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冬,韩先楚回乡探亲,原本是想故地重游,看一看家乡的风景,没想到一番游览后,他竟然面带愧色、落泪连连,甚至把电话打到了兰州军区,

“传我的命令,调五万件旧军大衣来!”

秘书听到这话后有些为难,“将军,这个可不是笔小数目,钱从哪里出呢?”

韩先楚听到这个问题后,坚定的说,

“从我的工资里扣,我的不够,就再从我的儿子,我的孙子的工资里扣!”

韩先楚为什么要打这样一个电话?他在回乡途中又经历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仗英勇、心系群众的韩先楚

1913年,韩先楚出生于湖北红安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为了贴补家用,他小小年纪就去给地主家放牛、做短工。

也正是这份经历,让他意识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群众所受到的剥削与苦痛。

于是14岁时,他就毅然投身于革命,参加了黄麻起义,并在17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至此之后,韩先楚找到了方向,一路南征北战。

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时期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于他打起仗来不畏死亡,敢于人先,因此很得将士信服,甚至与许世友并称为“解放军两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解放军陆军上将军衔,获得三枚一级勋章,身份不可谓不显赫。

可即便如此,他做起事来似乎人就是当年那个淳朴的“放牛娃”,心中始终牵系着人民。

在上世纪70年代负责福州经济建设时,韩先楚到乡镇里去走访当地民众,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有时候遇到一些省革委会会议无法抽身,他就让自己的秘书下去走访,事后他再结合自己的经历,询问秘书相关情况。

也正因如此,他在1978年11月的会议中,提出的扶持“老少边贫地区”的建议才会得到人们的广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9月的中共中央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得以通过,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都迎来了大力度的扶持,这与韩先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抛开建国后所做的工作不谈,韩先楚心系人民这一点,在建国前就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1948年,辽沈战役中,解放军需要攻破义县,为了尽快取得成果,有一部分人提议采用炮兵,可是韩先楚却认为这个做法不妥当。

毕竟城里除了少量国民党军队外,还有大量的无辜民众。

但由于当时形势比较紧迫,炮兵攻城的计划最终还是被实施。

不过部队上也听取了韩先楚的意见,让他负责筹措炮弹的落点,尽可能的将炮弹打在城墙上,保证民众安全。

从此间种种,我们不难看得出来,韩先楚是一个有“大爱”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次返乡、韩先楚做出的承诺

由于心中始终牵系着人民,再加上当时的革命事业又比较繁重,所以韩先楚很少回到家乡。

仅有的两次也分别是在1949年和1981年。

其中1949年的那次还是指挥部队南下的时候,顺便回来看了一眼。

家乡的人听到韩先楚回来后,顿时一片轰动。

许多儿时的玩伴都来到了韩先楚面前,只是一番寒暄后,韩先楚却发现自己最想找到的那个人竟然不在这里。

“海州呢?怎么没看到他,我还欠他四斗稻谷哩!”

听到这话,乡亲们一片莞尔,都以为他是想见海洲而开的玩笑,于是把吴海洲从田地里喊了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见面后,吴海洲拍了拍韩先楚的肩膀,羡慕又赞叹的说道,

“我早就说我们中就你有出息,属你能成事,没说错吧!”

听吴海洲这么说,韩先楚摇了摇头,

“要是当年你跟我一块出去,肯定比我有出息。”

说着韩先楚又从口袋里掏出了三根钢笔,塞到了吴海洲的手里,

“听说你有了三个孩子,这就当做我这个叔叔的见面礼,务必收下。”

要知道在当时钢笔可是个金贵物件,吴海洲自然想要推脱,却不想韩先楚这个时候又说道,

“你莫不是忘了,我还欠你四斗稻谷哩,这个就当我还债了,不许跟我客气!”

话说到了这里,吴海洲自然不得不收下钢笔,不过他看了会儿韩信楚后还是感慨说道,

“行,不过欠条就给我留下吧,你签了名的,也算是给我留个念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以为韩先楚在开玩笑的乡亲们,此时也意识到了他的严肃,有很多人都不禁感慨道,

“先楚你都干上这么大的官了,咋还记得这些小事哩……”

听到这话,韩先楚严肃的摇了摇头,

“这跟官大官小没有关系,是我们的部队的纪律问题。”

“部队里讲的很清楚,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当初那些稻谷也是我从海州那借的,这个事儿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

解决了一桩心事,又看望了乡亲,韩先楚就准备离开了,不过在离开前,有些乡亲叮嘱他道,

“先楚,做了大官,可一定要给人民做事儿啊。”

面对乡亲,韩先楚郑重的点了点头,

“会的,一定会让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返乡,紧急发布命令

带着乡亲们厚重的期盼,韩先楚回到了革命的队伍中,继续为人民服务。

在接下来的这些年里,他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站在一块。

不仅发展起了福建等地区的经济,而且还为广大老少边贫地区人民谋取到了保障。

只不过对于他的家乡湖北红安他却了解的不多,直到1981年,他才抽出空来再度返乡。

那年冬天雪花纷纷,天气大寒,韩先楚正好在红安视察,便决定再去村子里看一看。

由于当时他的年纪已经比较大了,再加上常年征战,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工作人员劝他暂时还不是不要回去了。

可是韩先楚还是坚定的表示要回去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雪下的实在太大,所以韩先楚只能暂时留在镇公社中,工作人员也将他儿时的玩伴吴海洲和闵永进接了过来。

可是韩先楚很快就发现,闵永进一进来就靠着火炉,就这样还在瑟瑟发抖。

韩先楚这才发现两人穿的都非常的单薄,吴海洲还好些,有一件褪色的军大衣,闵永进则直接穿着一件单衣。

由于几人关系很好,所以韩先楚在把自己的大衣脱下,递给闵永进的同时还开起了玩笑,

“老兄弟,你这是怎么了,怎么都解放几十年了,你还穿成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闵永进也不跟韩先楚客气,没有接军大衣反而调侃着说道,

“大衣就不要了,我自己有衣服,而且镇子上也会发救济款,不过我穿的不好,大领导你可得好好反思了,解放几十年了,怎么你还让我穿成这样呢?”

闵永进只是开了个玩笑,可是韩先楚却将这句话听进了心坎里,他面色默然,不久后突然说道,

“海洲,永进,带我去村子里看看吧!”

一行人回到村子里后,首先就来到了吴海洲家。

虽然吴海洲的家人将家里乱糟糟的东西都收了起来,可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掩藏的。

比如说床上的破絮,吴海洲老伴身上衣服的密密麻麻的补丁。

再往前走韩先楚意外发现村中家家户户几乎都这样,大家都过得非常贫困,甚至有的家庭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法置备。

本就身体不好的韩先楚,看到此情此景,整个人都陷入眩晕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经解放30多年了,可是像红安这样的革命老区,人民过得竟然还如此艰苦,这让韩先楚有些手足无措。

他给许多老旧边贫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温暖,但这还远远不够,我国当时还有很多地区,像红安一样,需要帮助。

“传我命令,让兰州军区调拨5万件旧军大衣过来吧。”

一向大公无私的韩先楚,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秘书劝他让他好好考虑一下,不要一时冲动。

韩先楚却认真地看着秘书说道,

“早该这么做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作为革命老区,当年革命的锣鼓声一响,就有48万红安群众参军,等到1949年在统计的时候就只剩下30多万了,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死在了战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过去不叫红安,叫黄安,之所以改名,是因为这里的革命烈士们留了太多的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秘书听到这话后沉默了,许久后才又问道,“那么这笔钱从哪里出呢?”

听到这话,韩先楚果断回答,

“从我的工资里扣吧,如果不够,就再从我的儿子我的孙子的工资里扣,革命的时候红安群众为了支持部队,拿出了最后一双鞋,最后一尺布,最小的伢子,他们早就有权得到更好的生活,是我愧对了他们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不起的将领,伟大的祖国

韩先楚为红安地区调军大衣的行动,最终获得了组织上的支持,并没有真的从他个人的薪资中扣取。

而他本人虽然有意改善红安地区人民的生活,但那里毕竟不是他所管辖的地方,于是他只能在离开前再三叮嘱当地负责人道,

“一定要好好对待这些人民!”

韩先楚离开了,但是他的心仍旧被红安所牵系。

在1986年去世前,韩先楚叮嘱了自己的妻子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在他死后一定要将他葬回红安去,第二件事是红安应当响应国家的号召,多多植树造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韩先楚回去的时候就注意过,由于缺少幼苗,所以红安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在医院中溘然长逝,按照他的功绩和身份,本来国家应当将他的遗体火化后送入八宝山公墓的。

但是由于韩先楚在去世前就明确表达了想要落叶归根的心愿,所以国家最终成全了他,让韩先楚的妻子将他带回了红安。

与此同时,韩先楚的另一个愿望也得到了满足,大批的幼苗被运到了红安地区去,栽种在那一片红色老革命根据地上。

每当微风吹过那些幼苗的时候,林叶间都沙沙作响,仿佛是韩先楚在与乡亲们低语。

至于如今那里,更是长出了一片片参天的林木,如果韩先楚能够看到这一幕,想必会非常欣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我国的开国将帅中,像韩先楚一样的人物并不在少数。

他们在战争时期悍不畏死,始终冲杀在战场一线,有的人为践行理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壮烈牺牲,有的人活了下来,便继续投身于服务于人民的事业中去。

到了和平时期,昔日那些纵横睥睨的将军,又变成了一位位细腻的“工程师”。

他们走入各大领域,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再度为国家建设而出力,有的人选择了外交,比如陈毅元帅,有的人选择了教学,比如说刘伯承元帅。

也有很多人像韩先楚一样,负责过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担任过军区的领导人。

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共同努力,新中国才能逐步走向繁荣昌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韩先楚返乡的故事,我们在敬佩的同时又不禁感到唏嘘,这些轰轰烈烈做出一番事业的英才,并不留恋于衣锦还乡的虚荣,只想扎扎实实的为人民做实事。

不仅如此,他们很多人甚至根本无法顾及到自己的家乡,或者说他们将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看作他们的家乡,这种公正无私的精神属实令人钦佩。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毛主席在担任主席职务后,同样也很少和家乡人联系,甚至跟他们说在没有得到自己允许的情况下,不得来北京找自己。

这看似冷酷无情,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对祖国的大爱呢?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无私精神吧,也正是因为他们呕心沥血的付出,我们才会沐浴在盛世的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