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1月7日24点,小鹏P7+收获了31528台大定订单。
P7+有多成功呢?这个数据超过了小鹏过往所有的纪录,而之前被认为“爆款”的MONA M03,达到3万大定用了48小时。
更值得期待的是,接下来马上迎来周末,随着到店看车、试驾的潜客增加,P7+的订单还有望迎来第二波增长高峰。
其实即便没有最终P7+给出的这个让人有些惊喜的上市价格,P7+的成功也基本在预料之中,因为在P7+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强竞争力的纯电轿车,该有的样子。
坦率来说,在这台新车上我们看到最多的亮点,并不是什么“人无我有”的创新,如果说“AI鹰眼视觉智驾”还算得上是小鹏的一次巨大的突破,那么发布会的更多时间里,何小鹏讲的都是空间、配置、性能这些几乎所有新车发布会上都会聊的东西。甚至,除了讲到座椅通风按摩,你都很难意识到P7+其实没有着重太多笔墨在“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当下新能源汽车最爱卷的东西。
但小鹏汽车动力总成中心负责人顾捷在稍早前和我们分享的一段内容,或许是P7+能够成功的一个细节。
小鹏通过全新的SoC解析技术,将电池的潜在电能进一步释放,提升了0.6km的续航里程。这是小鹏围绕三电系统效率优化的一环,也许用户在实际使用时,完全不会感知到这0.6km所带来的实质差异,但正是每一个不起眼的数字叠加,让小鹏成就了一个行业顶尖水平的能耗表现。
P7+,把一辆汽车之所以成为汽车的本质,卷到了极致。
这让看了太多把还没落地的能力,先放到PPT上做产品卖点,再做OTA亮点的故事的市场,重新意识到了汽车的一些基本属性的价值。
道理不难理解,时间倒回到20年前,那时的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初露端倪,甚至只看配置表,它们都可以“吊打”合资,但市场现实却是它们只能卖着更便宜的价格,去抢合资不要的市场。
如果只拼配置表就能卖车,那中国品牌的崛起应该在十年前就做到了。
而P7+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在“内卷”与“价格战”时的正向逻辑的价值,即打磨出最极致的产品后,价格、利润和市场反馈都会是水到渠成的。
P7+,一辆被“压榨”到极致的车
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造车都是一个“减法的艺术”,能用1块钱实现的能力,不应该花2块钱。
而小鹏P7+,就是一辆把自己“压榨”到极致,以换取足够出色的使用体验和成本控制的产品。
比如能耗与智驾,这两个在智能电动车上对于成本影响最显著的性能。
有人质疑为何小鹏P7+只有60度电池却卖到了19万,但却忘了大家买更大电池的本质,还是为了更好的续航。这其实就是一种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很常见的“本末倒置”。
如果以行业公认三电系统优秀的特斯拉Model 3做对比,小鹏P7+以更大、更重的车身,取得了接近的能耗表现,而市场一些达到相似续航表现的车型,其电池容量要达到100度。
买油车的时候,大家关心的都是油耗,有多少人会在意油箱大小吗?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三电技术能力仍然受限时,用户的续航焦虑主要靠“堆电池”解决,但结果就是高成本、高重量、高能耗。而如何更好地平衡这三个要素,就成为考验车企的难题。
另一方面,也许现阶段相比燃油车,充电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用户对标的参考系会越来越多变成新能源车,同时商业补能设施的价格上涨也会是大势所趋。
因此,小鹏汽车在长时间观察后,认为“能耗”这个过去大家很少关注,也没有国家相应标准的指标,仍然非常重要。
就像你现在买空调、冰箱,除了房东或许没人会选择三级能耗的产品,哪怕它更便宜。
而小鹏P7+通过四大准则,带来了136.5公里的续航提升。
首先是车身设计与制造工艺。16000吨大压铸设备使得车身结构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实现减重和零件数量降低;通过小到后视镜壳体弧度的毫米级优化,实现0.206Cd的风阻系数;搭载Formula E超低滚阻橡胶配方,提升行驶效率约5%。而它们共同带来了40.3公里的续航提升。
其次是三电管理策略的高效。AI智能配电降低了17%的车载各种低压设备能耗,800V电驱系统减少电机损耗17%;全新SiC功率模块最高效率达到99.5%;全新电池SoC解析技术,发掘被隐藏无法利用的电能。这些又带来了33.6公里的续航提升。
这其中效率的提升,都离不开“压榨”,甚至更多是一种底层设计的改变。
顾捷举例说:“对于舒适性配置,比如座椅按摩的效率提升,传统汽车上分布式设计带来了很长的系统线束,会增加损耗。而P7+做了很多集成化设计和域控开发,使得这些设备的耗电能够降低。”
再比如将在12月进行OTA的续航里程,其实通过AI算法,可以将电池的很多目前还无法明确利用的隐藏指征,在未来逐渐挖掘出来,配合智驾、热管理等领域的AI进化,从而提升续航。
这也解释了所谓AI汽车的一个底层价值,即在硬件能力已经级别确定的情况下,通过AI更好地完成系统优化,从而提升系统的上限,挖掘系统的潜力。
这显然比“堆电池”要难多了。而在众多车企仍然在堆电池的2020年前后,小鹏其实就开始了围绕“效率”的提升工作,这是一个“难而正确”的事情,但小鹏坚持下来了。
当然,对于用户而言,所有这一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用更小的电池(也就是更低的成本)获得了满足使用的续航表现。
智驾同样如此,依靠技术的发展,小鹏得以在去除激光雷达的同时,实现和原先Max车型一样的智驾体验。
“端到端”如今已然成为智驾领域的热门词汇,即便用户还不理解,即便有些品牌的门店销售会把其解释为“从A点到B点”,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在选车时要考虑这些。
但智能驾驶不是“广告学”,就好像看每家企业的发布会PPT,似乎大家都智驾能力都很相似,从硬件配置到开城范围,但真正的使用体验却差异巨大。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说:“比如小鹏的掉头通过成功率是95%,而友商是35%,但他们也对外发布了。就想说同样是一个菜,但不同餐厅吃起来的口味可能差很多。”
当下主流的“端到端”其实有三种路线:
- 做多个小模型,每个小模型里面单独做端到端,其实更接近于规则路线;
- 在车端做端到端大模型,优势是上车速度快,但因为车端模型参数量和算力都有限,所以上限较低;
- 除去车端大模型外,增加拥有更大规模参数量和算力部署的云端大模型,通过知识蒸馏的方式“教会”车端大模型。
袁婷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云端有一个越来越聪明的好老师,他教出来的车端的学生也就会越来越好。”
这同样是一个长期主义的工作,云端大模型拥有80倍的车端参数量,如果说车端大模型是一个智商120的人,你并不能指望10个智商120的人在一起智商就成了1200,因为个体参数量就决定了上限,但云端大模型就可以大幅提升这个上限。
也正是因为高算力大模型的到来,小鹏在智驾系统上才可以实现轻雷达、轻地图的能力。
而相比于去掉激光雷达这个显而易见的成本下降,小鹏通过一套软件系统实现全球都好开的能力,随着销量规模和地区的增加,在未来的开城速度、成本、效率上的优势都会得到放大。
事实上,也正是有了这些底层的技术能力,才让设计团队、成本团队、销售团队有了更多灵活的空间和机会,从而为小鹏P7+带来了足够有竞争力的产品力与定价。
如何“科学内卷”?
“内卷”这个事情本身,也许并不科学,但现实如此,很难在短期改变。那“打不过就加入”,至少,让自己有能力成为那个“卷”的,而不是“被卷”的。
其实对于小鹏这样的新势力车企来说,相比于比亚迪、吉利这些传统巨头,在应对“内卷”这件事上是吃亏的。
比如在P7+“爆单”后,供应链和制造团队已经连夜开会,即将讨论第四次扩产,但即便从G9到G6小鹏都踩过产能的坑,MONA M03的交付速度还是无法令所有用户满意,而P7+能否好转,挑战也很大。
但刚刚过去的10月,比亚迪秦家族销量8.6万辆,而在1月这个数字还只有2万辆;吉利银河E5上市67天,交付量就达到了3万辆。
传统车企的产能提升速度,如果放到新势力上,或许没有谁还会说自己产能吃紧了。
这是汽车产业链的客观事实,但也正因如此,对于“小企业”而言,更要懂得如何去“卷”的策略。就像何小鹏所讲:“‘堆电池’是上一代的技术手段,‘能耗水平’是检验续航能力的全新标准。”
再比如大众敢赔钱卖ID. 3,埃安AION RT不到16万就能装激光雷达,但换做新势力可能就“玩不起”。这或许都是过去我们常谈的,又很难界定的“体系力”的价值。
而小鹏选择用技术优势,换取成本优势。
即便在外界看来,P7+的定价已经足够“炸裂”,但何小鹏仍然表示,这样的价格下有合理的利润表现。这正是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在不牺牲用户体验的同时可以降低硬件成本,甚至没有了Pro与Max版本的区分,还可以给用户带来“科技平权”的体验,反倒更有利于销售端的沟通。
何小鹏自嘲“臭搞技术的”,但也正是因为技术的投入,才换来小鹏P7+在同价位竞品中,一种极致到没有竞品的体验。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让新能源汽车的装备竞赛,开始回归到真正的体验竞争,包括去纠正市场一些关于智能电动汽车的认知误区,同时也将自己从参数竞争的“陷阱”中脱离。
在我们经历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后,其实市场对于一辆好车的认知也在回归。
当然,除了技术投入外,似乎在与大众合作后,小鹏在“成为一家更好的汽车制造公司”的事情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一切都相辅相成,技术的进步带来平权,而这又进一步利好供应链的准备与生产成本的降低。就像如今P7+除去一款限量版外,只有续航不同的两个SKU留给用户选择,这与当年G9因为SKU过多而“二次上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小鹏,正在变得不一样。
大公司视点
“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这是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一句话。
即便台下的观众已经在“倒计时”让何小鹏发布价格,何小鹏还是坚持讲完了这一页PPT。
而原文中,这句话前面还有这样一段话: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
这或许真的是何小鹏与小鹏汽车一路走来的心境,才让一个理工男在此刻变得如此感性。
从科技日发布AI技术体系,到次日的P7+上市,小鹏汽车看上去真的在迎来蜕变的时刻。
这里并非讲P7+的销量会创造怎样的纪录,而是指小鹏汽车正在走向一个真正会造车的企业,而并不是在很多人眼中,随时会关门的新势力,而更深一层面,是这个市场还是能够读懂,什么才是电动时代的好车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