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运河

源远流长,流淌千年

哺育雍阳这片沃土生生不息

孕育深厚的运河文化

流动,促成着风味的相逢

南北美食在运河旁相兼相容

千般风味也塑造着武清人的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运河上,八方食客付诸巧思,想要留住多一点家乡味道,沿河而居的人们也就地取材,不断尝试着对于一日三餐的创造。

杨村糕干是武清人小时候记忆中的味道,软润甜香的糕干源于明代,兴盛于清。其洁白细腻,松软可口,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至今其制作过程基本保持了原工艺制作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晨三点半,安静的杨村街道率先苏醒,一种武清特有的小吃准备登场。这是张杰从事糕干制作的第20个年头,如今的他,已经成为杨村糕干技艺的第15代传承人,“武清这一带,大家消费糕干历史比较悠久,比如说谁家要盖房子、上梁、温居、有喜事装箱都需要糕干,所以说每天买糕干的人特别多。一年365天,每天凌晨四点都要生产制作”。

小小的糕干成为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上的亮丽风景,而“武清味道”的“代言人”还有更多。每年4至7月,一种独有的运河美食在水中成熟。流速平缓、水草丰茂的北运河是麦穗鱼们理想的家园。每隔几日,王凤军就会来到河边,经营餐饮生意的他,最爱的始终是这一口不变的儿时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漕运兴旺,王氏靠着家传的做鱼手艺在武清运河边上扎根落户。一张凉棚,二个灶台,几张桌子,小鲫鱼,大铁锅,宽着汤熬着鱼,在锅边上再贴一圈棒子面的饼子,饼子熟了后有嘎巴,靠着鱼汤的部分被鱼汤慢慢浸透,十分美味。食客们吃着饼子就着鱼,看着运河水,聊着天,一天的疲劳似乎都远去了。

第四代传承人王凤军将技法传承、创新,创立“津武刁馋一锅鲜”餐饮品牌,目前刁馋餐饮的津派铁锅炖已经走出津门把门店发展到了北京、河北、内蒙等地。“津武刁馋一锅鲜”多次荣获“通武廊家宴大菜单”“津门招牌菜”“天津市地标美食名片”殊荣!

大运河的传统美食触动着人们的味蕾,讲述着一座小镇的故事,留下运河畔唇齿留香的记忆。河西务扣焖作为河西务镇的一道地方名吃,因其味道可口,经济实惠,饭菜两宜,深受人们喜爱。相传始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流传百余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西务地处北运河漕运咽喉,曾是钞关(税收衙门)、水陆驿站和国家粮仓所在地,商业经济繁荣一时。清末民初,刘坟村村民孙景山,开始在街头摊点制作扣焖。1930年他被河西务惠林春饭店聘为主厨,所做的扣焖名噪一时,吸引了大量民众前来品尝。因其饭菜兼得,可当早点,可充正餐,故而成了经济实惠、贫富咸宜的大众食品。孙宝生的徒弟胡春利在其手下学艺多年尽得扣焖制作的精髓,京津地区经常有人慕名前来品尝此道名吃。2010年他以“河西务扣焖”为商标在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如今,河西务镇内很多饭店都将“扣焖”作为自家的招牌美食。

绵延千里,流淌千年,大运河沟通南北,融合不同风俗,孕育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也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起炸糕,相信每个天津人都不陌生。可要说黄米炸糕,那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有个藏在河西务镇综合市场里的“老品牌”、市级非遗美食——河西务立仁斋炸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晨三点半,54岁的王学仁准时醒来。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四十年。简单洗漱后,他一头扎进飘满米香的生产间,开始和面。“做炸糕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要想做好,讲究的是良心和匠心,祖辈传下来的繁杂技艺、工序——泡米、打浆、装袋儿、和面、沥水压干、发酵、熬制豆沙馅儿,一步都马虎不得。”王学仁边忙边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好面、装好车,不到五点,王学仁就到了市场开始包制炸糕,五点半第一锅炸糕热气腾腾地出锅,油与糖的混合香味驱散了空气中的寒意。“做餐饮就别怕辛苦。这么多年,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我们家都是五点半前第一锅炸糕出锅。作为一家百年老店,我们是有责任感的,要让每一个早上来买炸糕的消费者都能买到。”王学仁说。

岁月长河里的炉火明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投射在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这就是武清人生活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城市中奔忙行进,回过头,还是一河星辉,一桌饭菜,况味无穷。北运河畔,古老而鲜活的味道,潜行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耕耘着此刻的记忆以及未来的风景。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

流动的运河,延绵的文化,传承的遗产

这10年来

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时代新风貌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大运河在下一个十年会书写怎样的新篇章呢?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大河奔流,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