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为庆祝病友小明(化名)即将出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为孩子的家人送来了鲜花和蛋糕。 此前,来自浙江的小明被查出身患胰母细胞瘤,遍寻名医无果后,被家人送到四川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院”)就医。省医院大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张宇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胰母细胞瘤“联合自体小肠移植的儿童胰母细胞瘤根治性切除”。 据介绍,胰母细胞瘤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儿童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未成年人中为0.8/1000万(千万分之零点八)。
▲庆祝小明出院
发病率极低,治疗意见多基于个案
12日上午,红星新闻记者在省医院第一住院楼见到了术后2周的小明。此时的他,恢复良好,和妈妈说说笑笑,行走无碍,自己切开了医院为他准备的出院祝贺蛋糕。
记者了解到,7岁多的男孩小明的家在浙江台州,几个月前,他因拉肚子在当地检查,发现身体有巨大的胰腺肿物。通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肿瘤位于胰腺头部,并且已经侵犯胰腺及脾脏周围血管,同时伴发严重的门静脉海绵样变。
焦急万分的父母带着小明走访了京浙沪多个权威医疗机构,均因手术难度太大而被告知无法切除,仅能行化疗治疗以延长小明的生命。
小明家人只好在当地医院行肿瘤穿刺活检获得病理标本,后期行化疗。不幸的是,因肿瘤血供丰富,穿刺活检导致腹腔大出血,通过开腹止血才保住了小明的生命;而病理结果更不容乐观,“胰母细胞瘤”——一种发病率仅0.8/1000万的罕见儿童胰腺恶性肿瘤,赫然显示在诊断书上。
由于发病率极低,胰母细胞瘤的推荐治疗意见多基于个案,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有医生给家长建议,他们可以去四川省人民医院找肝胆胰外科试一试。
抱着一丝希望,家人带着小明来到成都就医。
此前,省医院大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张宇看到了小明的检查资料,这个肿瘤位于胰头部,已经有8公分了,同时结构非常复杂。“打个比方,他的肿瘤长在树根,既要把树根上的肿瘤切除,还要把树再还原。”张宇这样解释道,小明的肿瘤伴有肠系膜上静脉系统的复杂侵犯和栓子形成,还伴发继发性门脉高压及海绵样变;此外,肿瘤侵犯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多个分支,腹腔干与横结肠系膜,以及右半结肠血管也有受侵。
张宇认为,孩子整体情况非常复杂凶险,但基于医院团队既往的自体小肠移植与血管重建的经验,手术切除并非没有希望。
手术成功,重建小肠自体移植
家长选择完全信任,手术的日程也提了上来。
小明入院后,张宇会同罕见病中心组织了小儿内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全院MDT会诊。综合意见后,院方为小明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与术后管理措施。
完善了所有术前准备后,10月31日,小明被送入手术室。
手术中,张宇探查发现,小明身体里肿瘤对周围血管的侵犯已经非常严重,并且因前期的化疗,肿瘤周围炎症水肿也非常厉害,情况与术前评判基本一致,这些都大幅增加了手术难度。儿童血管非常纤细,对受侵血管能否成功切除重建,则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张宇成功为患儿施行了肿瘤切除,并在体外冷灌注条件下,进行受侵肠道血管的重建吻合,为小朋友保留了足够的小肠长度,然后将重建好的小肠进行自体移植。开放血流后,小肠颜色红润,蠕动良好,血供丰富。经过测量,术后保留有完整边缘弓的小肠240cm,手术成功。
术后,小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恢复得很顺利。术后第1天,就在病床上玩起了平板电脑,3天后,即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并及时开始肠内营养。
张宇主任说,小明患有的胰母细胞瘤,是极为罕见的儿童恶性肿瘤,采用自体小肠移植根治性切除治疗如此复杂的儿童病灶,目前国际上尚无相关报道。据介绍,胰腺母细胞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便秘等,其病因为基因突变。
“让罕见病患者不再被忽视,让罕见病患者群体也能得到及时的规范化治疗。”张宇认为,这一可喜结果的获得,除了外科手术技术保障外,多学科会诊制定详尽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术后的康复治疗计划并严格执行也至关重要。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摄影报道
编辑 于曼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