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信网 责编:王熠冉 2024-06-27 13:52:52

信网6月27日讯(记者 耿润)6月24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牢记嘱托 打头阵 当先锋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主题系列发布会第3场,介绍青岛市“三夏”生产有关情况。信网(热线0532-80889431)从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市夏粮收获全面完成,高峰期日均收获70余万亩。截至6月23日,全市已完成夏播作物313万亩,进度达84.7%。

护航“三夏”粮归仓 夏粮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

总体来看,今年夏粮生产总体呈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特点,小麦籽粒容重高、色泽好,有望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正局级)、新闻发言人杜绍波介绍,青岛市自6月6日起开镰收割,由南向北快速推进。6月13日、14日为收获高峰期,日均收获70余万亩。6月17日,大面积收获结束。平度市、莱西市5万亩高肥水地块,延续到6月20日收获完成。

据统计,青岛市共计投入农机具18万多台套,本地上阵联合收割机6500台,跨区作业收割机近千台。麦收高峰期,单日投入联合收割机达7000台以上,小麦机收占比超过99%。全市小麦机收损失率降低到1个百分点以下。累计建有烘干中心、烘干点95个,固定式烘干机191台、移动式烘干机7台,日均烘干粮食可达3万吨。

青岛市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并取得不俗成效。2023年,全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7.59g/kg,较2020年提高了6.87%。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442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2万亩,打造10个多种要素聚集的绿色增粮先行区,通过实施连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基础设施配套、宜机化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等,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亩产875.82公斤 技术集成创新实现历史性突破

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启动绿色增粮先行区建设,其创新性做法,成为关注的焦点。发布会上,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程兴谟介绍,从去年开始,青岛市分步骤规划建设了10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从耕地、种子、农机、耕作技术等着手,加强衔接配合和技术集成创新,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打造绿色增粮样板。

今年夏收,先行区小麦绿色增粮高产攻关田克服干热风影响,经过持续小麦高产攻关,依靠科技提升小麦单产潜力,产量取得历史性新突破。6月15日,经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实打验收,平度市蓼兰镇先行区小麦高产田“青农1931”,亩产875.82公斤,是青岛市历史上首次小麦跨越850公斤大关,实现技术集成创新历史性突破;莱西夏格庄强筋优质小麦高产攻关田“中麦578”,亩产803.35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尤其是,在双晚技术(玉米晚收、小麦晚播),取得了新突破,蓼兰镇在去年11月27日播种小麦“青农6号”,亩产763.85公斤,创晚播小麦高产纪录。

“我们组织的田间测产结果,去年建设的7个绿色增粮先行区7.26万亩小麦平均单产601.4公斤/亩,比全市平均水平增产160多公斤;今年新启动建设的3个绿色增粮先行区同样实现高产,3.82万亩小麦平均单产583.3公斤/亩,均达到亩产千斤以上水平。”程兴谟说。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实践,青岛市已初步建立起“市级抓统筹、县级抓落实、镇村抓服务、主体抓建设”四级推进机制,各先行区围绕高产创建、快速烘干、仓储物流、加工销售、数字应用、成果展示等内容,统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及建设主体自筹资金超3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已有5个先行区建设了运营中心。其中,莱西夏格庄先行区运营中心,配备了农产品展厅和综合办公楼3160平方米;机库2处,烘干设备12套,日烘干能力600吨;6000吨的标准粮库2个,每季可储存粮食1.2万吨。西海岸新区大场镇先行区运营中心,占地50亩,其中30万平方米晾晒场和日烘干粮食达1000吨的烘干塔已建成投入使用,可储存粮食1万吨以上,年烘干能力达2.5万吨。

多措并举推进夏种 已完成夏播作物313万亩

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产量约占比六成,秋粮丰收事关全年农业生产大局。截至6月23日,全市上下克服高温少雨地块缺墒的影响,已完成夏播作物313万亩,进度84.7%。其中,玉米304万亩、大豆(纯作)2.89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47万亩、花生4.99万亩。

今年,青岛市提早落实种、药、肥等农资储备,积极开展专项打假治理,确保农资“质优、量足、价稳”。据调度,全市储备化肥18.1万吨、种子7400吨、农药2000吨,可保障夏种生产需求。

近期,全国“南汛北旱”现象仍在持续,青岛市持续晴热少雨,局部干旱,对部分农作物适期播种带来影响。对此,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宋辉介绍,为有效应对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青岛市从2010年起,在粮食作物上,推广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目前全市已发展到近60万亩。这项技术扩大了灌溉面积,高效节水,可减轻旱情影响,保证出苗条件。今年,我市继续推广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力争今年新发展玉米滴灌20万亩,达到80万亩。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乡村振兴的发展大局。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一级调研员、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左强志表示,青岛市已连续多年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并且取得了耕地质量等级逐年提升的良好成效。今年出台《2024年青岛市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方案》,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完善提升项目区内田、土、水、路、林、电等基础设施,平整土地、畅通道路、修缮沟渠、配套农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2万亩。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