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01.
有人问:为什么有些人性格很好却总是独来独往?
答曰:因为性格好是教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这句话巧妙地区分了“教养”和“性格”的不同层面。
一般来,“教养”是指一个人在行为、举止、礼仪和待人接物方面所表现出的品德与修养。
教养决定了我们人际关系中的表现,而性格则决定了个人的社交需求与方式。
想要孩子能出息、有教养,作为家长的一定要做好引导和培养。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多次强调,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教养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认为,一个人的教养不仅仅体现为外在的行为举止,核心实际上是性格的体现,而这种性格的养成几乎完全依赖于家庭的影响。
她曾坦言:“一个人的教养,核心就是他的性格。教养基本在于家庭,你看一个孩子的教养,基本上就知道他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心理抚养》记录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李玫瑾小时候住在工厂大院,邻里之间做饭,菜香总是飘进每家的窗户。
有一位邻居老太太,经常趁着饭菜刚出锅,带着孙子孙女,端着碗到人家门口,笑着说:“给我们盛一碗吧!都说吃百家饭,孩子长得壮。”
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锅里的饭菜都不多的,给了他人一碗肉菜,留给自家人就很少了。
对此,李玫瑾母亲不满地说:“要是家家都这么做,谁还敢做肉菜呢?”
母亲这个观点和态度,自然而然成了李玫瑾的观念。
长大后,见到别人有什么好东西,李玫瑾从不主动开口去要。
然而,生活中总有些人,见到别人刚得了好东西,便理所当然地说:“借我用用”,拿走后便再无踪影。
李玫瑾直言:“这种喜欢占便宜的人,我们基本可以判断,他的家人或抚养人一定喜欢占人便宜。”
是啊,一个性格温和、礼貌得体的人,在其言行举止中所展现的教养本质上是其性格的外化表现。
反之,一个暴躁、缺乏自制力、或贪小便宜的人,往往也源于原生家庭中缺乏情感支持与规范教育。
因此,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一个人的教养,成为探讨教养问题的关键点。
02.
一个人有没有教养,看他父母亲就知道了。
对初涉世事的幼儿来说,抚养人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
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有教养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较容易融入群体和社会。
父母亲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及日常生活的见闻,会慢慢影响着孩子,让孩子形成属于他自己的观念和教养。
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一个和谐、包容的家庭环境中,他的教养往往表现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特点。而在一个家庭中缺乏关爱、充满争执或冷漠,孩子的性格则可能表现出焦虑、易怒或冷漠。
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第一,情感支持与教养的联系
家庭中的情感支持是孩子教养形成的重要基础。
当父母能够及时理解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便能够在这种安全感中形成稳健的性格,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感支持不仅体现在亲密的语言沟通中,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关怀。
当一个孩子从小在父母的关注与关爱中成长,他自然会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如何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温和的教养。
第二,规则与界限的设定
教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行为规范与社会规则的内化。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规则的地方。
李玫瑾指出,父母为孩子设定清晰的规则、界限,能够让孩子从小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和“不能做的”。
这种规则意识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行为得体。
没有规则的家庭往往培养出缺乏自律、对社会规范不敏感的孩子,这种孩子在日后会因不懂得如何得体地与人交往而面临更多的社交困难。
当然,在这个养育过程中给孩子提供一定的“心理抚养”,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懂感恩知冷暖,有教养的有用之才。
正如教养不只是外在的礼仪与规矩,更是内在心智的成熟和心理韧性的培养,心理抚养为孩子提供了教养形成的深层动力。
特别赞同李玫瑾所说的那样:
“心理抚养既需要知识,还需要眼光。今天每个家庭的养育是否到位,可以决定十多年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国民教养水准。我们要努力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型的养育方式,要养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养太多那种“哭着长劲”的暴脾气的人。”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重在日常点滴的熏陶与引导。
03.
无可否认,教养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影响了一个人未来是否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个具备良好教养的人,往往拥有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也更加自信和从容。
这些品质都是幸福人生的基石。
教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是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的结果。
是啊,教养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而这笔财富的积累,离不开父母的用心栽培。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肩负着教养与心理抚养的双重责任。
为了更好地理解心理抚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推荐您阅读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
该书主要从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维度,细致入微地告诉我们孩子从出生、幼儿、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应该在不同阶段给予何种合适的心理抚养方式。
在育儿征途上,如何在情感、性格、观念、能力等多方面平衡抚养孩子?
孩子婴幼儿时期,怎么建立依恋关系?
三到六岁,如何给孩子定规矩?
面对孩子抑郁、青春期叛逆,家长又该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这些迷茫,李玫瑾教授的作品为你提供了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心理抚养》一书中,李玫瑾以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如何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设定合理的行为规范,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教养。
教养是一生的投资,从今天开始,为孩子的未来奠定更好的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