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速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是李斌和伍戈所著的一本关于中国货币经济的学术著作。该书主要探讨了货币信用的创造过程、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作者重点分析了传统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以及离岸市场对货币供给和信用创造的影响。书中还深入研究了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转型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探讨了货币供给与通胀、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此外,作者提出了结构性通胀的理论框架,并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应对中国经济中的货币现象。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的现实背景与目的

第二章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附:全书的研究路线图

第二部分 货币信用创造与经济结构

第三章 货币信用创造的源头与渠道

一、货币信用创造及其渠道:传统货币理论的扩展

二、货币信用创造渠道的历史演进:基于中国的现实

三、货币信用创造的新渠道: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影响

四、货币信用创造的进一步量化分析: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关联

五、小结

第四章 更完整地理解货币信用创造Ⅰ:存贷差的视角

一、存贷差:理解货币信用创造的重要视角

二、存贷比:是衡量流动性的科学指标吗

三、小结

第五章 更完整地理解货币信用创造Ⅱ:影子银行创造货币吗

一、影子银行及其信用创造:西方的实践

二、影子银行及其信用创造:中国的情形

三、影子银行体系如何影响货币政策

四、小结

第六章 更完整地理解货币信用创造Ⅲ:离岸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离岸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欧洲美元为例

二、离岸人民币市场与跨境资金流动渠道

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货币创造机制

四、离岸人民币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五、小结

第三部分 货币需求变化与经济结构

第七章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Ⅰ: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

一、货币需求稳定性的讨论:关注结构变化

二、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基于产业结构理论

三、产业结构变迁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典型国别案例

四、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观察中国潜在增速变化

五、小结

第八章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Ⅱ:货币替代的结构性变化

一、货币替代与货币需求的相互关联

二、对传统货币替代模型的修正:基于金融一体化的视角

三、对中国货币替代的实证考察: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

四、小结

第九章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Ⅲ:产出—通胀关系的变化

一、产出—通胀关系的动态变化:理论探索

二、产出—通胀关系的实证考察之一: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估计

三、产出—通胀关系的实证考察之二:时变性菲利普斯曲线的探索

四、小结

第四部分 货币供求动态与经济结构

第十章 货币供求与产出—通胀动态:短期视角

一、货币供求与流动性

二、1997~2003年:从结构变化视角理解“货币消失”之谜

三、2003~2008年:M2/GDP趋稳的同时为什么出现流动性过剩

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货币、增长和通胀的变化

五、结构性扭曲与金融资源配置:进一步的分析

六、小结

第十一章 货币供求与产出—通胀动态:中长期视角

一、为什么不同经济体的货币总量及M2/GDP会相差甚远

二、关于M2/GDP的“典型事实”观察与既有观点剖析

三、从融资结构和储蓄率视角理解货币总量

四、探索中国M2/GDP的动态演进路径

五、小结

第十二章 货币总量与通胀机理变化:结构性通胀探析

一、货币总量能否解释通胀的结构性变化

二、结构性通胀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三、结构性通胀的实证考察:中国案例

四、小结

第五部分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速读

内容速读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货币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者李斌和伍戈深入探讨了货币信用的创造、货币供求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与经济结构的深层关系。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分析框架中,还探讨了货币信用创造的新渠道,如影子银行和离岸市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系统地理解货币政策、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复杂联系。

1. 信用创造与经济结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首先,书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对“货币信用创造”的重新定义。传统的货币理论主要集中在中央银行通过基础货币供给进行信用创造,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信用的渠道和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三章详细论述了这些变化,作者通过回顾历史,从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入手,逐步扩展到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最后深入讨论了影子银行体系和离岸市场的作用。这为我们理解现代经济中的货币流通和信用供给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和动态的视角。

通过这种扩展分析,我们了解到:在传统的货币创造模型中,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的核心。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影子银行和离岸市场等新型货币创造渠道逐渐壮大,它们极大地扩展了货币创造的空间。例如,影子银行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不需要依赖存款也能创造信用,这让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调控货币供给时变得不再那么有效。因此,第四章和第五章通过分析存贷差、存贷比以及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以全新的视角理解货币信用的运作。

2. 影子银行和离岸市场:货币政策的新挑战

接下来,书中第六章对离岸市场的分析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随着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离岸市场,特别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兴起,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作者通过分析欧洲美元市场的历史演进,探讨了离岸市场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深刻影响。欧洲美元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离岸市场的发展能够绕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使得一国央行在控制本国货币供给时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人民币的国际化和离岸市场的发展也让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类似的困境。

在具体分析离岸市场对货币创造的影响时,作者指出,离岸人民币市场不仅通过跨境资金流动改变了货币供给,还通过创新型金融工具进一步加速了信用创造的速度。例如,离岸市场中的金融衍生品和债券发行,都能在不直接增加基础货币的情况下,扩大货币供给的规模。这样一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就必须考虑到全球资本流动和离岸市场的动态,这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货币需求与经济结构的互动:不稳定性与结构性变化

除了对货币供给和信用创造的深入剖析,书中还对货币需求进行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第七章至第九章主要探讨了影响货币需求的三大因素: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货币替代和产出-通胀关系的变化。作者强调,货币需求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结果,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样重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货币需求模型变得难以解释中国这样复杂的经济体。通过对比典型国家的产业结构变迁,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变化(例如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会极大地影响一国的货币需求。制造业时代的货币需求与服务业时代的需求显著不同,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制定不能仅仅依据货币总量或经济增长率,还必须考虑产业结构的变化。

同时,第八章对货币替代进行了深入探讨。货币替代指的是市场主体在不同货币之间进行选择的行为,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这种现象在中国也日益突出。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修正模型,基于金融一体化的视角,解释了在不同经济体和金融体系间货币需求变化的复杂性。通过对中国货币替代现象的实证考察,作者发现,随着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上升,境外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对国内货币需求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

4. 货币供求动态与经济结构:短期与长期的博弈

第四部分的内容转向了货币供求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差异。第十章至第十二章分析了1997年到2008年以及金融危机后的货币供求关系,试图解释为什么中国在这一期间会出现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货币环境发生了巨变,货币总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反而导致了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出现。

作者在第十一章通过比较不同经济体的货币总量和M2/GDP比值,揭示了为何中国的货币总量与其GDP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通过深入分析融资结构和储蓄率,作者提出,中国的高储蓄率和以银行为主的融资结构,导致了货币总量在经济中占据较大比例。这一现象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作者还通过其他国家的实例,说明了在不同发展阶段,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

5. 结构性通胀:货币与通胀关系的新解释

最后,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结构性通胀”问题的探讨。作者提出,传统的货币总量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已经无法解释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货币总量大幅增加,但通胀率并没有像预期那样显著上升。这一现象促使作者重新思考通胀的成因,并提出了结构性通胀的理论框架。

根据作者的分析,通胀不仅仅是货币现象,还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期,不同产业的价格变化会引发结构性通胀。这意味着,即便货币总量控制得当,某些行业的价格上涨依然可能导致整体通胀水平上升。因此,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在面对结构性通胀时,效果可能有限,需要辅以更加精细化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措施。

6. 结论与政策建议:从理论到实践

总结而言,本书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货币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作者不仅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探讨了货币政策的制定问题,还结合中国的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首先,针对货币信用创造渠道多样化带来的挑战,作者建议政策制定者应更加重视影子银行和离岸市场的监管。同时,货币政策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基础货币控制,还应考虑到新兴金融工具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其次,在面对结构性通胀时,作者建议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减少结构性失衡对通胀的压力。

总之,《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中国货币经济的全新理解,还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这本书无论是对金融研究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的精髓在于强调货币信用创造、供求动态与经济结构的系统性联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中的货币现象。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