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中如是教导: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须参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这六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生修行的真谛,

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悟道,逐步揭示生命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心若平静,何须持戒。

所谓“心平”,即内心无贪嗔痴。

苏东坡对佛法有深刻理解。

一日,他诗兴大发,挥笔写下禅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此诗意为:顶礼佛陀,其慈悲光辉照耀三千世界。世间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无法动摇,佛陀端坐于莲花台上,庄严而宁静。

苏轼自认境界高远,能与佛陀比肩,不为外物所动。他将诗稿送与好友佛印鉴赏。

佛印阅后,仅批二字:“放屁!”并退还给苏轼。

苏轼满心期待地打开诗稿,却见“放屁”二字,怒火中烧,决定亲自与佛印理论。

他渡江至佛印住处,只见门上贴着字条: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见此,顿悟其意。

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面临事端,方知自己与常人无异。

我们持戒,正因为心中有贪嗔痴。而心若如镜平静,无波无澜,不被妄念所左右,即心无污垢,持戒便不再显得重要。

唯有心平,方能八风不动,修得清净之心,获得无上智慧。

但需注意,“何劳持戒”并非免除持戒,而是内心平和清净,自然不会触犯戒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行为正直,无需修禅。

六祖慧能认为,修行关键在于心平行直,而非持戒修禅。

“行”包括言行举止、念头等。佛法认为,行为正直公平,便是禅。

“直”即道德品行之正直。正直之心,纯正之念,方为真禅者。

若一生行为正直,无妄念虚伪,方称得上领悟禅意。

如永嘉禅师所言:“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行为正直公平,即是禅;禅,即是教人去除种种毛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感恩孝养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报恩乃本分和义务。

孔子高徒仲由极其孝顺。早年家境贫寒,他常以野菜充饥,却跋涉百里背米侍奉双亲。

双亲去世后,他虽成为大官,但怀念双亲,感慨道:“即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背米,也已无法实现。”

孔子赞扬他:“事亲至孝,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父母养育之恩,我们永生难报。

唯有珍惜生活,少让父母担忧,切莫“子欲养而亲不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义行上下相怜。

“义”在佛家和儒家均为必备德行。

孔子曰:“义者,宜也。”

即行为正当、合时宜。

常人难以立下惊世之功,故“义”更多体现在平凡善行义举。

若一人能恪守道德,重视人格修养,尊敬上级,怜悯下属,不见利忘义,甚至舍生取义,便是“义则上下相怜”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谦让使尊卑和睦。

“让”即要求我们怀揣谦让之心,不过分争名夺利,相互尊敬礼让,实现上下和睦相处。

林肯曾说:“成大事者,不处处计较他人,不耗费时间去争论,以免损害性情,失去自制力。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人谦让一点。”

礼让不仅无损,反而能赢得一切。

我们谦让,他人会看到我们的谦逊有礼,从而建立默契与友谊。

反之,若牺牲他人利益,只为自己,人际关系难以长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忍耐使众恶不喧。

此言意为,若能忍让,即便他人有恶行,也不会经你之口宣扬。

《佛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忍在成就功德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忍不仅能平静内心,还能消除人际间的怨恨。

若世人皆以佛祖为榜样,多忍让,多谦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世界将充满和谐。这或许才是佛教“忍”与“让”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