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转折点。二战时期,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向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个请求,差点没让中国云南省沦落为如今的巴勒斯坦。
但幸运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爱因斯坦的建议最终没有落实。 那么这背后究竟发生了故事呢?
巴以冲突的根源与现状
巴以冲突是属于中东大地上的古老伤痕,归根结底还是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两个民族对故土独占的渴望。
以色列人主要是指犹太人,而巴勒斯坦人则是阿拉伯人。那么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对“故土”的概念究竟从何而来?以色列为何对巴勒斯坦不依不饶?
在古代西方“神创论”的背景下,人都是由神创造的,所以这一切还要从犹太人的宗教史中寻找答案。
犹太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亚伯拉罕,他被视为犹太民族的始祖。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以及以撒的儿子雅各,都是犹太人的祖先。
其中雅各的十二个儿子成为了后来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但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中,他们曾在埃及遭受长时间的奴役,这段故事被记载于著名的《出埃及记》中。
就在犹太人深陷埃及奴役之际,摩西崛起成为他们的领袖。据传,摩西是被埃及公主收养的犹太孤儿,长大后受到上帝的启示,领导犹太人摆脱奴役。
但摩西带领犹太人寻求解放的运动遭到了法老的重重阻挠,以至于法老进一步压迫了犹太人。
法老的行为让上帝感到愤怒,于是上帝便在埃及大地降临了“十灾”,包括血水之灾、青蛙之灾、虱子之灾等,直至最后的长子之灾,迫使法老释放犹太人,给了犹太人逃离埃及的机会。
在逃离的过程中,摩西带领犹太人经历了红海奇迹,海水分开让他们安全通过,而追兵则被淹没。然而在劫后余生中,犹太人面临了缺水、缺粮等重重考验,但上帝通过摩西给予了他们指引和帮助,包括颁布《摩西十诫》,奠定了犹太法律的基础。
在上帝的指引下,犹太人最终到达了迦南地区,并通过战争和谈判征服了这片土地,他们在迦南建立了以色列和犹大两个王国。
但在连绵不绝的动荡与战乱中,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占领,犹大王国被巴比伦攻破,圣殿被毁,犹太人又一次惨遭流放。
不难看出,在犹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他们似乎始终在压迫的阴影下蹒跚前行,流亡的历程如同一条无形的锁链,紧紧缠绕着他们的命运。所以犹太人往往以一种深刻而复杂的受害者姿态去面对国际环境。
而巴勒斯坦地区就是以色列人视为“故乡”的迦南,但早在旧石器时代,那里就有人类居住,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征服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地区后迁移了一部分阿拉伯人,所以巴勒斯坦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巴勒斯坦地区的原住民与阿拉伯人的混血。
19世纪末,“犹太复国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众多犹太人踏上了前往巴勒斯坦的征途,与当地的阿拉伯居民之间不断地摩擦。
又由于二战时期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国际社会对犹太人充满了同情,允许他们在1948年在巴勒斯坦旁边建立了以色列国,但由于犹太人急于“认祖归宗”,导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冲突不断。
现今巴勒斯坦的状况十分凄惨,由于以色列的封锁和限制,一些巴勒斯坦人无处谋生,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援助也无法抵达巴勒斯坦地区,长期的战乱使巴勒斯坦人民流血牺牲,进展缓慢的和平进程也使巴勒斯坦人感到绝望。
爱因斯坦与他的请求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创立了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时空和引力的理解,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尽管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人生却仿佛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流浪之旅,始终在各个国家之间辗转度过。
1879年,德意志帝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爱因斯坦出生了。但这片古老的土地似乎无法容纳这样一位天才,随着年岁的增长,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体制更是让爱因斯坦感到压抑,他渴望去到更自由、民主与科学的地方。
1896年,年仅17岁的爱因斯坦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放弃德国国籍,成为了一名无国籍人。
很快就在1901年,天赋异禀的爱因斯坦在瑞士找到了自己的避风港。他加入了瑞士国籍,并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完成了学业。
在瑞士,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支持,科研的春天悄然降临。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日子里,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逐渐在物理学领域崭露头角,相对论就是在那时横空出世的。
就在爱因斯坦准备衣锦还乡的时候,纳粹德国的崛起让他的返乡梦碎了一地——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残忍的迫害与屠杀,譬如将犹太人关进集中营,并把他们放在毒气室里自生自灭。
看到犹太同胞被残害,为了自身安危,爱因斯坦选择了逃离。1933年,他发表了不回德国的声明,并在之后前往美国定居。
在那里,爱因斯坦找到了新的归宿——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他不仅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更为美国的科技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1940年,爱因斯坦正式成为一名美国公民,并选择在美国安享晚年。
但在二战的阴霾之下,当纳粹的屠刀无情地挥向犹太人时,他们并未遗忘那位在全球科学界享有崇高地位的杰出科学家兼自己的同胞——爱因斯坦。
于是在绝望与困境中,犹太人内心燃起了一丝希望,他们深切地期盼着这位同胞能够伸出援手,利用他的影响力与智慧为他们的生存与自由争取一线生机。
1934年初的一个清晨,身在美国的爱因斯坦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纽约的温馨来信,落款是莫里斯·威廉,一位因这封信而名声渐起的牙医。
信中,威廉深情地回顾了前一年九月与美国犹太裔大法官布兰代斯的一次会面,两人共同忧虑于德国犹太族群所遭受的艰难处境,并满怀希望地提及,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中国成为了许多希特勒暴行受害者心中的一片避风港与希望之地。
同时,他也希望同样身为犹太裔的爱因斯坦,能够挺身而出拯救自己的民族。
在民族大义面前,爱因斯坦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洋洋洒洒地向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致函,恳请中国能彰显其作为大国的宽广胸襟与深厚的人文情怀,考虑接纳犹太人移居至此。
并且还指名道姓地圈定了一个地方——云南。
意图向中国寻求庇护的犹太人
1934年到1938年期间,我国也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内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多方政治力量交织,地方割据现象屡见不鲜。
所以刚开始林森没有回复爱因斯坦的来信,毕竟我们国家都乱成了一锅粥,哪还有心思去管远在天边的犹太人。
但当国民党内部获悉此事后,随即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一时间众说纷纭。其中,孙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认为接收犹太难民的好处将超过可能带来的弊端。
孙科认为国民政府奉行人道主义精神,此举亦为提升国际形象之良策。中国以开放包容之姿,接纳苦难民众,无疑向世界传递了坚持正义、秉持人道的强烈信号,加之世界各地都在声讨纳粹的屠杀行径,此举将极大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再者,从经济视角观之,犹太难民中不乏各领域之精英人才。他们的加入,或许可以促进中国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最后,值此抗日战争之际,接收犹太难民亦可视为对中国抗战之一种间接支持。其虽非直接之军事援助,然其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赢得国际同情与支持之功效,无疑将为中国抗战事业增添一份重要助力。
于是在孙科的鼎力支持下,国民政府着手策划了“云南计划”的方案,准备迎接犹太难民的到来。
但理想虽丰满,现实却骨感。彼时的中国,国力衰微、经济拮据,即便是出于最纯粹的人道考量,也面临着资金匮乏的严峻挑战,使得接纳犹太难民的善举显得尤为艰难。
于是国民政府向大洋彼岸的美国提出为这项方案给予经济支持的要求。但美国对于此次难民安置的冷漠态度令人心寒,他们非但不愿承担难民前来中国的路费,反而将责任推诿给国民党,声称这是国民党单方面的承诺,与美国无关。
国民政府见到如此情景,只能婉拒爱因斯坦,就这样,犹太人想要在中国云南安营扎寨的美梦破裂了。
不过,后期有2000名犹太人接受了日本人的邀请,由日本在东北地区为犹太人设立了一块大约覆盖了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该土地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附近,并被日本人命名为“新以色列”,用来给犹太人建立新的家园,史称“河豚计划”。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新以色列”也随之解散。纵观历史长河,犹太人的表现似乎一直都不尽人意。
如果当年犹太难民顺利驻扎云南,恐怕也会在领土方面与我国生出各种各样的争端,迫使我国面临当今巴勒斯坦的困境。
结语
历史上的犹太人经历了许多苦难和迫害,但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出现了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
但在当今局势下,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教训,深刻认识到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和平、公正与包容,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人权和自由,比如巴勒斯坦的难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