市民代表参加滨水公共空间治理专题会议,"小水滴"志愿者、各区自发组成的"护河队"常态化开展活动。"一江一河"滨水区建设过程促进了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和群众民主自治意识的大幅跃升。普陀区中远两湾城社区治理获评全国社区党建创新案例、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

"生活秀带"与"发展绣带"

经过不懈努力,"一江一河"滨水区实现了"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转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杨浦滨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这既是对"一江一河"滨水区建设的最大肯定、最高褒奖,也赋予了上海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新使命。

真正还江于民,"生态之城"示范区初步成型。截至2023年底,黄浦江滨水区贯通达到59公里,累计建成1200多公顷公共空间,漫步、跑步、骑行等休闲道150多公里,苏州河由全线黑臭蜕变为大部分区域III类水质、部分区域II类水质,20余处大型生态绿地相继建成开放,新增休闲主题公园20余处。儿童友好空间示范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公园城市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无障碍示范区等区域不断扩大,杨浦滨江"生活秀带"评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社区食堂、轻餐饮车、直饮水点、跑者驿站、24小时公厕等便民设施不断增加。滨水区生态辐射渗透效果日益凸显,浦东新区焕彩水环和川杨河绿道、宝山蕰藻浜绿道、闵行淀浦河绿道等支流滨水廊道及绿道相继开放。以15分钟生活圈的800至1000米为半径测算,"一江一河"滨水区已覆盖20%的城市人口,常态服务近480万市民群众。

汇聚核心产业,"创新之城"发展区初现蓝图。围绕"五个中心"核心功能承载,金融、航运、商务、科创、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不断汇聚,智能智造不断升级,科技创新功能日益凸显。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带集聚了全市四分之三以上的金融机构,北外滩航运服务企业超过3300家,外滩-陆家嘴-北外滩"浦江金三角"已经成为享誉海外的国际航运、金融中心。徐汇滨江推进西岸传媒港、西岸数字谷、西岸金融城、西岸热力秀场、西岸生命蓝湾、西岸数智中心六个百万级产业组团建设,构建起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现代金融互为支撑的产业结构,集聚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三角总部、腾讯、网易、阿里巴巴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杨浦滨江超级总部基地发展迅速,中节能、中交集团、美团科技中心、哔哩哔哩新时代产业园、抖音上海滨江中心等均已开工建设。

实现开放共享,"人文之城"实践区初具规模。发端于"一江一河"的上海帆船公开赛、上海马拉松赛、上海赛艇公开赛"三上"品牌赛事体系组建完成,成为国际化文化大都市景观体育的"金名片",奥运会选拔赛资格赛、中国龙舟公开赛、世界极限运动巡回赛等重量级赛事密集呈现。上海市旅游节开幕式、静安国际光影节、苏州河文化艺术节、城市空间艺术季等活动精彩不断。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上海咖啡文化周、北外滩"沙特集市"等多场新型集市热点频现。20余座场馆串珠成链,形成西岸美术馆大道。其中,"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为中法之间最高级别、最长周期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一江一河"滨水区赛事、会展、演艺、活动齐头并进,文旅体商展叠加发展新态势势头强劲。

布局高端前沿,"未来之城"探索区初露端倪。徐汇滨江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已进入竣工收尾阶段。已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带动众多标杆性企业落地集聚。世界城市日活动、国际金融论坛、国际航运论坛等众多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全球行业会议、国际顶级论坛密集举办,全球顶级品牌新品发布会、科技潮玩新品发布会、新能源汽车发布会应接不暇,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已发展成为比肩瑞士巴塞尔艺博会的全球艺术日历重要一站。"一江一河"滨水区依托独有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已经成为引领行业方向、代表时尚潮流、体验未来生活的首发首秀首展首选地。

"上海方案"彰显中国智慧

对长度近100公里、面积超300平方公里的超大城市核心滨水区进行贯通开发、一体更新、还水于民,面临政策制度、规划设计、资源统筹、文脉传承、社会影响等诸多困难,在世界上亦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上海方案"彰显中国智慧,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启示。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是"一江一河"滨水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江一河"滨水区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企业搬迁、居民让渡,还是前瞻规划、制定法规,无论是对标世界一流、体现前沿时尚,还是保留历史建筑、彰显中国特色,无论是协调部门企业、健全基础设施,还是考虑市民需求、提升管理品质,没有任何一项工作是可以轻轻松松完成的。只有把党的领导贯彻在工作始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凝聚力,才能真正做到工作有方向、推动有力量。

一张蓝图绘到底是"一江一河"滨水区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一江一河"地区近二十年来的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2002年至2010年的基础建设期;二是从2011年至2017年的升级发展期;三是从2018年至今的品质功能提升期。只有始终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辩证统一,锚定目标、接续奔跑,才能不断打开发展思路、找到突围出路、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江一河"滨水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总面积约228平方公里,统筹范围面积约411平方公里,开发体量之大、影响辐射之大世所罕见,很多"大笔写大字"的大手笔操作,只为人民不问投入的"大兵团"作战,只能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例如,放弃上千亿元的土地开放收益,将黄浦江近2平方公里黄金区域改造为世博文化公园;浦东滨江历时两年,集8000多建设者之力,最终成功实现22公里贯通目标。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江一河"滨水区高质量发展的压舱基石。"一江一河"滨水区建设是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真实写照。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只有最广泛、最深入、最真实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广泛持续参与,使人民当家作主更加真实,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人民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汇聚成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

◆专家观点

冯学钢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推进多部门联动、跨区域协同,集中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实践,也是超大城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探索,更是贯彻人民城市理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坚定务实之举。

系统集成观,创新工作机制。"一江一河"建设贯穿"一盘棋"思维,构建"协同联动、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点面并重"创新机制,将顶层设计与基础建设相结合,从蓝图到施工图、实景图,久久为功,践行超大城市行之有效的绿色生态、人文生态、产业生态与服务生态的有机更新之路。

科学生态观,重塑绿色水岸带。持续推动"一江一河"环境治理和转型建设,开展水质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加快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改善驳岸防汛墙亲水性和景观品质,并将绿色发展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通过绿色公共空间建设持续赋能城市发展新动力。

创新发展观,引筑新质生产力。面向未来城市核心功能,推动创新要素由"极点式"积聚向"轴带式"联动发展转变,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运、金融、科创、文化等核心功能驱动下,拓展"一江一河"沿线成为汇聚新质生产力要素的新空间。

人民立场观,提升群众幸福感。依托人民力量,服务人民需求,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推动滨水公共空间治理理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重视基层首创经验,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将"一江一河"品质提升着眼于方寸之间、细微之处,极大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包容文化观,传承都市人文品质。赓续百年文脉,串联整合沿线丰富红色资源、海派文化资源、近代工业资源,提升红色资源叙事能级,再现民族工业发展脉络,促进历史与未来对话共生,构筑城市人文新空间和新场域,助力新时代上海文化在地再生与融合新生。

开放融合观,彰显海派烟火气。依托"一江一河"滨水区独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构建"海派风情"生活场景,积极推动水上旅游、城市漫步等文旅产品落地,打造一系列都市文商会体旅融合载体,"一江一河"区域成为引领行业方向、彰显时尚趋势、体验生活潮流的首发首秀首展首选地。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绣花针功夫绘制"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画卷,从经验走向科学,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推广的"上海模式",必将成为讲好上海故事、展现创新魅力、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重要窗口。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文:中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工作委员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案例编写组图:视觉中国编辑:任思蕴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