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9月25日电(记者 李宣璋)9月24日,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指导的“医患携手守护心脏瓣膜健康呼吁行动”在北京举办。
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3.3亿,其中约有2500万人受到心脏瓣膜病影响。未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瓣膜疾病患病率还将进一步升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活动现场,各方代表围绕我国瓣膜疾病现状等问题,深入探讨促进患者了解并积极参与瓣膜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行路径,更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获益。
针对心脏瓣膜患者的治疗情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郭应强表示,作为临床医师,在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应从全局出发,与患者充分交流与讨论,对患者的预期寿命、个体情况、生存质量等进行综合考量,制定符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治疗方案,实现患者最大获益。
郭应强发表演讲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摄
“例如,对于年轻瓣膜疾病患者来说,首次植入生物瓣10至15年后,尽管不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但有可能面临瓣膜衰败问题,需再次植入新的瓣膜,因此第一枚瓣膜的选择还需考虑短期效果及长期预后,确保患者未来仍有机会接受治疗,实现更长生存。”郭应强介绍。
就瓣膜疾病患者如何实现个性化治疗问题,郭应强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病人瓣膜病变本身是比较重的,例如中重度或合并二尖瓣狭窄,相当一部分病人没有做手术,因为没有出现明显的心功能改变,或者说自己的生活状态并不需要比现在更好的心脏功能的支撑。
“要根据患者对自己生活状态的需求或对自己心功能的要求,来决定患者在什么时候进行手术。比如平时就不怎么运动,或者不从事体力活动的人,一般这种无症状的瓣膜病变,我们没有必要过早干预。而对体力活动或者运动要求比较高的病人,比如运动员,发现了心脏瓣膜疾病,即便没有明显心衰改变,事实上为了维持正常社会功能状态,这种情况下就可能要跟患者讨论,积极干预。”郭应强表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