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本系列关注的最后一个省份,山西虽然也拥有“夏仍飞雪,曾无炎暑”的五台山等“凉资源”,却凭借其地上文物优势,为暑期研学旅行提供了独特的方案。

(文/林铃锦 编辑/赵乾坤)“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旅游是更为生动的课堂,近来,暑期“寓学于游”的研学旅行广受家长、学生群体关注。景区和目的地应如何抓住机会,真正做到“寓教于游”,吸引这部分客群深度参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宋昌耀认为,在旅游中增加知识、在情境中实现学习,对于研学主体而言,“研”是手段、“学”是目的,关键是实现个体游历资本的积累。因此,对于景区和目的地而言,最关键的是要思考能够给游客传递什么知识、如何传递知识,前者需要挖掘本地化的、不易传播的知识,如文物、非遗等;而后者则需要通过建立包括标识体系、博物馆、讲解队伍等完善的解说系统来实现。

今年暑假前,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兼备的山西省即联合“知识网红”董宇辉,作为文化分享者和阐释者为公众开了一扇了解这个拥有全国十分之一古建筑的“中国古建第一大省”的窗口,过程中,精心设计的路线也为游客打造了可供打卡的“研学旅游样板”。

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形容:“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这块由太行山、黄河水以及长城墙合围而成的形胜之地,古往今来一次次充当关中与华北的牢固藩屏,至今仍保留有全国70%的地面古代建筑和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因此,俗语有云:“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图源:中新网 杨杰英 摄

以“寻华夏之根、溯文明之源”为主题,6月12日至15日,由董宇辉带领的“与辉同行”团队再次来到山西,与全网观众共同近距离感受山西好风光,探寻华夏古文明深厚底蕴。

4天活动中,董宇辉团队走进运城、临汾、晋中3市,讲解了永乐宫、鹳雀楼、壶口瀑布、广胜寺、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等10个景区景点。此行足迹集中于晋中、晋西南的汾河、黄河一线,正如董宇辉所言,只展现了山西之美的1%。

有意深入领略山西沧桑历史的研学游客还可以将目光移向北面和东面,刚强和坚韧是千百年来一再重现于此处边塞和雄山的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宇辉此行的运城、临汾、晋中三市集中于山西中部、西南部的汾河、黄河一线。图源:天地图

晋西大地上横亘着纵贯南北的吕梁山脉,它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是由晋入陕的天然门户。抗日战争时期,以吕梁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了阻敌西进的坚固屏障,成为保卫延安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前卫阵地。近80年前,随着小说《吕梁英雄传》的风靡,晋绥边区的战斗英雄事迹广为流传。从此,英雄的吕梁山同吕梁英雄们一起声名远扬。

晋北地区包括大同、忻州和朔州,位于传统上的农牧过渡带。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构成的“外三关”防御体系见证了古往今来的狼烟烽火。两千多年前,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在这里设塞,一千五百余年前,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这里建都,一千年前,杨家将在这里抗辽卫国,上世纪,中华儿女在此浴血阻击日寇。

绵延晋东豫北的太行山脉构成了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部界限,巍峨的山体是华北平原西部的天然屏障。在这座饱含精神力量的传奇山脉,古时曾诞生愚公移山的传说,抗战期间,八路军在这里以“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创建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太行山里的“现代愚公”们克服重重困难,奇迹般地修成了“挂壁天路”和“人工天河”红旗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行大峡谷景区 图源:中新网

巍巍太行、吕梁,滔滔汾河、黄河,互相嵌套的三晋山河共同形塑了这块“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标本”,海量珍贵的地上文物和贯穿千年的精气神都值得一再探访游历。

山西厚重的底蕴也激励了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对晋省旅游前景的信心。近日,在北京举办的“唐风晋韵·锦绣太原”文化旅游推介会上,钱文忠预计,很短时间之内,山西就会成为爆发式热点,因为这背后是这几年越来越强盛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在这种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背景下,山西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的文化寻梦之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