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二座超级工厂正式动工。

这条新闻,估计很多人都没怎么在意,毕竟这既不是特斯拉第一次在上海建厂,也不像马斯克为了FSD落地“闪电访华”那么引人注目。

但其实,这个超级工厂指向的,是新能源发展的下一个超级风口。

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更是成为工业制造“新三样”。

在电力“发-储-送-用”的整个环节,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增长,而风、光等绿电又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能够削峰填谷的新型储能,便成了电力系统调节的重要手段。

特斯拉在上海的第二个超级工厂,正是储能系统Megapac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工厂是特斯拉在全球的第二个储能超级工厂,初期规划年产一万台Megapack,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GWh)。

根据特斯拉的描述,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92241亿千瓦时。假设把光伏、风电发的电都存起来,再用Megapack为全中国供电,“只需塔克拉玛干沙漠约0.1%的面积来布设Megapack,就足够储存14亿中国人一年的用电量。”

Megapack到底是何方神圣?特斯拉为何再一次押注中国?

01:巨型充电宝

不同于汽车这样的大众消费品,Megapack是卖给B端用户的“巨型充电宝”

一个特斯拉Megapack单元,长7.14米,宽1.6米,高2.5米,像集装箱一样,集成了锂电池组、电缆、电气系统、热管理系统等,可以存储3900度电,足够让一辆Model3后轮驱动版行驶超3.9万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一套Megapack在海外市场的起售价为1,278,860美元(不含安装费),约合人民币928万元,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开始交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会有人花近千万,买一个大号充电宝?

数字智能时代,算力是基础,而算力的尽头,就是电力。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达到2700亿千瓦时,是同期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的两倍以上。

更直观的案例是OpenAI。根据《纽约客》报道,ChatGPT每天处理约2亿个用户请求,消耗的电力超过50万度,相当于1.7万个美国家庭一天的用电量。

为了“抢电”,大型科技公司一边找电力公司拜码头,一边跑到上游投资新能源。“电力不足”的恐慌之下,新型储能技术顺理成章,成了香饽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火电、水电、光伏完全可以满足,为什么一定要储能?

现阶段,中国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推动能源转型则需要发展风、光、水、核,逐步建起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

近年来,大型光伏、风力发电建设项目加速推进,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

2023年,我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同比增长55.2%、20.7%,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电力发展进入“风光”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技术的成熟与产业链的规模,带动了度电成本的下降。

现在,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大约在0.25~0.3元之间,风力发电成本0.2元~0.35元,而火力发电度电成本0.4元。

这意味着,搞光伏电站有钱可赚了。

这一点,也可以从新增装机量窥见。2023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216.88GW,同比去年大幅增长148%,几乎是近四年(2019年-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量之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新能源装机容量再大,仍然摆脱不了其随机波动性。

光伏发电量,受日照时间、光照强度的影响,白天阳光充足时,发电量较高,到了晚上或者阴雨天,发电量又会大幅下降。

同样的,风电、水电也受限于季节、气候等的影响。

而用电端,白天是用电高峰,晚上则是低谷,不会因为天气原因改变一点。

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第一个办法是风光水电多能互补,风电不够光伏上,光伏不够水电凑。但这又面临着电网配套设备不足、东西部区域用电协调不足的问题。

第二个办法,就是储能。新能源发电端“顺手”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等用电高峰时再拿出来用,不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了吗?

但大伙却不乐意干。

原因也很简单——还是钱的问题。

02:不能储能做不起,而是弃电更有性价比

常见的储能方式,有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光热电站等,目前发展比较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锂电池和抽水蓄能。

其中,抽水蓄能是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等到需要发电时,再将水从从高处下泄,将势能转化为电能。这种储能方式高度依赖地理水文条件,国内已经实现了“应建尽建”,可增长空间不足。

而锂电池储能安装方便,不受空间限制,相对方便。

但即便是最经济适用的锂电池储能,眼下仍然不具备成本优势。

援引媒体报道:

以100MW的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当前2小时系统工程采购建设成本在1500元/kWh左右,4小时系统成本在1300元/kWh左右。

100MW光伏电站(初始投资4亿左右)配置10%、2小时储能项目,其初始投资成本将增加7.5%(3000万元);配建20%、2小时储能项目,初始成本将增加15%(6000万元);配建25%、4小时储能项目,初始投资成本价将增加32.5%(1.3亿元)。

而当前光伏电站的收益率普遍处在5%-8%之间,那么按照政策要求增加7.5%或15%的前期投资成本,则会是不小的压力。

所以,风光发电站宁愿弃电,也不愿意配储能设备。

很多地方省市还专门发布了分布式光伏配储政策,要求配储的比例和时长不断增加,被称为“强制配储”。

但这又会导致大家“建而不用”,储能设备形同虚设。

面对经济效益与新能源发展的博弈,一种新型的锂电池储能——也就是像Megapack那样的储能方式,成了当前储能发展的新动力。

等一下,前面不是说锂电池储能不够经济适用吗?怎么能担得起新能源发展的重任呢?

首先,锂电池储能虽然“贵”,但仍是目前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据民生证券一份研报的测算,锂电储能是仅次于抽水蓄能的低成本储能方式,且成本未来会低于抽水蓄能,有望成为最具成本优势的储能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随着锂电池技术以及数字化的发展,类似Megapack这一类的新型电化学储能,硬件方面,电池密度更高、充电速度更快,软件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加成,还可以实现对能源存储系统的实时监控、优化和控制。

特拉斯Megapack整体能源转换效率高达92%,远超传统电池和许多现有储能方案,甚至还可以通过OTA来持续接收功能优化和更新。

换句话说,新型电化学储能更高(放电)、更优(投资)、更简(运维),可以让传统光伏电站变成会“说话”和擅长“说话”的电站,从而达到用“比特”管理“瓦特”的目的,实现“发-输-储-配-用”全链路的可视、可管、可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的是,技术提升以及产业链协同,能够使储能成本不断下探,从而实现正向盈利。

而这,正好回答了开头的问题,特斯拉再一次押注中国,正是因为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集中度、规模化,能让Megapack像特斯拉的电动汽车一样,原地起飞。

03:为什么是中国?

特斯拉官方数据显示,Megapack已经在北美、亚太、欧洲等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为当地提供电力补充和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特斯拉目前生产的Megapack储能系统,度电成本可能超过3000元,而中国类似产品的度电成本不足其一半。

而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建成投产之后,初期规划年产量可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在国内锂电储能产业链配套齐全、终端产品价格不断下压的情况下,国产Megapack的成本和价格可以快速看齐中国市场,让特斯拉能源产品更具竞争力。

这么一说,引进Megapack不又是给自己找了个对手吗?

和当初引进特斯拉电动汽车不一样的是,这次的Megapack不只是一条搅动新型储能行业的“鲶鱼”,更是一种敞开大门欢迎所有竞争对手的自信。

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方方面面,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在新型储能方面,国内厂商有宁德时代的天恒储能,比亚迪“魔方系统MC Cube-T”;华为的第五代云锂智能储能系统,同样可以实现锂电储能智能化、释放储能潜能,充分发挥站点储能价值。

国内的储能厂商们,已经有实力和全球第一梯队的玩家正面竞争,甚至可以凭借产业链优势,成为行业佼佼者。

反观他处,美国宣布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的关税,其中,太阳能组建光伏电池的关税将从25%提高到50%,电动汽车的则直接提高到100%。

前两天,欧盟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关税。

这有用吗?

80年代,美国曾对日本半导体加征惩罚性关税,但这并没有伤到日本半导体的筋骨,其优势最大的DRAM领域,直到80年代末仍然占据着全球50%的份额。反而是后来的半导体下行期,韩国利用逆周期投资,抢走了日本的优势地位。

同样的,2012年,美国也曾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最高250%的关税,但现在,中国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重约为70%。

更重要的是,美国可以对日本、韩国指手画脚,但面对中国,美国没有那样的影响力。

一位美国专家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糊涂啊,“射向中国汽车的子弹,最终都落到了底特律。”

他还建议,美国不妨学学80年代中国汽车搞中外合资那样,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给美国老百姓一点社会主义震撼。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大门常开,欢迎一切优秀的企业和人才,来交个朋友,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