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问快答:狗狗用“一条”来计量,毛巾用“一根”来计量,那么黄鹂鸟呢?杜甫回答说:是“两个”!
小学生听了表示不服:人才论“个”,鸟儿只能论“只”!堂堂大诗人杜甫也会用错词?最可气的是,明明杜甫在这里用“个”作为量词,语文老师还不让说出来。
老师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圣”,他每写一首诗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他怎么会用错量词呢?
一、“两个黄鹂”与“两只黄鹂”
把黄鹂的量词写成“个”,可能是他为““艺术效果”而故意为之。关于汉语中提到“鸟儿”时,到底应该用“只”,还是“个”来做单位,这其实是涉及到汉语量词的使用问题。
外国人学习汉语,最怕的就是汉语里面的“量词”。因为汉语的量词种类繁多,每一类下面都有很多个,并且这些量词的使用情况十分复杂。
有一些可以摸索出使用的规则,但是更多的使用,其实还是基于“习惯”,没有什么道理。例如,当我们提到“狗”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一条狗”、“一只狗”。
偶尔也有人会说“一头狗”,但是几乎听不到别人说“一匹狗”;当我们提到“马”的时候,会说“一匹马”,很少听到“一头马”,但是说牛就可以说“一头牛”。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绝不会说“一个狗”和“一个马”、“一个牛”。这样看起来,“个”这个量词,好像只是针对人这种高级动物来使用的。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当我们提到一些食物或者是工具时,往往也会用到“个”,比如说:“一个篮子”、“一个苹果”。
有时“个”还可以用来修饰抽象事物,比如:“一个想法”、“一个念头”等。其实现实中,“个”作为量词,有时候也可以用到动物身上。
比如:
1、我昨天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长得很奇怪的动物。
2、我看到河里面有个怪物。
这里的“个”,都是指具体形象不那么明确的动物。对于大家熟知的动物,确实很少用“个”来计量。那么,杜甫把黄鹂说成“个”是说错了吗?
在学习实践当中,有部分老师提出一个观点:
杜甫在《绝句》中把鸟儿说成“个”是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目的是让诗词显得生动。还有一种看法是,杜甫在这里用“个”是出于诗词平仄的要求。
《绝句》当中的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两”是汉语的三声,“个”是汉语四声,都属于“仄”声字。
如果写成“两只”,因为“只”在这里是轻声,所以只能算成“平”声字,那么首句头两字的格律就成了“仄平”,就不符合规范了。
另外,还有研究者指出,“个”字在古汉语中属于“去”声,它的发音比“只”字响亮。所以在古汉语中,用“去声”发音,有表示惊叹的意思。
杜甫在这里用“两个”是在告诉读者,他是被窗外的鸟叫声惊醒了,然后才注意到后文中“青天上的白鹭”、“西岭上的积雪”,”以及“门前停着的万里船”。
如果用“只”字的话,就只是静态地描述了那地两只小鸟的存在,就没有这么生动了。
不过事实的真相,其实并没那么复杂。杜甫在《绝句》中用“个”来修饰黄鹂的真正原因,可能就是“唐人口语的习惯”。
尽管诗人们在进行创作时,多半要用到书面语言,但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使用个别“口语”词汇是不可避免的。
二、量词“个”在历史中的发展
明代的时候,在朝鲜曾经出过一本学习汉语的教科书,名字叫做《训世评话》。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者,专门研究过这本书里面关于量词“个”的使用情况。
学者发现在明代以前,中国人说“个”字时,称量范围特别大,不但可以用来指物和人,还可以用来指鬼怪这种未知生物,当然也包括动物。
量词“个”最早出现的时候是在战国时期,起初写成“箇”或者“個”,后来“个”、“個”、“箇”三字混用。起初称量的东西是和“竹”有关的事物,魏晋以后,称量的范围就扩大了。
隋唐时期,“个”字的称量范围扩大到了“鬼怪”、“神仙”,再后来扩大到动物、植物、水果、文字、场所,以及“月亮”这样的天体,和“道”、“玄机”这样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上。
比如《训世评话》里面就例举了“个”的用法,有一个故事提到:“日本国东北上约有一千里远近,有个多婆那国,一名是龙城国,国王叫舍达婆,取那女国王的女儿做妃子,怀身直到七年纔生下一个大鴠……”
又有一句例文是:“买一个死狗,穿着衣冠,门外竖立。”
网上也有人举例说,古代诗文里也有用“个”来说动物的。比如宋诗《斋中独坐》里就有:“饥乌只道无人在,偷窥盆池一个鱼”。
但是也有人说,这样的用法都是在杜甫以后才多起来的,在杜甫以前好像却没有见到。不是专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的人,还真不知道这个情况。
不过,根据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者对《训世评话》的研究,“个”字的称量范围扩大到动物是发生在隋唐五代的时候。
这个时间范围就是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公元971年宋朝建立之间。杜甫所处的时代就在这个时间段当中,所以在他所处的时代,“个”的用法还在继续朝前发展。
在杜甫生活的中唐时期,也许民间早已经把“个”这个量词用到了动物的身上,但是由于那个时候,认识的人不多,所以我们就很难见到有诗人把它用到诗文里面了。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之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动乱时期,即使是像李白那么优秀的诗人,也有大量的诗文在乱世中遗失,更何况是普通的小诗人。
也许当年并不是只有杜甫一人在诗中用了“个”来写鸟儿,有可能别的诗人也写了,但是诗文本身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结语
“个”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万能的量词,它几乎在所有你找不到量词可用的地方都可以用。比如你到餐厅去吃饭,服务员拿着菜单走过来问你想点什么。
你会告诉服务员:“先给我来一个鱼香肉丝、再来一个平菇肉片汤,再来一个……”
其实这时候你就没在意你说的话里有“问题”,因为平时我们讲这些菜,是讲“一道”或者“一盘”的,但是点菜的时候你说的是“一个”。
总之“个”的用法,本来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汉语言是有生命的一种“活”的语言,它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杜甫生活的时代离我们一千多年了,在他那个时代的人,平时讲话时提到动物会说“个”,于是他在创作的时候,不假思索地用到了他的诗里,也很正常。
这首《绝句》我们从小读到大,一直都没有觉得它有哪些不妥。还是现在的小朋友聪明,一眼就能看出诗里用“两个”来写鸟儿存在问题,可以说是观察非常仔细了。
小朋友很聪明,老师也不可以不努力哟。对于学生指出来的问题,老师也应该好好去研究调查一番再做回答,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胡编乱造一个答案,去误人子弟。
- 参考资料:
- 《从<训世评话>文白对照看明初量词“个”的使用》——《大众文艺》,作者:李晓鹏,2024.02.25;
- 《训世评话》,作者:李边,明朝;
- 《绝句》,作者:杜甫,唐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