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绘画式微话题持续引起美术界广泛探讨。当下大写意花鸟、山水不多见,大写意人物画则更少。历代以来,大写意人物题材确实也凤毛麟角,自五代画家石恪将水墨法运用于人物画创作,开创了“大写意”人物题材的新天地后,南宋梁楷拓展了水墨写意的表现手法,成为水墨“大写意”人物画发展的里程碑。

然而,近现代以来,人物画在写实主义、中西融合的大方向下发展演进,与原有“大写意”的艺术精神越发偏离。“越难越有追求的价值。”广州画院专职画家陈一峰深知大写意人物探索之难,在他看来,“大写意”人物最重要的是表象外之物,如朴素、单纯、原始、浑厚、阳刚大气、正大气象等精神意识,因此需要消解“形”的束缚,追求“不似之似”“似与不似”,进而达到随心所欲、“聊写胸中逸气”的精神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吾老吾幼》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 2019年

写意画不说“画”,而说“写” 无疑凸显了书法的重要性

收藏周刊:大写意持续引起讨论,但我们真正应该要讨论的,是什么?

陈一峰:首先,“意”与“形”比较而言,“意”是情感,是精神,是境界,重在心象的营构与主观精神的表达;而“形”则是指客观具体的物象,重在形状、体积、位置、结构等的把握与再现。“意”是形而上的,因此,客观的“形”要转换为主观的“意象”才能得到精神的升华。其次,“写”观念的建构,是中国画形式语言的突出特征。写意画不说“画”,而说“写”,无疑凸显了书法的重要性。写意画中的线条宜放笔直写,融进书法的笔法与意蕴,它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心性,传达着创作者的生命意识、审美意趣与思维方式。“写”的意味直接关乎画面之气的流衍,而且只有“写”,才能融通心手,直指人心,并有偶然性的勃发。另外,“大”者,是一种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阳刚大气,大象无形,大璞不雕,大巧若拙,鄙斥阴柔小巧的低气格、小境界,超越具体之形的束缚,是心象、意象至大至高的审美境界。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大”既喻示一种审美观念,也表征一种崇高的、包容的意识。

收藏周刊:如何解决形意关系的转换?

陈一峰:在实践中,我经历了漫长的渐变过程,用最笨的办法,走万里路,身体力行地体悟自然人生,并画了大量的速写,从写实到变形,从客观到主观,从理性到解构。另一方面,我也通过读书、读画,探索老庄的哲学精神和传统审美意涵,以画叩道,进而结合笔墨从“实形”到“意象”。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大写意”无疑最合乎老子的“自然之道”。在具体实践中,我从庄子的“庖丁解牛”中得到启发,因此对西方美术的一些理念并不因噎废食,如对人的结构与运动规律,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犹如庖丁对牛的结构了然于胸。另外,我通过对书法和笔墨的研究,学习前人对形意关系的探索。作为精神的载体,“形”要转换成“意”“意象”。“大写意”人物最重要的是表象外之物,如朴素、单纯、原始、浑厚、阳刚大气、正大气象等精神意识,因此需要消解“形”的束缚,追求“不似之似”“似与不似”,进而达到随心所欲、“聊写胸中逸气”的精神高度。

书法入画是中国写意画家的生命本能

收藏周刊:您曾从事油画创作后改中国画大写意,过程中对艺术的思考变化是怎样的?

陈一峰:早年学油画,接受了严格的写实主义训练,后涉足中国“大写意”人物画的创作实践,深感中西审美体系的差异,备受形意关系的困扰。形是物质的、具体的,意是心性的、抽象的,故在技术操作上截然不同。写实的“形”离不开对客体的描摹和再现,而写意的“心象”却追求载体的“似与不似”“聊写胸中逸气”,以求通达其意其境。如此一来,“形”就常常成为一种束缚、一种障碍,难以达成“气韵生动”的审美意涵,也难以实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契合。

收藏周刊:一开始进入大写意创作的时候,您首先从哪里入手?

陈一峰:中国画的基础就是书法,而“大写意”精神更离不开书法的训练,尤其是狂草,那更是本性与精神的自然流露。试看唐代书法家张旭醉酒狂草,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一股脑儿宣泄出来,形其哀乐,达其性情,浑然天成,这不正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大写意”精神吗?由此看来,中国画写意与书法同源,气格息息相通。“大写意”重在“写”,不是“描”,不是“制作”,放笔直写,表现出的粗细刚柔、雄浑豪放、秀逸优美、平正奇险,无不与书法相通。因此,书法入画是中国写意画家的生命本能,传达着画家生命的内在信息和精神,有利于体现画家的主体精神意涵。在对草书的研习中,我体会到结构的重要性,也体会到笔性和线条的审美意味,进而体悟到“气韵生动”的精神意涵。因此,通过书法,我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养浩然之气。在作画的过程中,我将草书的飞动之势和篆隶的浑圆笔意融进画面,骨法运笔,写意写气,御气而行,气贯于笔端,点厾、勾勒、晕染、皴擦,交融并用,笔中见墨,墨中见笔,力透纸背,笔笔相生,随心所欲,随机应变。毫端运行犹如人之呼吸,起始之处关系着意象的生发,或如奔腾的江海,或如静谧的湖泉,了无法形,以求气韵通达,直入写意的如来之境。

画大写意之后 性情与绘画要融为一体

收藏周刊:您刚提到张旭醉酒狂草,听闻您此前也并不沾酒,但近年来却往往酒后动笔,这对您大写意创作会有影响吗?

陈一峰:四十五岁之前,我是几乎不喝酒的,早期受写实油画的影响,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多趋于理性,后来画大写意之后,感觉性情与绘画要融为一体,有时候感觉画画不能过于理性,酒文化与历代文人生活有莫大的关系,王羲之酒后写出的《兰亭序》,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等等。所以,某种意义上,大写意跟酒有关系。我常常通过酒的微醺,让自己打破一些规矩,难得糊涂,糊涂,不破不立。

收藏周刊:素描等外在因素对中国画影响的讨论也此起彼伏,您经历过写实阶段,会认为素描对中国画有束缚吗?

陈一峰:当下美术教育离不开素描这个基础,其形成的审美价值认知,无疑对中国画有束缚。一分为二地说,素描教育对于人物结构的理解,于中国画大写意人物的表现有很大的作用。文化修养的提升,很多人学习最直接的是多读文字之书,但其实行万里路的无字之书,同样是增加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的方式。我选择了后一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风依然》陈一峰 2024年

吸收传统“大写意”的笔墨精神 文化自信,志于此道

收藏周刊:您多次去陕北、青藏、甘南一带体验生活,这个过程收获了什么?

陈一峰:那里的风土人情冥冥中契合了自己的心灵,那浑厚沉雄的黄土高坡、一望无际的大漠、冷峻博大的青藏高原,还有那朴实善良的农民、勇敢顽强的牧民,都冥冥中契合了我内心的渴望和冲动。还有,那些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以及遗留的历史陈迹,无不感动着我的心灵。特别是汉代霍去病墓的雕塑,表现出一种恢宏的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古朴厚重,浑然天成,沉雄博大,这不也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写意”精神吗?从“大”衍生,我不断拓展胸襟,我的画幅大了,画笔也大了,画面形象追求一种雕塑般的坚实厚重之感,笔墨沉雄苍厚、阳刚大气。另外,我更注重吸收传统“大写意”的笔墨精神,取法前人,博观约取,浑厚沉雄、朴拙阳刚、古雅厚重等精神因子与气象之美无不化入我的“大写意”创作实践之中。

收藏周刊:此前广东省美协名誉主席方土接受我们采访时提出了“在美院开设实验班”的建议,您认为可行吗?

陈一峰:这个建议很好,这么做很有意义的,但需要这方面合格的师资和有志于此道的学生。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

收藏周刊:探索这么多年,您认为画好大写意,主要在于什么?

陈一峰:文化自信,志于此道,心存高远,浩然修养,气呑万象。

【人物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一峰

陈一峰

号大容山人,广州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