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1月,阿道夫·希特勒勾结鲁登道夫等人发动了“啤酒馆暴动”,这次暴动的影响力很大,使得原本就处于风雨飘摇中的魏玛政府更加岌岌可危。
就在希特勒感觉自己成功在望的时候,一位低调的军官挺身而出使用强力手段平息了这场暴动,拯救了危机之中的魏玛政权。此人便是有着“德军之父”美誉的:约翰尼斯·泽克特!
泽克特和希特勒二人原本是立场完全对立的政治人物,但当时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两个人的历史宿命会在将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改变了整个世界。
希特勒之所以有野心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德国隐藏了一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队,而塑造这支军队的人正是泽克特。因此,他是希特勒最应该感谢的人。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顾历史,二战之中,德国军队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与欧美各国联军相抗衡。平心而论,德军之军事素养,武器装备,战略战术以及精兵良将,都无愧为当时世界最高水准,恐怕无任何一国之军队能与之相媲美。
这支德军是一个奇迹,因为就在一战结束之后,欧美各国通过《凡尔赛合约》已经将德军压缩到了极致,直到他们认为德国军队失去了战斗力才肯罢手。
可就在短短十几年间,在协约国的眼皮子底下,德国人却培养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钢铁之师,这件事情直到今天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关于德国如何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秘密培养出如此一支无敌军队的,而这一切都要源于约翰尼斯·泽克特!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停火之后,协约国对同盟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制定一个惩罚战败国的和约,史称《凡尔赛合约》。
以英法美为首的协约国为了彻底将德国这头战争怪兽遏制住,制定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对德国进行全方位的压制。
这也遭到了德国各界精英的极力反对,但作为战败国,他们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因此,他们只能一面在凡尔赛宫尽可能争取宽松一点的条件,另一方面则积极准备暗中保存实力。
协约国在一战中见识到了普鲁士军队恐怖的战斗力,因此想尽一切办法要将这支军队摧毁,他们要求将德国军队由40万人削减到10万人,销毁德军重型武器,不得拥有坦克、装甲车以及空军,对海军规模和舰艇吨位也有严格限制。
协约国甚至对德军军费开支也做了极其苛刻的压制,不过作为德军参谋总长的泽克特并没有把这些放在眼里,他真正反对的就只有一条:撤销德军参谋总部。
普鲁士军队的参谋总部制度非常先进,在当时只有少数世界顶级的军事精英才有足够的认识,协约国的将领虽然明确要求要撤销德军这一制度,但在谈判中真正拍板的却是政治家。
泽克特曾给在凡尔赛参与谈判的德军统帅兴登堡写信,极力请求保留参谋总部,如果能够将其保留,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并且反对将兴登堡等人列为战犯。
兴登堡是德军战神,他自然明白泽克特的良苦用心,但无奈作为战败国他们的发言权有限,不过他同时发现谈判桌上的对手似乎是在照本宣科,实则并不了解参谋总部的内在逻辑。
鉴于此种原因,泽克特快速策划了一套应对措施,即撤销参谋总部,德军设立最高统帅部,下设陆军局和部队局,以便进行军队的整体管理工作。
泽克特担任部队局局长,而这个部队局就是原来的参谋总部,其下所有机构都已更换名称,实际的职能看起来也和原来大相径庭,但从本质上来讲,它们只是换了一副头衔和制度。
最重要的是这个部队的实际控制人是泽克特,而下属机构的负责人全部都是他的心腹,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凡尔赛和约上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德军都会尊令行事,但在实际行事中只听泽克特的指挥。
在泽克特看来,德国要想再次强大起来,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再次结盟的能力。而能够再次结盟的实力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一点体现出了泽克特长远而敏锐的政治眼光,为后来德国对抗世界积攒了力量。
凡尔赛宫里的政治精英们与泽克特相比,则略有些相形见绌,他们大多数人都在盯着眼前利益,就如同正在分赃的强盗。
前面我们讲过,在凡尔赛宫里左右谈判的是一群政治家,他们并不是纯粹的军事家,因此在对德军的制裁和限制方面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只限制德军数量而忽视了德军质量。
也就是说只要德军将陆军控制在10万人以内,海军控制在1.5万人以内就可以,对于其军队内部的职位的分配未做要求。
泽克特抓住了这一个漏洞,在军队里设置了大量的军官职位,为的就是在正式裁军之前,将部队里原有的精英保留下来,同时也为培养新的优秀军官创造环境。
战争结束后,德国军队的规模是40万人,其中高级军官有4000余人。裁减之后仅能保留10万人的规模,但是这4000人的高级军官全部被保留了下来。
按照原有的编制,没有足够的军队来安排这些军官。在泽克特看来这都不是事儿,编制不够那就增加职位,在同一级别上增加参谋或者副职,同时还增加基层军官的数量比例。
1926年的时候,10万人的德国军队之中,士官的人数竟然达到了惊人的4万8千人,也就是说军官和士兵的比例达到了1:1。
此外,泽克特还充分利用了协约国的另一个漏洞,将德军带上了一条彻底的精英化道路。
协约国为了防止德国日后变向的增加部队数量,强制要求士兵服役时间不得少于12年。也就是说德军不可能悄悄发展大规模的预备役部队,这支部队将常年保持在10万人左右,无法极速扩编。
而泽克特顺势而为,利用这个条件开始走军人职业化道路。在此之前,世界各国的普通士兵大都是义务兵,平时参军服役两三年,然后退伍复员,等到战争爆发式在应召归建。
此后德军走了另外一个道路,年轻人一旦进入部队就将以此为职业,很有可能终身都在部队中工作。所以,他们为普通军人制定了长远且系统的训练体系,让他们全方位地理解战争,换言之这些人将来都具有成为军官的潜质。
泽克特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极大提高了军人的收入和待遇,并在征兵时优中选优,当时德国年轻人中最优秀的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到了军队之中。
如此一来,德军客观方面就被建成了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并且这些军人将接受更加细致和严格的训练,因为他们的直接上级很有可能就是参加过一战或者是高级军校出来的优秀军官。
实际上从1918年一战停火开始,德军就开始为将来的复仇之战做准备,军队的训练则是重中之重。
精简过的德军反而具备了更加强大的战斗力,当时世界各国包括欧美强国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重数量和规模的时代,而德军已经开始走精兵道路了。
很快泽克特就将这支十万人的部队秘密建成了一支钢铁部队,他们训练有素,意志顽强,且士气高涨。
前文中我们提到过泽克特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实力就是它的结盟能力,而达成结盟的基础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不久之后,德军这支钢铁部队就吸引到了一位伟大人物的注意,泽克特希望的结盟果然来了。这位非同凡响的人物名字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现在的人们更习惯于叫他的笔名:列宁!
一战之后,德国作为战败国不仅成为了众矢之的,还被欧美各国所孤立,这个时候欧洲没有哪个国家敢和它走得太近。
不过,苏联的日子也不好过。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是苏联的处境并不理想,沙俄本就积贫积弱,农民工人虽然翻身当家做主了,但是仍然免不了饿肚子。
由于苏联公开宣称反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并且誓言要推翻他们,如此一来就直接和西欧的资本主义和封建贵族站在了对立面。
列宁在巩固了苏联局面之后也认识到,以苏联当时的实力是无法一次性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所以他希望能够和欧洲列强和平共处,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以英法为首的西方阵营借此向列宁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即苏联需继承沙俄政府所欠下的巨额贷款,并将苏联没收的西欧各国资产和企业如数归还等。
列宁无法忍受资本家无耻贪婪的面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们的条件,苏联继续被西欧所孤立。
那么德国和苏联就成了被西欧各国抛弃的难兄难弟,当列宁看到德军的威武军姿之时,就立即意识到他们应该加深合作。
苏联方面需要借鉴德国先进的军事理念和强大的工业体系,而德国一方面需要一个强大的盟国,另一方面苏联广阔的领域正是德军秘密训练的绝佳选择。况且苏联和英法等国已断绝往来,在苏联行事便于保密。
1922年,德国和苏联在意大利签订了《拉巴洛条约》,从此两国开始了密切合作,并且长达十年之久。
二战爆发后,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很多人都感到惊讶,实际上两国的关系一直都很密切,并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苏联为德军后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泽克特不仅在军队建设方面有着超高的造诣,对未来战争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敏锐地意识到空军和装甲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他在部队局内部秘密设立了一个空军参谋部,尽管德军编制上根本就没有空军,他们的工作也只是研究空战理论,但绝不能小看了这星星之火。
在泽克特的推动下,一战后的德国中小学里开设了很多关于机械和航空的兴趣课,航空模型是德国少年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泽克特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在飞翔之梦的种子,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在成年之后纷纷报名参加空军。
泽克特还在国内组建了一支民兵队伍,只不过规模较小,仅有三万人,并且他们的任务是后勤运输和保障。
实际上泽克特对他们进行大型机械车辆以及航空飞行训练,为将来的装甲坦克部队以及空军培养人才积累经验。
当然这些在德国国内都只能说是小动作,毕竟他们受到了协约国的严密监视,真正大规模实质性的训练则是在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上。
德国的青年军官们在苏联广阔的土地上可以开着坦克,驾驶着战机尽情的驰骋,拼命的怒吼,将手里的弹药全部倾泻出去,这些经过实战训练的士兵们,后来成为了纳粹德军的中流砥柱。
而苏联方面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甚至超出了自己的预想。在一战时,沙俄还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科技落后,思想观念落后,武器装备落后,军队建设也很落后。打仗的时候甚至不知道电报需要加密之后在发出。
但到了二战的时候,苏联红军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他们不仅有完备的海陆空三军,而且武器装备先进,并且建起了一整套完整且先进的军事工业体系。
很多人都认为苏联推翻沙俄之后,完全靠自力更生创造了各个方面的发展奇迹,尤其是重工业和军队体系建设。实际上这两项都得到了德国方面的大力支持。
后来泽克特由于国内政治风波而辞职,但他的继任者依旧继续秉承他的志向和路线,继续完善和加强德军的建设,为后来希特勒挑战全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泽克特本人并不是纳粹。
当然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泽克特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军事家。他在战术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闪电战”,但缺点就是轻视后勤和情报,总体来说重视战术大于战略。
有人认为二战时德军前期凭借闪电战快速取得了辉煌战果,但越到后期越乏力,就是因为泽克特设计上的缺点。德军在苏联的溃败以及情报工作方面的羸弱也似乎可以说明这一点。
额外补充一点,德军以及泽克特本人和我们中国军队还有特殊的渊源。
大家都知道中国现代陆军的雏形出自于袁世凯小站练兵,海军的雏形源于北洋水师,这两支部队都是以普鲁士军队为模板而创建的。
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行动,后来他花重金聘请了德国一个军事顾问团进行指导作战,这个顾问团的带头人就是泽克特。
泽克特入华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帮助国民政府建立一支新式军队,他给了蒋介石很多重要建议并帮助他处理很多军务。
只不过老蒋骨子里还是喜欢曾国藩那一套,他看重的不过是德军先进的武器装备,例如著名的“德械师”。这些精锐部队不过是拿着先进武器的旧式军队而已,注定是会被淘汰的。
泽克特回国之后,于1936年因病逝世,享年70岁。他最终没能目睹他一手保留并倾尽心血的军队横扫欧洲,但这似乎也并非是他的心愿!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