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长时间的争夺和酝酿,北约终于决定让荷兰首相吕特接替斯托尔滕贝格,成为北约下一任秘书长。任期五年。

对北约来说,这是北约身份定位的一次重要调整和转变。

因为北约秘书长的人选,极为关键,它关系到北约未来要走的路线,是继续成为维护美国霸权的冷战工具,还是作为欧洲共同防御的地区军事联盟。

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处于一个关键节点的情况下,而美国又面临着国内选举,所以北约在这个时候换帅,这个人选必须精挑细选。

为什么选择吕特?

个人认为,原因很简单。因为吕特是一个典型的欧洲人。

斯托尔滕贝格也是欧洲人,他是挪威人。

挪威毕竟是欧洲的边缘小国,不能代表欧洲中心的利益,不能代表欧洲大国的利益。更容易倒向美国。

事实也正是如此,如今的斯托尔滕贝格,已经几乎完全沦为了美国利益的忠实代言人,完全看不到他身上还有欧洲利益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荷兰则不同,身处欧洲中心,虽然国家不大,但是老牌欧洲中心国家。无论从身份上还是价值上,都能更好地代表欧洲。

吕特,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欧洲人。

典型的欧洲人吕特

从媒体报道看,吕特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活特别简单的欧洲人。

他喜欢骑自行车上班。当然,在担任北约秘书长后,他将因为安保原因无法继续骑车上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他喜欢简单、一成不变的生活

作为一个汽车经销商的儿子,他是一个有习惯的人,在过去的30年里,他一直住在同一个简朴的房子里,有着同样的家具。

荷兰商报记者写道,每年夏天,他都和家人租同一栋房子,每年都和同一位朋友在纽约度过几天,住在唐人街同一家普通的酒店。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欧洲人。很容易让人想到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常年穿同一个款式的衣服,每年去同一个地方度假。生活极其简单。

这样一个欧洲中心国家的典型欧洲人,才能更好地代表欧洲的利益。

美国北约和欧洲北约

为什么北约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代表欧洲利益的掌门人?

这涉及到北约要成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冷战组织,还是要成为一个受欧洲控制的地区军事联盟。是要成为美国北约,还是欧洲北约。

很显然,拜登政府的美国,希望把北约打造成一个冷战组织,这样它才能维护自己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美国来说,美国有维护霸权的诉求和压力。它必须推动冷战对抗,制造矛盾和分裂,从而把欧洲牢牢地绑在自己身上。

对美国而言,这个世界是分为西方和非西方这势不两立的两个部分。

这与欧洲希望看到的北约完全不同。

欧洲没有霸权诉求,它更希望维护的,是一套以国际法为准则的国际秩序,虽然在这个秩序中,它也会追求维护自己的价值观,但它不会像美国一样,为了维护价值观而去故意制造分裂和对立,从而去削弱对手。

对欧洲来说,它所采取的行动更多是防御性的。他们害怕俄罗斯,抵触俄罗斯,但他们不想激怒俄罗斯,不想扩大与俄罗斯的冲突矛盾。

美国完全不是这么想的。对美国来说,消耗甚至消灭俄罗斯,才是它的最终目的。

所以美国的北约和欧洲的北约,两者完全不同。

斯托尔滕贝格代言的美国北约

在斯托尔滕贝格治下的北约,已经完全沦为了美国的爪牙,成为了美国指哪打哪的工具,成为了冷战思想的还魂载体。

正因为斯托尔滕贝格对美国言听计从,拜登甚至强力建议他再延期一年。而此前,这厮已经延期好几次了。足见美国对他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厮从2014年上任,在任内北约增加了黑山、北马其顿、芬兰和瑞典4个成员国。而因为想吸纳乌克兰,最终导致了俄乌冲突的爆发。这些,可以说都是按照美国旨意行事的结果。

虽然已经延期几次,拜登还想让他多干一年,主要是想在美国选举之前,能继续更好地控制北约,让北约按照美国的意志行事。

即使不能留任斯托尔滕贝格,拜登本来还想推冯德莱恩,另一位在欧洲的美国利益强势代言人。

其他对俄罗斯更为强硬的候选人,最终也没有得到欧洲大国的同意,所以最终,荷兰首相吕特胜出。

北约未雨绸缪

北约为何这个时候换上吕特?

对北约来说,尤其对美国来说,这也是个无奈之举。

吕特接任北约秘书长,说明拜登政府已经无力控制北约,说明拜登搞的新冷战那一套,无法持续下去了。根本原因在于,拜登自己能不能继续当选,现在都是个大问题。

而特朗普一旦上台,他对北约和盟国的态度,欧洲国家都已经见识过了。

所以现在,趁特朗普还没上台,北约只能未雨绸缪,把北约控制权牢牢握在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即使特朗普上台,美国减少甚至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北约还有能力把欧洲国家的力量聚合起来,继续为乌克兰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和保护。

但需要明确的是,欧洲支持乌克兰,它主要还是保护性、防御性的,而不是为了挑战俄罗斯而去支持乌克兰。

作为政治家,吕特被认为是善于沟通,善于妥协,能够协调达成一致。

因此作为荷兰首相期间,他被认为是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相处得最好的欧洲国家领导人。足见他的沟通能力。

选择吕特,更像是美国和欧洲的自我保护之举,保护他们的价值观,免受到特朗普的破坏。

对俄罗斯的态度

吕特对俄罗斯的态度深受2014年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上空被击落的影响,当时遇难的298人中有196名荷兰人,因此他对俄罗斯耿耿于怀。

在吕特的领导下,荷兰增加了军费开支,超过了北约成员国对国内生产总值2%的要求,并向乌克兰提供了F-16战斗机、火炮、无人机和弹药。

但对于阻止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吕特强调这是为了维护国际法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代表的是欧洲的国际法治观念,而不是美国的冷战观念。

对中国的影响

其实在美国强迫荷兰不断收紧对中国半导体技术制裁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大概能看出来吕特的一些行事风格。

首先,吕特选择了遵从美国的要求,对中国的光刻机出口采取了限制措施。但同时,他也紧紧抓住商业契约精神这一条与美国周旋,为已经出售给中国的光刻机继续提供维护服务。没有完全屈从于美国,能拖就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能看出来,吕特非常善于变通和妥协,同时又能坚持一定的原则。

应该说,在当今的全球竞争关系中,中美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而中欧的矛盾没那么大。

中美的矛盾是因为美国一直有霸权野心。而欧洲没有,欧洲和中国,其实都坚持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所以中欧其实可以聊到一块去。尽管中欧在价值观上有所摩擦,但大家交流的基础是一致的。

如果说北约在美国的控制下,成为了美国维护霸权的工具,不断挑起地区矛盾,甚至不断有往亚洲地区扩展的趋势,那么作为欧洲的北约,它的重心将更多地放在欧洲,放在共同防御的任务上来。它的扩张野心将不会那么明显。

所以吕特接任北约秘书长,个人判断,这是欧洲精神的一次重要胜利,是国际法秩序的一次重要胜利,同时也是美国霸权野心的重大无奈,是美国冷战思维的重大失败。

这最终将有望减轻对中国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