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为普京效力了20多年的心腹干将,绍伊古的前任——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前秘书帕特鲁舍夫,发文警告1亿多俄罗斯人称,西方发动的“混合战争”,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俄罗斯的立国之本。

【俄罗斯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

俄罗斯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近日在俄罗斯《国防》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标题为《保护历史记忆是俄罗斯建国的基础》。

文章称,美国正在对俄罗斯发起一场“混合战争”,其中包括心理战、信息战和精神战。美国的大学、智库、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专注于进行恐俄研究”并“伪造历史”,宣扬“个人主义观念”,目的是“根除俄罗斯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在华盛顿的威逼利诱下,许多国家的历史学家“压制了苏联在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文章标题为《保护历史记忆是俄罗斯建国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标题为《保护历史记忆是俄罗斯建国的基础》】

文章指出,美国负责“反俄研究”“伪造俄罗斯历史”,而负责执行的,则是来自波兰、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的反俄政客们,这些国家将“反俄”定为国策,他们甚至不需要研究事实,就能忠实履行“美国国务院的反俄命令”。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普京也曾说过“西方伪造俄罗斯历史的企图越来越公开、越来越咄咄逼人”。俄乌冲突爆发后,关于“西方刻意歪曲俄罗斯历史”的说法,已经从过去仅在民间流行,上升到了官方承认的层面。

帕特鲁舍夫强调,西方不仅抹黑苏联在二战期间的作用,还故意贬低沙俄。西方的历史学家将沙俄时代的俄罗斯描述为“黑暗而落后”,而把欧洲形容为“开明和自由”。但实际上,考古发掘的证据证明,11世纪的俄罗斯人就已经“普遍识字”,而同一时期,在仍处于黑暗时代的欧洲,就连上流社会也没几个人识字。

【克里姆林宫如今对俄罗斯历史是一种“既要又不要”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克里姆林宫如今对俄罗斯历史是一种“既要又不要”的态度】

16世纪,征服伏尔加河与西伯利亚的伊凡四世被定义为“暴君”,而在同一时代,英国的亨利八世滥杀无辜,在法国发生了圣巴托洛缪大屠杀。19世纪,击败拿破仑的沙俄军队“礼貌、文明而博学”,但在欧洲历史学家的笔下,他们却被形容为“野蛮人”,在巴黎城内“无恶不作”。

透过现象看本质。“文明、伟大的沙俄帝国”以及“反法西斯的苏联”,是现代俄罗斯历史理论架构的两大支点,俄罗斯将自己视为两者的正统继承人。

但同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克里姆林宫如今对俄罗斯历史是一种“既要又不要”的态度,矛盾而纠结。

他们要沙俄时代的领土,但对征服的流血和残暴却绝口不提,反倒将其美化为“冒险精神”;他们强调沙俄时代文学、艺术的辉煌,但却对沙皇长期以来在政治上的倒行逆施视而不见——当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整个欧洲时,最担心受怕恰恰就是沙俄,所谓“欧洲宪兵”打击的对象,往往都是代表进步开明的势力。

正如恩格斯所言:“沙皇政府每次掠夺领土,使用暴力,都是拿开明、自由主义、解放各族人民作为幌子。”列宁也同意恩格斯的观点,并明确指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政府实行民族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

【普京声称“乌克兰并不存在,而是列宁夺走并建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京声称“乌克兰并不存在,而是列宁夺走并建立的”】

或许是被列宁一百年前的这句话戳中了肺管子,如今克里姆林宫对苏联的历史也是一分为二:关于列宁和十月革命几乎是全面否定,并将乌克兰问题归咎于列宁——普京声称“乌克兰并不存在,而是列宁(从俄罗斯手中)夺走并建立的”。

与此同时,斯大林重新成为了克宫推崇的偶像,苏联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大功臣,那么同样地,作为苏联继承人的俄罗斯,也有理由继续打击那些他们认为的“纳粹势力”。而那些曾经被苏联红军解放的国家,就需要“永远记住”俄罗斯的功德——哪个前苏联加盟国不过“胜利日”,那么就要被莫斯科批评为“忘记历史”,甚至是“具有反俄倾向”。

言归正传。帕特鲁舍夫在文章中写道,为了保护俄罗斯“正确的历史记忆”,俄罗斯政府、执法和安全机构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遏制“西方伪造历史”给俄罗斯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和平。

【文章称,美国正在对俄罗斯发起一场“混合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称,美国正在对俄罗斯发起一场“混合战争”】

俄罗斯的教育部门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引入国家的教育体系,对历史和文学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伟大的俄语书籍,会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英雄的思想”“利用新技术,找到并向世界展示一个不屈服于任何敌人的文明,如何出现在俄罗斯土地上的文献证据”。与此同时,文化部门要全力支持向人民群众传递历史真相的电影产业项目。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就已经投入了使用,里面增加了关于俄乌冲突的章节,并对卫国战争等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

俄罗斯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俄乌冲突“临时抱佛脚”,而是克宫通过这两年发现,自己在年轻一代的支持率并不乐观,参加反战游行的主力,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克宫当然希望自己当前的政策能够延续到下一代人,而不是一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就被人无情的遗忘和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