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16日,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的杜月笙精神突然清醒了过来,他喊来女儿杜美如并对她说:“去把汇丰银行存的保险箱里面的包裹取出来”。

杜美如满口答应,去银行取来了保险箱,柄从保险箱里取出了一个包裹,当包裹拿来后,家人以为要分遗产,可当杜月笙打开以后,家人们却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家人围过来一看,里面是什么东西呢?仔细一看,这保险箱的包裹里并没有金条和银元,也没有奇珍异宝,里面全是一沓沓别人向杜月笙借款的欠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欠条中,少则5000美元,多的则高达500根“大黄鱼”(金条),这些签名的借款人,大多是当时有钱有势的军政要员,完全有还债能力。

此时的杜家在香港的生活已经非常困顿。

早在1945年的5月,杜月笙便动身搭乘客轮来到了香港。当客轮驶抵香港,闻讯赶来迎接杜月笙的,只有在香港的少数家人和亲友。

寥寥几人的冷清场面,在喧嚣嘈杂的码头上,显得毫不起眼,杜月笙见此,一股悲怆之情瞬间涌上心头。

来到香港的杜月笙,早已不是曾经在上海叱咤风云的杜老板了。

到香港后,杜月笙一家直接住进了事先买好的房子——坚尼地台十八号。

这套房子并不是高档别墅,而是是一楼一底的格局,楼上住着杜月笙的同乡好友陆根泉一家。

陆根泉是陆根记营造厂的老板,是当时闻名的营造业巨子,一楼的杜公馆就是陆根泉通过香港房地产业的朋友,用6万港币顶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上海气派的杜公馆相比,这所房子显得实在太过寒碜,不仅不够气派,既无庭院,又无围墙,没有后花园,就连房间也少得可怜。

此时,连同孟小冬在内,杜月笙的家眷一共有二十多余人,还有司机、秘书、仆人等十余人,如果都住在这里,根本住不开。

为了减轻住房压力,杜月笙只好让三太太孙佩豪带着儿子住在外面,其他已经成家的三个儿子也都住在了外面,而仆人中仅留了一两个住家,其他也都住在外边。

此时的杜公馆门前再也没有了昔日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常来杜公馆的也大多只是平日的至亲好友。

杜月笙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哮喘病时有发作,神智涣散,好在孟小冬一直在身旁无微不至地照顾,而杜月笙一直是闭门养病的状态。

当时的杜家早已不算富裕,杜月笙来香港前卖掉上海杜美路大楼的45万美金,是来香港前就已经存在香港了,而他逃离上海时很仓促,并没有带什么钱,只能吃老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杜月笙从来不会理财,他发迹前好赌好玩,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快,兜里从来不留隔夜财。

如今到了香港,之前卖房子的45万美金要维持杜家上下几十口人的开销,使得杜家避居香港的日子越来越艰难。

此时,杜月笙保险箱内那一沓沓的欠条,给杜家人带来了希望,他们认为,这些钱是别人借杜月笙的,要来天经地义。

如果杜月笙从厚厚的欠条中拿出一张去兑现,就足以让困顿中的杜家生活改善一些,甚至生活一辈子。

然而,杜月笙接下来的做法却惊呆了家里人,他缓缓打开保险箱,把厚厚的欠条拿出来,一张张地把欠条撕掉并烧毁。

杜月笙能混到上海滩青帮大佬的位置,靠的不是打打杀杀,而是情分,此时的他心里非常清楚,现在还欠着钱的,基本都不会再还钱了,否则不会到他快死的时候还没还,所以,还不如一把火给烧了。

家人们看见杜月笙的做法非常诧异,纷纷说道:“这烧的可都是钱啊!”

杜月笙看着家人不解的表情,怒吼道:“我这是在救你们的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得出家人们眼中疑惑的样子,杜月笙慢慢说道:“我不想让你们在我走了之后去打官司讨钱,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好在你们兄弟姐妹都已长大成人,以后要靠你们自己去养活自己了。”

这时候,杜月笙的子女们微微点了点头,似乎听懂了父亲所说的话。

杜月笙看着家人接着说道:“我杜月笙的儿子不能成为向人讨债之人,借出去的看上去是钱,实际上是交情,感恩的会记住杜家的好,以后也会帮助你们。不感恩的,你们去要,会给你们带来杀身之祸。”

早在杜月笙年轻时期,他便常说:“钱财用得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人情。”

“人生要下好三碗面:体面,场面,情面”。这是杜月笙的“三碗面”论,在民国时期非常有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直到去世前,他都不愿放下身段去讨钱。

烧完欠条后,杜月笙又断断续续地口述了关于财产分配的遗嘱,此时全家人最关心的是财产的分配方案,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此时的杜月笙并没有多少财产可供分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月笙开口说道:“我现在手里只有十万美金可分配。”

所有的家人都感到震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曾经的青帮大佬杜月笙,挥金如土几十年,最终手里却只剩下区区十一万美金。

杜月笙几十年呼风唤雨,曾经用钱一掷千金了无吝啬,得到过他经济援助的各界人士不在少数,而杜月笙自家也有银行,有企业,怎么会落得这么少的积蓄呢?

1936年以前杜月笙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烟土,杜月笙花钱大方,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快,抗战胜利后,杜月笙不能继续做“烟土生意”,收入急速下滑。

而杜月笙对于其他生意根本就是外行,他自家的许多事业,比如华丰面粉、大达轮船,以及纺织、造纸等,都是在好朋友或者学生的协助下办起来的。

而杜月笙在那些没有股份仅仅做挂名董事长、常务董事等的公司中,并不亲自主持业务,别人的盈亏从不过问,他知道别人是把他当挡箭牌,他自己能提高身价,更能“放交情”,因此常常赔着时间和人情,有时候还倒贴给人家办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虽然杜月笙曾经有过70多个董事长的头衔,真正他能支配利润的也只有自家的几个银行和公司。

但是在自家的几个事业中,能赚到的钱确实微乎其微,实在不足以维持他的庞大开销,因此,杜月笙在逃往香港时手中没有太多积蓄也就不足为奇了。

杜月笙看出了家人眼中的异样,他知道家人们没有想到他的积蓄会如此少,但是杜月笙并没有理会家人们的震惊,因为此时的他身体正承受着巨大的疼痛,他再也不愿意多说半句话。

如果把十万美金折合成当时的港币,也不过六十多万,而四位太太、八个儿子三个女儿分这笔钱,一个人又能分得多少呢?

杜月笙缓缓说道:“我打拼了一辈子,全部遗产也只有这些钱,四位太太各分1万美元,儿子们各分1万美金,未出嫁的女儿拿6000美元,出嫁的女儿拿4000美元。”

分配完遗产,家人们都默默接受,并没有人提出异议,一件大事就此风平浪静的解决,这让杜月笙稍微有些欣慰。

接着杜月笙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他缓缓说道:“此地是香港,不是上海,丧事切忌铺张,从移灵到大殓,前后不要超过三天,我去的时候,就穿长袍马褂,这是我穿了大辈子的衣裳。”

家人们听了,不住地点头,心头却哽咽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月笙顿了顿,接着说道:“我死后,一定要用口好棺材,这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我不要葬在香港,如果以后有机会葬回上海,如果那时候需要移棺,棺木质量好,那就好办得多了。”

交代完后事后,杜月笙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不省人事,一切归于平静,紧接着,听到死讯,四周一片哀号。

杜月笙在离他的生辰不到24小时的8月16日下午4时50分,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走完了63年的人生旅程。

一个昔日叱咤风云、傲视群雄的上海滩大亨,就这样悲凄地谢幕了自己的人生剧目。

杜月笙去世后,家人和亲友们按照他的遗嘱,为他买了一口价值1.5万港币的楠木棺材,并在万国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丧礼,接着灵柩暂时存放在香港东华医院义庄。

据统计,杜月笙的丧仪,全部开销共计为10万港币,而在他去世后,并没有人来还钱。

1952年10月25日,在香港存放了一年后的杜月笙灵柩,因为弟子陆京士等人的奔走,终于转移到了台北市南京东路极乐殡仪馆,又差不多等了一年,才于次年的6月28日举行了安葬仪式,把他葬在了秀峰国小的后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月笙生前最大的愿意就是想葬回老家上海高桥镇,就连在弥留之际也曾数次强调这个愿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的遗愿终未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