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进入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周期了吗?我想不管是考大学的还是小升初,又或者初升高的,对于今天很多家庭的学子来说,有欢喜就有烦忧的,因为成绩是目前检验孩子有没有好奔头的唯一希望,虽然我不太愿意这样说,又好像没有更好的辩驳方式。

不过每年讨论高考分数与小升初和初升高不同,今年好像突然多了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出现在大家视野里,甚至莫名其妙就火了起来。自媒体真是有奇特的功效,已经消失了许久的古代“束脩之礼”,又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束脩之礼”,“束脩”这两个字怎么读?恐怕好多人都还没有搞清楚。

所谓“束脩”,读音是(shù xiū树修)。

根据古籍查阅,束脩是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

而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

因为这个据说最早就是孔子他老人家点头的。在《论语·述而》中:“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人多数认为孔子的意思说,只要你送了我礼物,就是学费,那么我就教你。那么没有这个束脩,孔子是不是就不教了呢?我们后面来说。

束脩在当初就用那种肉干,也就是所谓风干的腊肉,别以为是鲜肉哦。

网络上流传的几条孩子效仿古人送的束脩之礼给老师,是用的鲜猪肉,也是时代进步富裕的表现。还拉动了猪肉的销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他们这么做,到底是继承传统尊师重道。还是某些资本在谢师宴,各种送礼被遏制后,想出来的套着传统外衣,蛊惑或者煽动情绪大众情绪的方式,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我在网络上刷到相关视频的时候,总有束脩大礼包同城送达这样的广告,让我有点奇奇怪怪。虽然人家老师也没有要求,孩子也是自愿。

表达心意,尊师重道,我从来不觉得应该制止,好的老师就应该被大众捧起来,尊敬起来。传统文化也应该发扬其积极向上的一面,但是,如果成为了一种形式不是仪式,成为了一种风气而不是风范,继而变成了一种大众的负担和攀比,恐怕又不能自圆其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关于论语讲的孔子只要收了束脩就教学生的理解,总觉得有点不大妥帖,虽然古代给老师学费无可厚非,但是孔子那段话,可能人家还真不是要有财物才教育学生。

这段话的断句应该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东汉郑玄为“束脩”所下之注语即是:“谓年十五已上”。这里的束脩指的不是礼物,而是古代对满过十五岁的男子的统称,孔子意思是十五岁以上的,我没有不教的。当然他们准备束脩之礼,是可以的,但是不是绝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表现的是人家孔子有教无类的胸襟,他自己十五岁志于学,因而推己及人。他要求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又怎么可能大声宣称自己要收费教徒呢?当然,弟子诚心送来的薄礼,他也没有理由拒收。但是本末轻重不宜混淆。像颜渊这样的学生,一贫如洗,孔子对他却赞誉备至。把束脩当成学费,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这里不是给孔子洗白,而是更严肃的去了解历史,不要因为一些披着传统外衣的夹带私活的群体,把好好的内容给弄臭了。送礼给老师,表达谢意我觉得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学生应该量力而行,老师也应该选择而收。那些贵重或者超过一些标准的东西,或者人人都跟风的行为,老师首先应该表率拒绝。

我们可以在教育待遇上给老师更大的尊重与补贴,但是不应该在师生之间,被各种带节奏的资本裹挟,搞得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