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形水势,解历代兴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图上的中国史 青少版》

(上、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少年一读就懂的

宝藏中国史

想象一下,

当我们手中的书页轻轻翻动,

一幅幅精美的全彩地图跃然眼前,

从黄河之畔的文明曙光,

到长城内外的金戈铁马,

再到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

这些不仅仅是地理的变迁,更是历史的见证。

《地图上的中国史 青少版》(上下册)就是这样一部专为青少年打造的古代史巨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书以3096页的篇幅,159幅全彩地图,282页重大事件地图专题,以及777处扩展模块、1282张书画文物彩图,全景式描绘了中华民族从神话时代到晚清鸦片战争近5000年的壮阔画卷。

在地图的加持下,历史可以一目了然。

今天,10个小故事,跟小画君一起轻松读历史。

商朝搬家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朝的迁都频繁程度令后世王朝望尘莫及,东汉的张衡在《西京赋》中概括为:“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意思是商朝人屡次搬迁首都,先后十三次之多,其中,比较可靠的即本图所示的七次。直到盘庚迁都于殷,商王朝才终于安定下来,我们说商朝为殷商,就是因为它最后的都城是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周游列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号称周游列国,但即便算上早年游历齐国、拜访周王城的经历,其活动范围也基本限于今山东、河南、安徽三省之间。这已经算是了不起的经历了,因为春秋时期,周朝的势力核心,主要也就限制在孔子的行程范围(可参考本书目录前“春秋疆域图”)。而且,孔子并非只是策马游玩,而是真真切切地在调研途经国家的现状,渴望大展身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丝绸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丝绸之路的起点即汉王朝的都城长安(后世实际上迁移到了洛阳),最初只有陆上通路,因为丝绸是通过该通路运送的大宗商品,故名丝绸之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再经过各国商人的转运,商品可远达欧洲和非洲。

因为陆上丝绸之路需要跨越众多的国家和区域,因此很受区域形势的影响,非常容易中断。后来人们便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即从中国的沿海地区出发,经过今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最终可远达红海、地中海甚至非洲的东海岸。两条动脉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班超经营西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域,其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狭义的西域专指葱岭以东,玉门关、阳关以西。但在班超的时代,汉朝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区全都视为西域。

最初他只以三十六人从南路进入鄯善,攻杀匈奴使者,随后又仅带领少数使节废掉亲匈奴的疏勒王,并凭借汉朝援军在疏勒坚守,反击匈奴势力。此后,班超又先后平定了莎车、龟兹、焉耆等国的贵族叛乱,击退了月氏国的入侵。正是因为他的果断勇敢,汉朝仅用很小的代价就控制了西域列国。

武器和服装还好,粮食是出兵西域的最大负担。

万人军队远征需要消耗多少粮食呢?东晋的一个将军算过一笔账,当时有人建议发兵四万去日南(今越南中部)平叛,按每日三十里的士兵脚程来算,四万人单是开到目的地就要耗时三百天,吃粮六十万斛(大约七万多吨),还不算马匹的消耗(一匹军马一个月可以吃掉一个士兵一年的口粮)。西域的遥远不亚于日南,而且粮食一般只能就近征集,不宜长途运输(运输途中运粮者也要吃掉很多),如此巨大的耗粮负担是沿途州郡根本无法承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显取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玄奘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唐玄奘还有一位更勇敢的前辈—— 法显。法显大约生于337 年,他本姓龚,是山西平阳(今临汾西南)人。玄奘出发时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而法显出行时是399 年,已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就是这样的风烛残年,在那样的大乱世之下,法显还是毅然和同学慧景、道整等人从长安出发,目的只是为了补全中国残缺的经律。

这几个人携手而行,越过茫茫沙漠,翻过摩天葱岭,在数千米海拔的高原地带辗转南行,这才来到了当时的印度。法显遍历北、西、中、东天竺,然后经海路来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随后从海路经由马六甲海峡沿海岸线回到山东半岛,整个旅程历时十四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朝大运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的北端是涿郡(今北京),南端是杭州,所以后世又称其京杭大运河。但在隋朝时,京杭大运河这个称呼并不恰当,运河的核心不是北京,而是东都洛阳,以洛阳东的一个转折点为界,或许说成两条运河更为恰当。北面的永济渠是一条,南面的通济渠和邗沟大体算作另一条。

隋炀帝修运河,可能并非出于“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的儿女情怀,更可能是为了“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雒(luò)阳宫”的千古奇功。

大运河修通以后,对中国此后千年的政治格局有深刻影响,运河沿线的一串城镇赖此繁荣。北宋的汴京、元朝的大都都是因为运河而成为国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澶渊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地图深蓝线条所示,当时的黄河在比今天更北的位置入海,而澶渊在河南岸,由此一路向南,可以一马平川地抵达宋都东京。按史书记载,真宗皇帝十一月二十日出发,次日就到达长垣,由此可见,若澶渊失陷,东京则朝不保夕。

虽然辽军气势汹汹,但其形势并不乐观:辽朝在山西作为牵制的侧军损兵折将不说,还被反攻到了辽朝境内;河北主战场的辽军也多有落败,瀛洲之战中损失达到三万,伤者五六万,而宋朝北方的重镇大多只是被围并没有陷落。因此辽军威逼澶渊,实是冒险的直捣黄龙之策,若非黄河结冰,辽军甚至很难渡河。

所以一个讽刺的场景出现了,节节得胜的辽朝率先向宋朝通气,劝说宋朝请和,而后宋朝才派出求和使者。早在辽军兵临澶渊以前,议和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只是双方对一些关键条件不肯松口而已。澶渊之战不过是盟约落成的定音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江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江起义的故事在中国文学领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误会,但也正是因为误会,让这场小规模的起义传播近千年而不衰。

在这幅地图上,起义军的运动路线以大家熟知的水泊梁山为起点,但事实上,水泊梁山只是宋江义军的短暂落脚点,他们长期以少数人马转战四方,过的是侠客般的生活。

宋江起义兴起于宣和元年(1119),地点是黄河以北,因此被称为河北剧贼。这年十二月,起义军转移到宋朝都城东京以东地区活动,脚步达到河南、山东一带。直到宣和二年(1120)年末,宋朝的官方文件上还有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官军数万人不敢相抗,请求招安宋江以对抗方腊的说法。显然,宋江的起义军长期就是一小批武艺高强的百姓。转战黄河以南后,他们仅在梁山泊稍微逗留后就向东南而去。在南下的过程中,宋江的军队有所扩编,他们一路上干的往往是劫富济贫之事,人数虽少影响却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和下西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其时间早、规模大、里程远,并且由一个以陆地为主的农业国家完成。本图所标注的虚线为郑和七下西洋探索线路的总和,而非局限于某一次航行。

在七次远航中,郑和舰队足迹遍布东南亚海域,其中第三次、第四次远航更是远达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即地图中的摩加迪沙,今属索马里)、麻林(即地图中的马林迪,今属肯尼亚)。在那个时代,后世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对非洲的认知亦仅限于非洲北部,以航海著称的阿拉伯人通航的区域也局限于阿拉伯海和红海、地中海沿岸,从来没有一艘商船抵达非洲的赤道部分。

这次航行的记录是宝贵的历史文献,尤其是《瀛涯胜览》(马欢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著名学者季羡林说:“如果中国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印度想要重建以前的历史是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成功收复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成功进攻以前,荷兰在台湾不过两千余人,得知消息后,才又紧急从巴达维亚调拨了十二艘船、六百多人,有限的兵力决定荷兰人只能控扼台湾的重要港口。而对于郑成功,台湾虽大,但其人口集中于西面,无论从哪里登陆,最终都要拔掉荷兰人在西南的堡垒。并且,登陆作战时,为了防止风浪损害战船,必须争夺避风港,否则极易出现事故,而最佳的避风港湾正是荷兰人控制的台江内海。

恶劣的天气也迷惑了荷兰人,当郑成功的水师出现在台江内海,荷兰人非常绝望,宽阔的内海让郑军可以轻易避开炮弹射程。荷兰本就人少,靠水军出击更是没有胜算。此后就是一场漫长的围城之战了,由于台湾百姓的支持,荷兰人最后弹尽粮绝,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期回顾,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