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许多年轻人感到生活压力巨大,以至于选择了放弃抗争,选择了一种消极的“躺平”态度。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名叫耿生茂的百岁老人,尽管年事已高,却仍然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令人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网2015-06-17《河南百岁乞讨老人:对不起干部 给国家抹黑了》

耿生茂老人的形象十分典型:稀疏的白发、黝黑的肤色、弯曲的脊梁和瘦弱的身躯,这些都是他身为贫苦农民的显著标志。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在郑州的街头,以一种谦卑的姿态,默默地伸出手,进行着他的乞讨“工作”。

2015年,当媒体开始关注并报道了耿生茂的故事后,许多人纷纷前来探望。面对这些关心,耿生茂老人却表现出了深深的歉意,他说:“对不起,我给国家添麻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生茂的乞讨生涯并非出于羞耻,而是他认真对待的一份“职业”。

1912年12月30日,耿生茂在民国初年的寒冷冬日里出生,他未曾预料到,自己将面临一个贫困潦倒的家庭环境,这似乎注定了他一生的乞讨命运。

童年时,他跟随父母生活在河南商丘,由于经常饥饿,他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父亲外出乞讨。随着家中孩子增多,他暂时停止了乞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父亲意外去世,家中只剩下了没有文化、身体柔弱的母亲和几个兄弟姐妹。为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生存下去,母亲不得不带着全家一起外出乞讨。

然而,在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很少有足够的粮食。耿生茂一家一天下来能要到一个饺子就算是幸运的,更多时候是空手而归。

生活还得继续,当乞讨无果时,他们只能去街边捡拾别人不要的、硬邦邦的干馍,尽管难以下咽,但耿生茂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给耿家分配了几亩土地,一家人终于告别了乞讨生活,开始勉强自给自足。

“穷啊,穷得很。”这是耿生茂对家庭状况的最深刻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母亲的帮助和支持下娶了妻子,随后便急切地外出寻找工作,从事各种劳动,只为了能够填饱肚子,那种饥饿的感觉让他难以忍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的家庭迎来了五个孩子,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为了自己和孩子们能够吃饱,耿生茂不得不一人承担多份工作。

村里有一个砖窑,他一天能烧制500块砖,烧完后还得用小推车将砖运走,每天工作下来总是汗流浃背;同时,他还要参与挖掘河道的工作,几乎每个河道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尽管这些工作都是体力活,但耿生茂辛勤劳作却收入微薄,依然在贫困中艰难度日,每天只能依靠仅有的八两粮食勉强维持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生活太过艰难,或许他想起了过去的乞讨生涯,闲暇时他带着全家一起外出乞讨,从商丘经过开封到中牟,一步步走了大半个月。

通过劳动和乞讨,耿生茂总算是把孩子们养大,原本以为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家中的变故却迫使不再年轻的他重新拾起旧业。

先是大儿子突发脑梗,卧床不起,耿生茂作为父亲,心中始终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儿子情况稍好,拥有自己的牙科诊所,但因某些原因最终被监禁,耿生茂的心再次悬了起来;

三儿子耿纪营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天生残疾,一条胳膊比正常人短,干活时力不从心,而他的妻子又患有精神疾病,每月需要支付三四百元的医药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女儿远嫁他乡,由于路途遥远,基本上无法为家庭提供帮助。耿生茂与小儿子共同生活时,总是忧心忡忡。

经过几天的挣扎,耿生茂决定再次踏上乞讨之路,他要用自己还能动弹的身体为家庭减轻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岁老人的街头乞讨生活

一天清晨,耿生茂带着整理好的行李出门,耿纪营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简单地回应了一声,便目送老父亲离去。

与耿生茂同行的还有村里的其他几位老人,他们相约一起外出乞讨。

耿生茂来到郑州的街头,一位好心人将他带到了花园路附近,并告诉他这里有不少大公司,有钱人较多,乞讨的运气可能会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在郑州市纬五路到花园路的1000米路段徘徊,每天8点准时出现,比上班族打卡还要准时。

他跪在那里,不说话,只是伸出手,静静地等待好心人施舍,运气好时一天能要到100多块,运气不好时也能要到10来块。

有路边商贩劝他不要跪着,认为他这么大年纪应该受到尊重,但耿生茂坚持自己的方式,只有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才会在街角蹲下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上,他和其他乞讨者一起住在一家破旧的小旅馆,每晚收费5元,尽管条件艰苦,但耿生茂没有放弃补贴家用的想法。

夏天,屋内炎热,气味难闻;冬天,寒冷刺骨,大家只能互相依偎取暖。

尽管如此,耿生茂仍然坚持这种类似出差的生活,每次在郑州待上10天左右,然后将钱带回家,休息一两天后再出发去郑州乞讨。

通过这种方式,耿生茂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财富,一年下来有一两万,虽然对别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他来说,这是为家庭做出的最大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6月,耿生茂像往常一样在街头乞讨,一位记者路过并注意到了他。记者上前询问,发现这位老人已经103岁。

记者将耿生茂的故事发表在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开始谴责耿生茂的子女,认为他们不孝。

村干部得知后,通知了耿纪营,他才知道父亲在郑州“惹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纪营连夜赶往郑州,将父亲带回家,并自责地说:“作为儿子,我应该供养父亲,但现在却让他出来要饭养活我,我是个不孝子。”

面对父亲佝偻的身躯和肿胀的双脚,耿纪营红了眼眶,他知道父亲每次出门都是去乞讨,但因为父亲每次都能安全回来并带回一笔钱,他便心安理得地享受父亲的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纪营平时在地里劳作,家里的经济来源除了微薄的庄家收入,还有耿生茂每月300元的百岁老人补贴、60元的养老金和自己的90元低保费。

面对父亲拿回来的钱,耿纪营觉得这是救命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生茂自己并不觉得乞讨辛苦,他甚至自豪地表示,靠着乞讨帮助小儿子盖了新房子。如果不是被媒体打断,他还能继续乞讨赚钱,他的梦想是帮助两个孙子盖房子,因为没有房子就娶不上媳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父亲的话,耿纪营潸然泪下,他决定不再让父亲出去乞讨,要让他在家中安享晚年。

回到村里后,耿生茂过上了悠闲的生活,种菜、住在儿子的新房子里,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尚好。

尽管仍有媒体前来采访,但耿生茂不懂媒体的复杂,以为他们是单纯来看望的,感叹世上还是好人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面对采访,耿生茂都表示惭愧,他觉得自己享受着国家补助,却还要上街乞讨,给国家抹黑了。

后来的后来

回家后,老人没有再出去乞讨,耿纪营也更加关心父亲的养老生活,没有让耿生茂的晚年太过凄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邻居大姐表示,耿生茂家里的条件在村里还算可以,他出去乞讨是因为闲不住,平时也不懒。

另一位村民认为耿生茂没有那么老,可能是身份证登记错了,他应该只有90多岁,村里有很多出去乞讨的老人,耿生茂并不特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们对这位103岁的乞讨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他不应该继续乞讨,应该靠子女养老,认为他的行为是欺骗社会;

也有人认为老人靠自己的能力赚钱不丢人,他只是出于父亲的心态,想要为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后来还意识到自己“错了”,大家不应该对他太苛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些人将目光对准了耿纪营,质疑他明知道父亲出去乞讨,怎么还能心安理得地享受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如何,这都反映出我国对老人的养老体系还需要继续努力完善,尤其是偏远地区或农村的老人,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认为耿生茂乞讨的行为对不对?你认为他每月几百块的补贴够生活吗?

参考资料:【1】央视网2015-06-17《河南百岁乞讨老人:对不起干部 给国家抹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年河南103岁老汉沿街乞讨,被发现时称:对不起,给国家抹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