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亚科—簕竹总族(三):牡竹

8.牡竹

牡竹属(学名:Dendrocalamus)是禾本科下的一个属,为乔木状竹。该属约有40余种,分布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广大地区。我国已知有29种(包括确知引种栽培的3种在内),分布于福建南部、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南部等省区,其中尤以云南的种类最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类(个别种可为半攀援性)。地下茎合轴型。竿单丛生长,直立而略向外方倾斜,其梢端则常可下垂;节间圆筒形,竿壁厚(碟环慈组Sect. Patellares的种类例外),甚至近于实心;竿每节具多枝,主枝发达或否,决不具短缩的枝刺。箨鞘脱性(或个别种在竿基部数节的能留存较久),多为革质;箨耳常不明显或不存在;箨舌较明显;箨片常外翻,少有直立的。末级小枝具多叶;叶鞘幼时被微毛,以后无毛;叶耳常不明显而叶舌发达;叶片大小在同一种或同一植株上亦可变异较大,通常为大型而甚宽,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小横脉明显或否,或以透明微点代替之;叶柄短。花枝无叶或有时具叶,常可多分枝而呈大形圆锥状;假小穗以数枚乃至多数枚丛生于花枝及其分枝之各节,多枚者有时密集成头状或球形;苞片1-4,最上方1片腋内常无芽;小穗卵形至钻形,含1朵(我国不产)乃至多朵小花,顶生小花常不孕或退化;小穗轴极短,(成熟时有些种类的可稍延伸而使小花彼此疏离),无关节,故不在诸小花间逐节折断而仅脱节于颖下;颖通常1-3片,卵圆形,具多脉,先端急尖或具短的小尖头;外稃似颖,但较大,向小穗顶端逐次渐变窄长,有时先端具芒刺状小尖头;内稃在下方小花中具2脊,而最上1朵两性小花(或仅具一朵小花者)无2脊,甚至背部圆卷,或梢可具脊,则其脊上无毛,此外也有的种类之内稃均具2脊;鳞被常缺,或有时具1-3片退化鳞被;雄蕊11,花丝分离或其基部有时能作各式的靠接,但仍易分离,花药的药室之上下两端稍有分离或药隔向上伸出为微小尖头;子房球形或卵形,体被柔毛,子房柄短或无;花柱与柱头单一(个别种柱头可为2或3枚),后者常弯曲,具羽毛状毛茸。果小形,亦可呈坚果状而较大,卵形或长椭圆形,果皮薄而为囊果状(麻竹亚属)乃至厚坚而为坚果状(牡竹亚属)。笋期多在夏季。

(2)牡竹

牡竹(学名:Dendrocalamus strictus)是禾本科牡竹属的植物。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国,此外还广泛引种到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及云南南部,在广东及台湾的一些植物园、大学和科研单位有栽培。

①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800米的山谷间、河岸。性喜高温、湿润、向阳之地,生长适宜温度22-32℃,日照70-100%。耐热、耐旱、耐风。抗逆性强,能耐-6℃的低温,能在pH8-10的酸碱度,并且年雨量少于500毫米的干旱地区也能正常生长。

②主要价值

可用作景观植物。竹笋可食用。竹秆厚重坚实,可供建筑,制家具、器具或工艺品。

(3)龙竹

龙竹(学名:Dendrocalamus giganteus),为禾本科牡竹属下的一个种,中国云南东南至西南部各地均有分布,台湾也有栽培。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各国都有栽培。

①生长环境

龙竹为暖热性喜温怕寒竹种,有一定的抗干旱耐瘠薄能力。龙竹要求的气候条件为年均温>17℃,>10℃积温为5500℃以上。在各种母岩发育而成的酸性土壤(pH5.0-7.0)上都能良好地生长。海拔1800米以下范围内生长最好。

②主要价值

龙竹为世界上最大的竹类之一,可为良好的建筑和篾用竹材。其笋味苦,不宜蔬食,但加工漂洗和蒸煮后能制作笋丝和笋干(商品称为“玉兰片”),其色泽淡黄,颇受人们欢迎。

(4)麻竹

麻竹(学名: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禾本科牡竹属的一种,产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在浙江南部和江西南部亦见少量栽培。越南、缅甸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台湾和香港。

①生长习性

大叶麻竹生长要求土壤疏松、深厚、肥沃、湿润和排水良好。可选择退耕还林地或山谷地及山坡下部的缓坡地作竹园。零星栽培可选择在河流两旁、水沟两旁、水库和水塘周围以及村边宅旁。

②主要价值

a.使用价值

竿亦供建筑和篾用。

b.观赏价值

庭园栽植,观赏价值也高。

c.食用价值

本种是我国南方栽培最广的竹种,笋味甜美,每年均有大量笋干和罐头上市,甚至远销日本和欧美等国。

(5)黄竹

黄竹(学名: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为禾本科牡竹属下的一个种。原产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有分布。中国分布在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四川可能已栽培。

①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与河谷地区。黄竹较耐寒,喜温、暖湿润气候,对水分要求较高,土壤要求疏松,以溪、河边肥沃的冲积土为好。海拔500米以下丘陵山坡中下部以及房前屋后,土层深厚的缓坡地,坡耕地上均可栽培,一般黄土壤、红土壤也能生长,但干旱瘠薄,石砾太多或过于粘重的土壤以及长期积水的冰水田不宜选作造林地。

②主要价值

黄竹其株形紧凑,秀雅翠绿,姿态潇洒,是园林绿化,庭园美化以及工业原料林的优良材料。黄竹竹秆通直,节平而疏,纤维长,材质坚厚强韧,篾性良好,皮可入药。黄竹通常用来编织农具和各种生活用具以及工艺品,竹麻为造船填缝重要原料。黄竹地下茎纵横盘结,具有很强的固土、保水、护坡作用。黄竹还可作优良造纸原料,竹根艺术盆景。

9.藤竹属

藤竹属(学名:Dinochloa)是禾本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共有约数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

10.巨竹属(滇竹属)

巨竹属(学名:Gigantochloa),也称滇竹属,是禾本科下的一个属,为乔木状竹。该属共有约30种,主产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多生于热带雨林中。中国已知有5种,均见于云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形态特征

地下茎合轴型。竿丛生,常高大,直立,梢端可下垂,有时能成攀援状(我国尚无此类型);节间圆筒形,常被毛,绿色有时还具黄色纵条纹;分枝习性高,每节生多枝,主枝显著,无枝刺。捧鞘早落性,坚硬,厚革质,背面常密被小刺毛;箨耳常不明显;箨舌显著;箨片直立或外翻,基部与箨鞘顶端同宽或向内收缩而较窄。叶片大型,基部楔形,小横脉常不明显。花枝无叶,每节着生少数乃至多数假小穗,当为多数时则可聚集呈球形簇团;小穗常有能育与不孕的二型,长圆形或线形,孕性小穗含(1) 2-5朵小花,先端常另具1朵不发育的小花,仅剩有窄长的外稃;小穗轴节间极短缩,不具关节;颖2或3片,向上逐渐窄长;外稃与颖相类似,厚纸质,具多脉;内稃在背部明显具2脊,脊上生纤毛,惟不孕小花的内稃则背部圆卷而无2脊;鳞被通常不存在,但有时可具退化鳞被1-3片;雄蕊6枚,花丝幼时连合成1较粗短的花丝管,后者能伸长而变为膜质管,花药常具小尖头;子房具毛茸,花柱1,细长,柱头单一(或可分为2或3裂)被毛。颖果通常为长圆形或细长形,有腹沟,果皮膜质。

(2)花巨竹

花巨竹(学名:Gigantochloa verticillata)为禾本科巨竹属下的一个种。分布范围:云南南部。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有分布。

①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800m的热带季山林中。可形成竹木混交林,喜生于沙质土壤和冲积土上。云南、香港栽培。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普遍栽培。

②应用

竹从优美,适宜种植观赏,材质较佳,常用于建筑、编织和制作竹器、工艺品。笋可食,品质优良。

本种竹竿在农村可用为建筑茅屋的梁柱。

(3)滇竹

滇竹(学名:Gigantochloa felix)为禾本科巨竹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海拔1260-1350米的河谷平原。

①分布范围

特产云南。模式标本采自勐海至景洪之间的南哈(上述地名均系译音),以后就未再采到。

②价值

具有收缩量小、强度高、韧性好、高度的割裂性,且具良好的弹性、顺纹抗压和抗拉力;耐磨性佳、光泽柔和、亮而均匀、外形美观、格渊高雅实属轻质高强度的天然建筑材料。材性较硬,作建筑和家具用材,劈篾后编篱笆,但不适于编器具。

11.泰竹属

泰竹属(学名:Thyrsostachys)是禾本科下的一个属,为乔木状竹。该属共有2种,分布于缅甸、泰国至中国。

(1)形态特征

中型的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型。竿丛生,直立,梢头劲直;分枝习性高,竿每节分3枝乃至多枝,呈半轮生状,主枝不甚明显。箨鞘宿存,质薄;箨耳缺;箨片形窄长,直立。

叶耳缺,叶片披针形或窄披针形,小横脉不显著。花枝无叶,为多分枝的大型圆锥花序状,分枝各节在假小穗丛基部具显著之苞片。假小穗松散地排列于花枝之各节;小穗含3-4朵小花,最上方1小花退化或不孕;小穗轴具关节,节间短,被微毛;颖1或2,纵脉明显;外稃与颖相似,但较大;内稃膜质,长于其外稃,具2脊,脊上具纤毛,先端深裂,惟最上方不孕小花之内稃不明显具脊,先端不深裂;鳞被不存在或稀可为2-3,形狭窄;雄蕊6,花丝分离,花药先端具短尖头。

子房小,纺锤形,基部具柄,鲜时先端肿胀,无毛或近于无毛,花柱1,细长,柱头1-3,羽毛状。颖果圆柱形,无毛,具腹沟,先端具喙,果皮硬,与种子贴生。

(2)泰竹

泰竹(学名:Thyrsostachys siamensis),为禾本科泰竹属下的一个种。种加名 siamensis 意为“暹罗的”,又名暹罗竹。分布于缅甸和泰国,马来西亚有栽培。中国台湾、福建(厦门)、广东(广州)及云南有栽培,并在云南西南部至南部较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①生长习性

泰竹出笋起止时间及持续天数:泰竹林于7月上旬开始出笋,至9月下旬基本结束。出笋期历时91天。出笋数量依持续时间而变化,竹笋一旦出土,出笋数量很快增加,第45天左右出笋数量达到了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近于常态。因此,根据竹笋出土的三种态势,将整个出笋期分为前期(约30天)、中期(约30天)、后期(约31天)三个阶段,中期也就是出笋盛期。

出笋数量依持续时间的分布头15天出笋数占出笋总数的8.4%;随后第6-30天,数量显著增加,达到17.2%;到第31-45天,达到34.5%;第46-61天略有下降,但仍稳定在24.2%的较高数量;到第62-77天后,出笋数量有11.7%;到第77-91天后,出笋明显下降,仅为4.09%,直至停止出土。可见,泰竹出笋量较集中在8月份,这是竹笋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

②生长环境

泰竹适生环境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2月平均温度12.4℃,极端最低温度为1.5℃,7月平均温度28.4℃,极端最高温38.2℃;年均降水量1149.9毫米,多集中在4-9月,年平均相对湿度77%,土壤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

③主要价值

泰竹竿直丛密,枝柔叶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竿节间劲直而坚韧,且上下粗细均匀,多用于制作伞柄。笋食用。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