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豆制品加工坊重新开张

泡豆、磨浆、点浆、上压切块……一大早,重庆市潼南区大佛街道的豆制品加工坊机器轰鸣。看着一块块豆香醇厚的“秘制”豆干新鲜出炉,老板杨某信心十足:“我们的生产规模扩大了一倍,争取年产值突破100万元!”

但是,就在5个月前,这家小有名气的豆制品加工坊差点关了门。

今年1月,潼南区检察院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反映,称当地胜利堰河一直流淌着一股气味酸臭的“白水”。调查发现,“白水”源头是邻近的一家豆制品加工坊。“该作坊生产条件简陋,清洁设施不足,含有豆制品残渣的污水被随意直排,影响河流环境和周边居民生活。”办案检察官伍剑说。

1月22日,该院对此立案调查。1月24日,该院向大佛街道办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督促豆制品加工坊整改并开展河流综合治理。得知自己的作坊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可能被关停,杨某一脸愁容:“我们一家老小都靠着这个作坊生活,请给我们一个整改的机会。”

1月27日,潼南区检察院与大佛街道办、区生态环境局召开环保整改座谈会。“对个体工商户,污染治理不是‘一罚了之’‘一关了之’。”“豆制品残渣和生产废水的环境危害较小,且经营者整改意愿强烈,符合免罚规定。”经讨论,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对杨某的作坊“以改代罚”。

潼南区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高级工程师、特约检察官助理张可平应邀“出马”,对杨某进行“手把手”指导。一个多月后,作坊新修的沉淀池投入使用,整改顺利通过验收。杨某的作坊重新开张!

“一般的沉淀池都是三级,但这个沉淀池是四级。”张可平介绍。作坊新修的沉淀池容量提升了10倍,可同时处理不少于60方的生产废水,“就算生产规模扩大两三倍也完全够用,排放水对环境基本没影响”。(满宁 胡晓航 苏琪惠)

(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