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出现在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大师班现场时,底下已坐满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媒体和学生。

作为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陈英雄在电影节开幕伊始就以“花时间讨论电影是一种荣幸”来表达心情。平时并不太看电影的他,因为上影节的关系,“和同行、电影人、朋友们集中精力看电影,并进行集中讨论”,经历了特殊的一段电影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88年,陈英雄就以短片电影《南雄的妻子》开启导演之路。在三十多年的导演生涯中,他以东方式的安静且柔美的镜头语言,展示出属于他童年时代的越南。

1992年,陈英雄首部剧情长片《青木瓜之味》获得戛纳金摄影机奖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第二部长片《三轮车夫》由梁朝伟主演,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2010年,改编自村上春树同名小说的日语电影《挪威的森林》于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首映。2023年,陈英雄的最新作品《法式火锅》又斩获第7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梁朝伟、朱丽叶·比诺什到奥黛丽·塔图,陈英雄与不同国家的实力派演员有过合作。从改编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到改编法国作家艾莉丝·费尼的小说《爱是永恒》,他也数次将文学作品搬上大银幕。

在大师班,陈英雄坦言,学习是一个导演必备的功课,“一直到最后一刻,我都在学新的东西,理解新的东西,在与观众的对话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做了什么,这也是我希望下一部电影能够做到的。”

东方美学意蕴下的“越南三部曲”

潮湿炎热的热带雨林,连绵不绝的雨水,头发濡湿而沉默的女人,以及疾病、战争、梦魇,构成了陈英雄早期电影的经典元素。

在陈英雄的电影里,越南是残酷的现实,也是含蓄的诗意。在处女作《青木瓜之味》中,一位越南少女东方式的纯美爱情,寄托着导演对童年时代越南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生于越南岘港市的陈英雄,只在出生地生活到5岁,就与父母躲避战争前往老挝。1975年西贡沦陷,他又与家人逃亡到法国。学哲学出身的他,因为看到罗伯特·布列松的电影《死囚越狱》而迷上电影,去往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摄影,自此走上导演路。

他回忆自己决心要做一名导演时,确立了一套自我训练的方法。每看一部电影,他都会带上一个信封,里面装着铅笔和纸条。看完电影的当下,他会用最简单的语言写下电影的观感,无论优点还是缺点,立刻进行评价。

写完纸条,他会丢掉,将自己在纸条上表达过的内容留在内心和脑海,成为永远留存的肌肉记忆,“这些词汇是你作为导演的基础。如果你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它就不存在。日常生活中,每次感受到、体验到什么,都要想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你对电影艺术的敏感性,也是电影人的日常素养训练。”

他喜欢反复看老电影,并在脑海中不断重演电影片段,仔细分析所有细节。有时他会分析声音,有时则会回忆画面,“尤其那些伟大的电影杰作,完全可以用这个方法去学习。”

陈英雄的电影中,常有静谧而诡异的氛围,音乐、表演与摄影浑然天成,这些都得益于他早期的自我训练,他把这称为第六感,“电影拍摄是争分夺秒的,需要有很好的决策力,快速做决定,只能用第六感和多年积累的素养。当然,你还要依赖你所掌握的电影知识。在做电影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你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细化,达成你自己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和《夏天的滋味》中,陈英雄拍出了战后和后殖民时期的越南,尽管没有直接表达战争的残酷,却传递出少女、三轮车夫、工人阶级在漫长历史影响下的生命痕迹,那些流离失所的人群和他们安静又怅然的精神面貌,恰是战后越南幽暗的社会现实。

陈英雄坦言,他身上有着“双重文化”。12岁定居法国时,他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熏陶,从这个意义上,他身上又不仅仅只有越南、法国两重文化影响。

“人生的前十年是获取知识的,也是形成自己感性定义的时期。”他说,自己在电影创作中有一个喜好,以慢节奏的方式去表达细微处的敏感,让观众感受到诸多细节,而不是强烈的戏剧冲突。他将这种表达称为自己的“小宇宙”,即便有人会觉得很闷,但那恰恰是他自己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种具有东方美学意蕴的方式。”

电影不是要模仿生活

尽管拍摄过诸多题材,从越南语、英语、日语再到法语,并在文学改编与现实题材之间不断跳跃,陈英雄的电影却始终保持着他的电影美学——丰富而生动的声音、光影与镜头,以及,不紧不慢的东方典雅韵味。

在荣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的电影《法式火锅》中,开场半个小时,陈英雄就用油画般的质地,拍摄出平静徐缓的烹饪过程。镜头里是一块洋葱被切碎,一壶奶油徐徐倒出,一锅汤正在咕噜噜冒热气,配合着这些镜头的,是人的脚步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火炉燃烧声、窗外的鸟鸣声。极简的画面,几乎没有情绪的剧情,却用精致而深邃的暗流,传递出一个19世纪末的法国美食家与他的私人厨师之间的爱情故事,每日烹饪的匠心细节,显得既神圣又日常,高度感官化。

谈及电影语言的运用,陈英雄坦言,他很关心不同画面的连接与切换方式,“当你从一个镜头转到另一个镜头的时候,这就是你作为电影人、导演存在的意义。如果你不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你就什么都不是,只是在表现一个主题而已。”

他镜头里精致的电影美学,有着深思熟虑的考虑,“你拍电影时,不是要模仿生活,不是简单呈现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个人的经验会带来个人的情绪,你在拍电影时要把这种情绪表达成为一种语言。”

从《青木瓜之味》开始,他就在电影里拍摄食物,通过放大越南普通家庭处理食物的细节,传递出人物的情感。

提到《法式火锅》的灵感来源时,陈英雄说,这些年他一直在寻找关乎美食的主题,从职业和艺术两个角度去探索。直到他读到马塞尔·鲁夫1924年小说《激情澎湃的史诗》中关于法国美食家多丹的章节,想到可以拍这样一部电影,去展示美食、爱与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英雄电影镜头间的切换方式很丰富,有时有强烈对比,有时很和谐自然。上一个镜头远,下一个镜头近;上一个镜头静默,下一个镜头吵闹喧嚣,“有对比才可能激起兴奋,让观众有兴奋点,抓住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让画面之间更有生命力。”同理,和谐的切换则能带来流动感,“和谐并不意味着这里是近景,下一幕就一定要近景,而是有对比也有一致性,保持一种流动、延续性的存在。”

他拍电影时很少提前准备,而是把剧本融入大脑,临时决定拍什么镜头,即兴创作。在《法式火锅》中,他用iPhone先拍摄一遍,知道摄影机怎么运动,演员怎么在厨房里走动。电影结尾处,有一个惊人的长镜头,陈英雄坦言是受到日本导演沟口健二的影响。

在陈英雄看来,电影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电影人更应该用好这个语言,去传递不同的文化、开放的心态。他发现,很多电影节在选择影片时,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点放在电影主题,过度关注主题,会忽略影片本身的质量,这个趋势让他担忧。

他坦言,电影并不是简单地去讲述一个故事而已,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观众能从同一部电影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思想上的升华,才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这也是陈英雄对电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