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廖信忠

最近各地高铁涨价,我在网上搜索了各大航空公司近期的优惠,想横向对比一下。

不搜不知道,国内几乎所有航空公司竟然都被网友避雷过了。

没错,就是所有,国航、东航、南航、海航、川航.....甚至像長龙航空、昆明航空、春秋航空这种比较冷门的航空公司,都被狠狠打上“避雷”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避雷的理由也很丰富:延误、座位挤、飞机餐难吃、服务差、颠簸、开得快晕机、滑行太久…当然最经典的就是“春秋行李托运竟然要收费,避雷!”

当然也不是所有航空公司都遭遇避雷,打开搜索平台,你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避雷贴,尤其是小红书、抖音这种重灾区,避雷多到我看到这兩个字都PTSD浑身一颤。

这些避雷贴里,撇开常规的公司、面试、租房之类,被避雷最多的就是旅游城市和网红景点。

比如常年排在前十的旅游地,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南京、苏州、杭州、重庆、成都等完全是重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同一个地点,都能产生各种花式“避雷”情况,拿帝都北京和魔都上海来举例,居然从饮食、交通、天气、方言甚至民风上,都能有被避雷的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避雷帖种类丰富,情绪也很耸动,结尾经常烙下一句“再也不来了!”避得那是蕩氣迴腸,堪比21世纪的檄文,初代旅游博主徐霞客看了可能都觉得莫名其妙。

如果大家还没有具体感知的话,当我把旅游避雷贴分为三种层次,想必各位对这种“泛滥”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通常来说,第一层次也是很多人记忆中最常见的避雷贴,大部分是诚心建议,比如教你避开无良景点和宰客黑点之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种帖子如今越来越难寻觅到,相反你大多能看到的,是缺乏常识的避雷贴。比如避雷圈一大流量就是重庆,经常见有人避雷重庆楼梯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广为流传的一则避雷经典就是“避雷常州恐龙园,恐龙是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去全国知名的常州中华恐龙园后发现此地不仅没有真恐龙,放置的恐龙还假得出奇,深深欺骗了网友的感情,于是狠狠避雷,发誓再也不来!

这条避雷贴由于太过逆天,导致都没有什么人反驳,但也因此流传千古,典型在夙昔,鼓舞着后来无数的避雷帖。

此外还有:

“避雷!5月去内蒙古根本没看到草!”

“在济州岛根本没人说中文,全都说英语,避雷!”

“避雷,去山西看古建感觉像上历史课、好无聊”

“去武汉只吃到了豆沙包超级生气,避雷”

还有枯水期去看黄果树瀑布没看到气势磅礴的水而避雷。

以及去南京音乐台没看到鸽子飞而避雷,还抱怨工作人员为什么不让鸽子一个小时飞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的暂且不说,这不就是虐待动物吗?

这种常识的缺乏甚至很难让人反驳,只能留待后人打出一个“拜托”。

第三层次也是如今避雷贴里的主力,没有建议,也没有常识,而是单纯的无理取闹。网友避雷的点在于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转而在网上发泄情绪。

拿北京举例,几乎每个景点都被避雷贴重拳出击。

比如北京故宫颐和园流传着5点半之后必须离开否则会撞邪的传说。

有网友逛颐和园走错路,导致6点还没有走出去,觉得阴森恐怖可能有鬼,被狠狠吓到因此避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北京另一个著名景点国家博物馆,很多人来之前并没有做功课,以为是随便逛几下就完事的网红打卡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实际上国博48个展厅,一共有100多万件藏品,不逛完等于白来,而完全逛下来3万步都算少的。因此有些体力不支的网友逛完几乎累得半死,于是狠狠避雷。

另外避雷界的第一大IP大湾区,南方一霸。理由和北上相比不能说更丰富,只会是超多样。

广东人都说粤语、夏天动物都懒洋洋,广东人不吃辣、凉茶太苦、广东人长得丑.....香港都不说普通话、香港服务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令每个刷小红书抖音的广东人和香港人只要看到相关标题就会虎躯一震,快速划走。

当然其他冷门地方也未能幸免,诸如“因为受台风影响,泉州博物馆暂时闭馆几天,没看到很失望,避雷”、“去太原因为每顿饭吃的都是碳水而避雷”、“在昆明滇池被低素质海鸥拉屎在头上而避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看下来,全国各地处处是雷。避雷避雷,麦可杰克逊转世都要竖起大姆指直呼中国人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理由千奇百怪,但不得不说,这些避雷贴的流量都不错,评论区更是经常吵作一团,有时甚至上升到了地域荣辱。

那是不是可以反向推倒一下,或许并不是避雷让人吵起来的,而是避雷贴本身就是一种流量密码。

毕竟小红书的#避雷#词条都有几十亿阅读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互联网“吵架”能带来流量,大家彼此“交流”,持续对喷,就会换来源源不断的数据。

不能否认有些博主确实在旅行中的体验感极差,真的很生气,所以怒发一篇避雷贴发泄情绪。

这种也是避雷贴里的多数,仅仅只为宣泄而已。因为他们的体验感其实跟城市和景点没什么直接关系,任何外在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感受,好似大家完全不接受旅行中出现一点不妙和意外。

或许有人要问了,也有很实用的避雷贴啊!

肯定是有的,但我觉得它更恰当的名字不是“避雷贴”,更像是旅行指南。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一个叫马蜂窝的网站,許多人以前去國內哪里玩都是看著上面的帖子做攻略。从路线、景点、天气、人文、饮食都介绍得很全面,并且还能在上面找司机、拼团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於出境旅遊,还有穷游网的,也有非常多高质量旅游攻略,说是电子版的旅游杂志都不为过。尤其旅行助手功能廣受好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这么一说你可能会突然想起,对喔!这两个网站还在吗?它们曾经给很多外出旅行的人带来很实用的价值。而它们的的衰落期正好和碎片化社交时代上升期贴合上了。

巧的是,2017年马蜂窝与中国旅游研究院还联合发布过一个报告《重新发现世界:全球自由行报告2017》。

里面提到,受到消费移动化、需求个性化、目的地IP化、产品细分化趋势影响,“碎片化”成为当今最突出的旅游市场特征。

再加上疫情三年的影响,传统的跟团游不再吃香了,大家更喜欢“一价全包式旅游”,更突出个性化、非标化和随机性特征,只需要在旅途中玩到某些小而美且具特色化的品类,就足以达成这趟旅行的目的了。

简单来说,只需要看到当地的局部特色,就可以忽略其他一切。年轻人总爱笑中老年人喜欢站在那块刻着“泰山”、“西湖”、“九寨沟”....那块大石碑前拍照,然而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现在年轻人也喜欢在那些刷地名大字的墙前留念发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相比精细、文艺、温和的长篇攻略,如今网民似乎更愿意看简略的、碎片化的、情绪化的“安利”。

这也导致了发布在平台上攻略非常肤浅,并且其实也跟避雷贴泛滥是相对应的,总是很夸大效果和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便一个景点都被说成“小众秘境”“冷门宝藏”“人生必打卡”,有多少人看了博主加了十层滤镜而被安利的美景到现场一看,原来就是个平淡无奇的小土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博主非常会抓眼球,天生就是吃这行饭的。放大局部,完全没P图及滤镜,但又不能说他不对,你们想搞自媒体的都好好学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经典莫过于上海武康大楼的郁金香,堪称史诗级诈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告诉你一天24小时极限吃喝的,3天打卡五个城市的,什么不用去什么必须去的,所有的安排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更像是博主个人的喜好。

比如美食推荐里,十种有9种都是重油重辣,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辣。

你可能看着网红在某个景点拍出一张绝美的照片,自己也想有一张。然而你并不知道,网红有团队,算准了时间、天气、阳光、潮汐,起个大早走了很远的路去拍照,甚至来回拍好几次,事后还有人修图,才出一张完美的照片。凭什么你随便选个时间点,带着你那毫无摄影美感的朋友,就想要有一张跟网红一样好看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那些碎片化的简短介绍,和美美的照片,还没去之前,你已经知道那边有些什么,预期能拍到些什么,但完美的幻想如果到了现场,发现不如想象,很容易就崩溃。

在这种绝对主观的“攻略”里,怎么能体会到旅行的真正快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这本书中曾提到:“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的目的地本身。什么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许是它最主要的特征。”

而旅程中,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在于个体感受,不管好的坏的,都是旅行中非常珍贵的体验,最终都会成为你人生中闪闪发光的美好回忆。

别把自己搞得跟巨婴似的,一有不顺心,就上网哭哭泼撒讨拍拍。无论是攻略还是避雷,其实都是外物,都只能作为参考。

更别为了你的噱头,诋毁一座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