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个月,想必很多大学生已经被“信息差”这个词,吵到眼睛了。
各大社交平台,到处都是“大学内幕:一般人不告诉你的大学信息差”、“XX信息差救命”、“聪明的大学生已经在吃信息差红利了”、“信息差直接决定了你和同龄人之间的差距”……
很多热门帖子,都在不断强调各阶段信息差有多重要:
“别人大一大二就为XX做准备,大三大四就为毕业后XX搜集信息,你还在玛卡巴卡......”
而看到这些分享,大家动作基本一致:
立刻点击收藏,直到收藏夹存了成千万上篇这样“可能有用”但“不会再看”的信息。
没办法,先存着,万一以后用到呢,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谁也不想落后于人。
大家都想吃信息红利、都不想吃亏,都想把手中的牌打好、都生怕打烂。
只是信息掌握多少,真的差距那么大吗?困于信息焦虑的大学生,该如何自救?
1
大学生,困于眼花缭乱的信息中
信息差是把锋利的刀,刀了大学生一刀又一刀。从大一开始,信息的博弈,就已经开始。
NO.1
大一,疯狂检索
有同学自报志愿之后,就开始上网查各种信息了。诸如“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安排才能少走弯路”“学长学姐踩过的坑”“那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等帖子。
入学之后,又开始搜索各种关键词,包括不限于:
普通话等级 绩点 考证证书 四六级 留学 出国国托福雅思 期末考试 GPA 教资参考资料三好学生 奖学金 学生会班委 综测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活动分 挑战杯 入党荣誉分 科研竞赛社团 学生干部 抢课攻略
NO.2
大二大三信息战关键期
等到大二大三的时候,大家又开始浏览刷绩点、保研、考研、考公等攻略帖。
绩点 报录比 全流程 竞賽 夏令营 资料 学分 选课奖项 推免复试 专业择校 真题 联系导师 报班 备考 行政保研 招生简章 学业保研
如果是考公考编,包括不限于:
人才引进军队文职 电网 银行国考社工事业单位三支一扶 选调生 体制 西部计划应届生身份 省考 国企
如果是实习,包括不限于:
暑期实习生 面试经验特殊渠道 大厂大佬 平台 前辈 外企校友实习群 秋招 内推 人才引进提前批 春招简历 讲座宣讲会 学长学姐远程实习
当别的同学还在学专业课的时候,有同学已经多手抓多手硬。
同学用“一路开挂”来形容他们,但他们自己清楚:拿捏信息差,机会无处不在。
NO.3
大四,更要拼命研究信息差
大四,进入最终决战阶段。
尤其是找工作的同学,找学长学姐内推、找大厂暑期实习,争取转正留用的机会,找导师推荐资源,寻找校友资源、参加各种秋招春招招聘会、宣讲会......
而大学生困于信息差,和背后的大学培养机制也有关。
现在的大学越来越高中化,求职、保研、考研、科研、竞赛、拿奖学金等,背后都有一套成熟的“生产机制”。
在《金榜提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一书中,作者郑雅君归纳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上大学”实践模式:目标掌控者和直觉依赖者,以此区分名校生在组织大学生活中表现出的思维、认识、评价、行动的不同模式。她指出:
名校如迷宫,每一条小路(如科研、学生会、社团、实习等等)都各有乾坤;
玩家们(学生)在小路之中穿行探索,一边选择自己的路线,一边收集有价值的筹码(成绩、经历、奖项等);
直至抵达迷宫出口,用筹码兑换下一旅程(出国留学、国内读研、就业)的入场券。
目标掌控者手握地图,穿梭自如;直觉依赖者略知一二,摸着石头过河。
而“目标掌控者”和“直觉依赖者”不同的大学模式差距,关键就在于信息差。
2
研究生,也怕吃信息差的亏
大学只是“信息人生”的开端,更为关键的阶段还在后面。
据调查,研究生的信息焦虑,比大学生更甚。
图片来源:谷雨实验室
像小圆和小白都有考博的打算,小圆研二的时候就和导师沟通了自己的想法,在导师的建议下,发表了三篇学术小论文,这为他之后的“申请-考核”制博士选拔加了不少分。
而小白由于没有及时与导师沟通,也没有提前询问师哥师姐博士备考的经验,导致他没有较高的学术积分,也没有拔尖的初试成绩,就算是后面联系了目标院校的导师,拿到录取资格的希望会也不是很大。
找工作也是,有博士生一直在关注博士就业的政策变化,从学校官网上了解到自己所在学院今年下半年有一个教师招聘名额,于是从今年年初,他就开始着手准备,6月份提前一年毕业了,现在正式入职。
越往上走,竞争越激烈,机会越关键,越关乎人生的发展。
也就难怪为何,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在采访中会说,“现在的学生陷入空转式的忙碌,没有良好的积累,只有金光闪闪的人设。”
不转不行啊,不敢停下来啊。
当“信息差”三个字被一次次传播和渲染,人人都生怕自己漏掉了什么、错过了什么,都生怕差一步,步步差。
所以产生信息焦虑,也就自然而然。
而项飙老师最近在对谈中,提到一个词“总体化焦虑”。
总体性和总体化不一样。总体性是一种分析方式,看到多样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总体化是情绪性的,把所有事情看作一团。
总体化焦虑带来了无力感,焦虑完什么也没有干。
这不正是很多人的,越搜索信息越焦虑,越焦虑越无力,越无力越什么都不想做。
3
信息差焦虑,说真的没必要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羡慕“别人的大学生活”,有人感慨“看了那些经验帖之后觉得自己大学白上了”、“要是早点儿知道这些,或许一切就不一样了”。
很多时候,我们依赖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只想把自己得到的信息迅速收藏起来,没有过多的思考和转化,这样的信息,获取了其实没啥用,除了徒增疲惫,降低累点。
其实不仅是学生群体,现在大家普遍都存在信息焦虑,但信息是无限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生怕落后的忙碌,有时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可能是一种迷茫和无序。
我们习惯用“社会时钟”来规范自己,遵循被迫“上岸”的求稳避险心理与行为取向,选择着“稳妥的”人生路径。
但内心坚定的节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脚踏实地地前进,比信息更为关键。信息是加分项,但永远不是决定项。
周飞舟老师在北大社会学系2024年开学典礼上,分享了这么一段话:
“学典礼相当于本科同学的成人礼,从此之后,每个同学都将由自己来面对一系列重要的选择。
比如你要决定你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究竟应该将多少用在学习、社会活动和爱好上?应该怎样对待友谊和爱情?仅就学习而言,应该将多少用在上课、读书和科研上?是否应该全力以赴的去卷绩点?学长和同学的建议到底有多重要?
面对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回答。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一种反思性,即你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回答和做出选择的。
有些人面对选择,做决定的方式是比较利弊,甚至是会给利弊条目赋权重算分数,这看上去是一种很理性的方式,实际上却经常会陷入狼狈的境地。
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一个选择的利弊不但难以罗列清楚,而且利弊的标准都会不断发生变化。今天有利的不一定明天也有利,对自己有利的可能对身边的人就有弊,而且祸福相倚,利和弊可能正好相反。
对于人生中的重要决定,生命中的重要选择,我们需要依靠的是真正的心,我们可以将其叫做“本心”,或者叫做“志”,志向的志。”
经历种种诱惑、剥去荣誉枷锁、拨开外物迷障的开悟,最终的最终,能好好安顿自我,人变得沉潜、坚毅,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世界在你面前,指向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你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你。
参考资料:
[1]知乎-印象笔记:我们病了,得了一种叫“信息焦虑”的病
[2]亦心学姐:研究生毕业才敢说:大学里的信息差会“要你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