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下?”

自隋唐时期以来,许多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由于机会难得,他们对考试格外重视与谨慎。

然而,在康熙帝主持的殿试中,却出现了一个格格不入的人。此人衣衫破旧,身旁地上放着一兜馒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殿试中脱颖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回答让康熙皇帝非常高兴,直接授予他状元的头衔。他究竟说了什么?

中举

自隋唐时期至明清时代,历经1300余年,科举制度不断演变,但考生们希望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心愿始终如一。尽管如此,考试的艰难程度使得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未能脱颖而出。正如范进中举,年过五十才见希望,因而喜极而疯。

在那个时代,像范进这样大器晚成的人屡见不鲜,当然也有许多天资卓越的年轻学子,以及许多出身寒门、志在报国的学子通过考试实现理想抱负。本文的主人公李蟠正是这些学子中的一员,而他幸运地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我中了举人,便可以得到朝廷的任命,前去京城参加会试...”李蟠成为了徐州少数通过乡试的考生之一。只有通过乡试,才有资格赴京参加会试,而会试通过后便是殿试,是这场考试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如果未能通过科举考试,须再等待三年方可参加下次考试。目前,李蟠正值年轻,学业勤奋刻苦,他的努力得到母亲的高度赞赏。正因如此,李蟠刚开口说出退堂鼓的话语,便被母亲打断了。

李蟠年幼时失去了父亲,临终前父亲嘱咐他要勤奋读书,立志考取功名,将来能够为家族争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母为了抚养李蟠成人,日夜辛劳、早出晚归,平日里连一件像样的衣服和首饰都没有。李蟠心中铭记着母亲的辛苦,他知道考上举人后就能得到朝廷的任命,所以他希望尽早在这一步停下,早日换他来照顾母亲。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参加会试需要前往京城,而这段路途遥远崎岖,沿途的开销对他们家来说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仅如此,进城之后的考试持续数天,这期间的吃穿用度都得自己准备。别的不说,单单这一路上的行程加上考试几天所需的粮食就已经让他们头疼不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母心知肚明李蟠的想法,但如今看到他有希望前往更高更远的地方,她作为母亲,怎能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因这些而放弃前途呢?要知道,有多少学子梦寐以求参加会试,却没有机会参加。

事实上,他们完全不必为此忧虑,因为在李蟠考中举人的消息传开之后,许多当地的达官贵人和商人纷纷亲自登门,表示愿意资助李蟠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所有费用。

这对李家而言,实则是件好事,既能让李蟠把握住一跃龙门的机会,又不至于让他们母子二人因此而节衣缩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心的坚持

然而,李蟠却谢绝了这些人的“好意”,坚定地说:“儿一定不会辜负娘的期待。”李母小心翼翼地从床头的一个小罐子里取出一块早已褪色泛黄的手帕,从中掏出了积攒已久的二十两碎银。这些银子是她多年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正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

“真是不识好歹。”被李蟠拒绝的达官贵族中,有些人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李蟠早已料到这种反应,他之所以拒绝他人的帮助,是为了在日后做官时避免因曾受恩惠而产生的纠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希望成为一个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官。如果今天接受了他们的善意资助,将来自己一旦功成名就,这些所谓的“好意”可能会变成“要挟”,迫使他不得不尽力满足他们提出的“小要求”。

然而,谁能预料这些要求会影响谁的利益、带来谁的损失?最终,承担这一切的还是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百姓。这与李蟠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他宁愿放弃参加会试,也不愿接受他们的“资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好李母有远见,使得李蟠不至于在生活的岔路口面临艰难的二选一抉择。李蟠跪地拜别母亲,带着沉重的银两,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旅程。“这从哪里来的寒酸书生?他的衣服看起来都快发霉了吧。”

会试现场已是人山人海,有的人身后跟着好几个小厮,手提精美的食盒、锦盒;也有像李蟠这样穿着朴素,甚至略显破旧的学子。然而李蟠对身外之物毫不在意,对于讽刺嘲笑也全然不放在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意外的是,李蟠为应对这几天的会试,竟只准备了36个馒头。除了数量惊人,种类也极其单一。与之相比,那些富家子弟的食盒里则装满了各类易于入口、好消化且耐放的精美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