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张宏杰

公元1793年,英国使臣来到大清王朝,带来了大量的礼品。

英国人的这种做法,确实吊起了乾隆的胃口。所以马戛尔尼一行人一到天津,就发现乾隆早已经派人等候在那里了。清朝官员一上英国大船,开口就问你们到底带了些什么好东西,所以马戛尔尼赶紧把事先准备好的礼品名单,以及详细的说明书交给了这两名官员,让他们转交给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这时候在哪里呢?在承德。七月份嘛,他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他的生日庆典下个月也将在这里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官员赶紧以最快的速度把礼品单送到承德,当然,中国翻译把它翻成了“贡单”。乾隆皇帝一看“贡单”,虽然看不太懂,但是能看出这都是非常新奇的东西,所以很高兴,他指示,既然贡品有大有小,有的便于运输有的不便运输,那么把其中体积比较庞大的八件,就留在北京安装,等他回到北京再看,省得运到承德弄坏了。其余那些小一些的,要随“贡使”一起,运到承德,让他先睹为快。

首先我们得介绍一下,运到承德的这批礼物都包括哪些呢?

乾隆皇帝看到的这批礼品体积都比较小,内容如下:两百匹呢料;两台大望远镜;两支气枪;两支漂亮的猎枪,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嵌银;两对加长了像步枪的马枪(可一次连射八发子弹);两箱爱尔兰特产波纹绢,每箱装七匹;两箱高级英国手制华贵地毯;还有一大批英国贵族和名人的肖像。

乾隆细细观看了这些“贡物”,有点失望。他没看到类似“自行人”“机器狗”那样巧夺天工的玩具。他并不需要呢料,在他的印象中,英国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没什么别的用处。至于英国人认为非常厉害的枪械,乾隆感觉也没什么了不起。

虽然这些英国枪支做工很别致,但他拿到手上,感觉不太习惯。英国人认为只要上手一试,开上几枪,乾隆就会发现这些英国枪支的准确性比清朝土产的要强很多倍,但是乾隆认为大生日的舞刀弄枪不太适合,所以他也没试用。至于英国人非常重视的赫斯色尔反射式望远镜,在乾隆看来,也没有任何新奇。英国人说得那样天花乱坠,结果不就是“千里镜”吗?千里镜这东西,在康熙年间就传到过中国。这两架大的望远镜他看了半天,除了别的望远镜是从正面看,这是从旁边看之外,似乎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虽然英国人在写礼品清单时,十分强调这架望远镜的特殊之处,还特意强调了它是大科学家牛顿所发明。可是中方翻译图省事,翻译得非常简单。

说明书原文是:“它不同于一般普通的望远镜。普通的望远镜通过镜头直接透视观测目标,这样望远的程度是有限的。它是从旁观透视观测目标在镜头上的反射。这(望远镜)是我国大科学家牛顿所发明,其后又为我国天文学家赫斯色尔所改进。这两个人在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值得将他们的名字上达贵国大皇帝的听闻。”

中方翻译是怎么翻译的呢?说明书被翻译成这样的内容:此镜规矩不是正看是偏看,是新法。乃名赫汁尔之天文生所造的。将此人姓名一并禀知。(《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

你看,这样翻译,根本没有说出要害,所以这些东西让乾隆皇帝感觉兴趣索然。

真正让乾隆皇帝感兴趣的是那批英国贵族的肖像,他觉得这些肖像画得很好、很逼真。不过,对于西洋画法,宫中的西洋画师郎世宁早已经向乾隆展示过了。所以乾隆认为,这也算不上什么新奇。总之,对于送到承德的这些礼品,乾隆皇帝感觉相当失望。

不过对于留在北京的那八个大件,乾隆还是充满期待的,可能那些好东西都在北京吧。为了早点见到这批礼品,乾隆甚至取消了每年生日之后都要举行的狩猎活动,提前返回北京。回到北京后,他连北京城都没进,而是直接跑到圆明园去看贡品。

然而乾隆皇帝对这些大件的反应,仍然不是很好,英国人对天体运行仪寄予了很大希望。清朝人的宇宙观还停留在天圆地方阶段,而英国人已经通过仪器,直观地展示了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运动的。

可惜,在清朝官方翻译过来的清单中,这个仪器到底是干什么的,都没弄清,翻译说它叫“天文地理大表”,说它是用来测算节气的。乾隆一听,我们中国几千年前就会测节气,根本用不着你们英国人弄这样一个笨重的大表。乾隆皇帝命人打开这个大表,看看是不是与以前见过的钟表有什么不同。

但是清朝的官方工匠打开大表,向乾隆汇报说:“连日留心看得大表内轮齿枢纽运转之法,并无奇巧,与京师现有钟表做法相同。”(《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

乾隆皇帝因此对它就没了兴趣。

至于地球仪,乾隆更看不上眼,因为这东西康熙的时候就传到中国来了,宁寿宫、乐寿堂里的地球仪已经放了上百年了。我们提到过,英国人在地图上标出了他们的海外殖民地,并且画出了他们军舰的航海路线,想要展示英国海军的力量。但是翻译没有表达出这样的意思。

他们把内容翻成:“天下万国四州山河海岛,都画在球内。亦有海洋路道,及画出红毛船只。”(《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

因此英方的意思,乾隆根本没有领会到。

在诸多礼品中,英国人最希望能引起乾隆重视的是“君王号”战舰的模型,这是一艘装备着一百一十门大炮的战列舰,是英国舰队中最厉害的一艘战船。

确实,乾隆皇帝走到它前面的时候,被它吸引了片刻。但是这样的模型,只有专业的讲解才能说明它厉害的地方。可惜,虽然马戛尔尼跟着乾隆回到了北京,但是因为他不愿意在乾隆面前下跪,乾隆就没让他陪同参观讲解。所以乾隆皇帝自己围着战船模型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名堂。

乾隆皇帝感觉很扫兴地走了。不过他后来还是补看了一下英国迫击炮的演练,想看看英国大炮有什么厉害之处。不过很不幸,乾隆没有用英国专门派来的炮手,因为乾隆担心他不给自己下跪。

而清方的炮手根本不知道英国新式火炮如何施放,他用的是清朝自己的炮弹,因为炮弹与炮筒对不上,炮弹飞出没多远就落地了。乾隆很不高兴,认为英国人骗了他。总的来说,乾隆皇帝认为英国人爱吹牛。这些东西货不对板,空欢喜了一场。

出现这样的结果,当然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因为乾隆生日,所以他不想大生日的试用手枪,比如他没听到英方专业人员解讲和翻译,但更主要的是因素,是乾隆对自然科学,缺乏基本素养。乾隆皇帝曾经写过一首诗自嘲:“皇祖精明勾股弦,惜吾未习值髫年。而今老固难为学,自画追思每愧旃(zhān)。”(《御制诗全集》)

就是说,我祖父康熙对几何数学都很精通,可惜我上学的时候没学这些知识。如今老了,也学不动了,想到这些,感觉有点可惜。

确实,康熙皇帝对西方还是比较了解的,他那时候已经知道西方人绕了地球一周,完成了地理大发现,所以他说出一句著名的话:“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清圣祖实录》)

就是说,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千百年后,可能要给中国造成麻烦。

不过,乾隆可没有康熙这样的见识。乾隆虽然喜欢收藏西方的钟表机器,但他只是作为娱乐,理解不了这些机器背后的科学价值。所以乾隆皇帝对英国礼物的这种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听说自己的所有礼物,都没能引起乾隆的兴趣,马戛尔尼也很失望,他们不懂是怎么回事。不过马戛尔尼还保留了最后一丝希望,因为英国使团还准备了最后一样东西。这东西虽然不是什么高精尖产品,但英国人认为它肯定会在中国打开销路,成为对华出口的主要货品。这就是英国马车。

英国人一到中国,就发现中式马车实在太不舒服了。中国的马车从汉代开始就没有大的变化。车轮是木头制造的,座位正好位于轮子上方,又没有弹簧等减震设备,因此人坐在上面,颠得非常难受。

连乾隆皇帝坐的马车也是一样的不舒服:“皇帝轿后有一辆二轮马车,式样笨重,又无弹簧座位,同中国的普通马车相差无几。”(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正好,英国以制造最精良的马车闻名,英国国王这次也赠送给乾隆皇帝一辆马车,英国人认为,清朝的马车“同英国赠送的舒适、轻便、华丽的马车比较起来,简直无法比拟”。

马戛尔尼对这辆马车寄予了最后的希望,然而事实证明,这又是一厢情愿。英国国王送的马车,乾隆根本连看都没看见,因为车子的形制不合清朝的规矩:“所有礼物当中,那辆哈切特制作的漂亮马车最叫中国人伤脑筋了。”

西式马车车夫的座位位居车厢的前面,且高高在上,车夫背对皇帝,不合清朝的礼制。

英国礼品总管巴罗说:“那个老太监跑来问我,听说那个漂亮的高座是给车夫坐的,皇帝的座位在车厢里面,他面带讥笑地问道,难道我认为大皇帝会容忍有人坐的比他还高、把背冲向他吗?他想知道,我们是不有办法把那个驭座拆下来,移到车厢的后面去。”(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巴罗回答说,这个设计是为了保证车夫的视线,无法更改。太监说,那这辆车只能“束之高阁”,根本连让皇帝看看都不敢。英国人的最后一线希望落空了。

讲到这件事,就很容易让人想到乾隆的重孙媳妇慈禧太后的时候发生的另一件事:1898年,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一辆德国生产的第一代奔驰轿车。这辆大奔慈禧只坐了一次,就扔到一边不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辆车里,司机坐在太后的前面,这让慈禧感觉很生气。所以后来这辆大奔就一直闲置在颐和园内,直到十年动乱期间,被扔进了废品堆。

英国人不愿意痛快地下跪,送的礼品又让乾隆不太满意,所以乾隆皇帝对英国使团非常反感。而马戛尔尼偏偏在这个时候,又通过和珅向乾隆送来了一封信。英国使团来大清,是干什么来的?可不是真的只为了给乾隆皇帝过生日,他们还有正事没办呢。他们在信中,正式提出了英国的几项主要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见到马戛尔尼的这封信,乾隆皇帝才明白了英国人的真正目的。即使是英国人痛快地给他下了跪,乾隆皇帝也绝对不会同意这些要求,何况他现在心情不好。乾隆皇帝当天就给英国使团下达了一道长长的谕旨,遂条驳回了英国人的请求。

关于英国人想与大清互派使节,乾隆皇帝说:“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致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清高宗实录》)

就是说,你们说派一个人长驻大清,照顾本国利益,这与我们天朝上国的体制不合,绝对不行。怎么能因为你们一国的请求,就改变我们百多年的法度?

关于开放珠山、宁波、天津,乾隆皇帝说:“向来西洋各国,前赴天朝地方贸易,俱在澳门,设有洋行收发各货,由来已久,尔国亦一律遵行,多年并无异语。……皆不可行。”(《清高宗实录》)

就是说,一口通商这么多年,一直很顺利,所以不能更改。

关于英国人想“获得”一个小岛,放置货物,乾隆皇帝说:“天朝尺土皆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岂能各应所求。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清高宗实录》)

就是说,我大清每一寸土地,都有明确的主权,这个事尤其不能答应你。

至于让生活在广州的英国商人,获得更大的自由这个小小的要求,乾隆皇帝同样断然拒绝。英国商人希望能住进城里,并且说,他们在广州期间,应该能骑骑马、打打板球,从事从事体育运动。但乾隆皇帝认为,这个问题过去早有过定制,不容更改。

关于改革广州贸易体制并公开关税税率,防止海关关员索贿,乾隆皇帝的态度也是向有定例,不容更改。

总之,马戛尔尼的所有要求,一字不落,全部被否定。

乾隆的这道谕旨,等于向世界宣告了通过和平方式打开中国大门的不可能。乾隆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下了一个多大的错误,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对乾隆皇帝的做法,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去看。

一方面,他坚决拒绝英国人要求划给他们一个小岛的请求,维护了大清领土主权的完整,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维护了国家利益。

但是另一方面,乾隆不了解当时世界的大势,缺乏与时俱进的应变能力。他完全不了解当时的西方世界已经开始全方位超越中国,不久将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英国人送给他的礼物,实际上是西方世界对他进行的一次明显的警告和示威,一向精明的乾隆皇帝居然麻木不仁,毫无察觉。我们说,乾隆也算是一个军事家,指挥过许多战争,自己对武器也比较精通。如果说对科学技术缺乏了解不怪他,那他起码应该通过英国人所送的武器了解到英国人的军事实力,但是沉溺于生活享受的他对此却不愿意投入精力。应该说,在这方面,乾隆是失职的。长期以来的顺境,辉煌的统治成就,让乾隆皇帝过于傲慢自大,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敏感。

本来,他几十年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大清江山永固,杜绝对大清的一切威胁,可惜到了晚年,最大的危险来临,他却没能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