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果洛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尼玛卿雪山下,冬格措纳湖畔,伴随着悠长的牧歌和微风,以天地为幕,雪山湖泊为景,40余位藏族模特踩着红绿黄交融的牧草缓缓走来,上百件以牦牛绒为核心材质织就的制作精良的服饰,在他们身上尽情展示、演绎着牦牛变瑰宝的动人故事……6月28日下午,一场原生态的“黄河之源·果洛牦牛绒大秀”,在青海果洛震撼上演。

“黄河之源·果洛牦牛绒大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之源·果洛牦牛绒大秀”

牦牛绒从一开始只在藏民服饰品中才能看到,到现在登上了时尚舞台。这一华丽转身的背后,离不开上海本土艺术羊绒品牌Sandriver沙涓创始人郭秀玲的付出。

2022年7月起,她在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酝酿已久的“氆氇十年复兴计划”——让承载西藏近两千年文化的氆氇,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现代工艺,最终走向国际时尚舞台。2023年9月,一场名曰“雪域·回响”的日喀则传统服饰工艺时尚秀,在海拔4800米的西藏日喀则江孜县马玉村拉开帷幕。

尽管果洛、日喀则相隔遥远,但“氆氇十年复兴计划”和郭秀玲的大名很快为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果洛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赵勇所了解。2023年10月,赵勇回沪之际与郭秀玲会面,向她推介了果洛的高原特色产业——牦牛绒,并盛邀她到果洛走访考察,复制日喀则帮扶模式,链接起沪青两地产业之桥。

郭秀玲(右一)与藏族工匠一起切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秀玲(右一)与藏族工匠一起切磋。

青海果洛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了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藏区牧民就有收集牦牛毛绒制作毡帐和藏袍的传统。然而,在产绒季节,一只牦牛平均产绒量不超过300克,除开无法使用的杂质和不能制衣的粗毛,经过后期清洗和分梳,牦牛绒几乎只剩下总产量的一半不到。

而因为有此前西藏氆氇工艺复兴和精准帮扶的成功经验,郭秀玲认为,如果通过技术改良和培训,牦牛绒能被当地牧民按照标准细心筛选,并进入到沙涓的“制造旅程”,成为引领时尚的艺术品,那么牦牛绒的附加值将大为提升,而这些采收的利润直接回馈给牧民,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当地牦牛绒产业也会自此蓬勃发展起来。

于是,2023年11月底,郭秀玲率领团队首次深入青海果洛,参观玛多县合作社。通过实地调研,她深切感受到,果洛牛羊绒资源丰富、传统手工艺人富集,有着浓厚的编织技艺氛围。当“藏地雪绒”遇见“沙涓制造”,通过东西部协作,被亲切唤作“高原之舟”的牦牛,完全可以变成为藏民们的“致富之宝”。

2024年3月30日,郭秀玲第三次赴果洛走访调研和洽谈,合推牛绒产业,共谋发展大计。此行她与上海援青联络小组共同确认了帮扶执行计划:通过技术培养、设备投资、订单采购等方式,紧密联结企业、合作社和牧户,将青海牦牛绒结合非遗技艺迭代出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和生活需求的产品,搭建本土产业链条,更新下游市场开发,并培养手工技艺人才,解决技艺发展瓶颈以及与市场衔接难点。

东西部协作,上海青海双向奔赴。2024年5月中下旬,青海果洛玛多和玛沁两地的牦牛绒工匠分批被选派到上海沙涓氆氇研发中心工坊参观学习,从组装、穿经、绕线、接触氆氇纺织机器开始,开启牦牛绒创新之路。

这两批赴沪培训的果洛工匠共11人,除了领队岗日外其余都是女性,均为果洛两县脱贫户。其中有位叫青措的工匠,在完成培训后激动地说:“能在上海学到先进的牦牛绒工艺,真的特别开心。对果洛牦牛绒技艺的传承弘扬,我们有更大的信心!”

果洛工匠来沪培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洛工匠来沪培训。

“特别感谢郭秀玲团队的传承复兴和对口帮扶,让我们牦牛绒产业逐渐形成从牧场到市场,再反哺到牧场经营的循环体系。更重要的是,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富裕的维度上看,果洛比起其他农村地区距离城市更远,但通过牦牛绒产业链,就可以将其与上海等发达地区紧密连接在一起。”赵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