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冬天,35岁的张爱玲与64岁的胡适相约在纽约街头,本想寻求胡适接济的张爱玲,发现两个人同样落魄,那时的胡适一家挤在简陋狭小的公寓里,而张爱玲也只能申请住到“救世军”的难民营。
1920年,张爱玲在上海出生,父亲张廷重是旧派人物,母亲黄素琼则追求自由新思想,在思想上截然不同的父母,关系不和,最终离婚。
而父母的离婚,对张爱玲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张爱玲的作品创作,在她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她原生家庭的影子。
1931年,张爱玲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在学校中的她就喜欢写写文章,后来,还在校刊上发表过作品。
张爱玲12岁那年,她读到了胡适的作品《胡适文存》,这本书集中了胡适的哲学思想、学术主张、文学理论等内容,尤其是其中关于撰写短篇小说的种种要素,让张爱玲深受启发。
从此,她对胡适的作品十分着迷,还阅读了《醒世姻缘传》,《人心大变》,《海外缤纷录》等胡适的其他作品,因为喜爱胡适的作品,张爱玲很崇拜胡适本人,将他视为偶像。
1939年,张爱玲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伦敦大学的入学资格,但当时的中国时局混乱,国内战乱,去不了伦敦的她,转而进入香港大学就读。
然而,1941年,香港沦陷,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中断学业回到上海,之后,张爱玲开始以写稿为生。
1943年,她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紫罗兰》杂志连载,从此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
之后,她又发表了《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作品,这些作品描写都市男女情感,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张爱玲迅速成为上海的知名作家,就是这时,她和胡兰成相识相恋,胡兰成还为了她和妻子离婚,同一年和张爱玲结婚。
但出轨这件事,有了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婚后的胡兰成依然不断出轨,2年后,张爱玲受不了,和胡兰成离婚了。
情场失意的张爱玲,事业遍地开花,她把自己的爱情观写进进作品里,1954年,张爱玲在香港完成了作品《秧歌》。
这时的她,想起了自己的偶像胡适,她鼓起勇气给远在美国的胡适寄了一本,还写信表示希望能得到胡适的指点。
没想到,胡适不仅很快回了信,还是一封长信,对《秧歌》给予高度评价,还提出自己的建议,给出细致的修改意见。
张爱玲和她的偶像,终于有了第一次的直接交流。
其实,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和胡适的父亲胡传,曾有过交情,张爱玲和胡适,能够相识,也算是缘分。
1955年冬天,35岁的张爱玲到美国定居,经济窘迫的她,约了64岁的胡适在纽约街头碰面,企图想让胡适接济一下自己,然而,去到才发现,胡适和她一样落魄。
那时的胡适,虽然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在国外,他也只是个普通人,胡适一家人都挤在简陋狭小的公寓里,而张爱玲也只能申请住到“救世军”的难民营。
两人在国内都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都在异国他乡陷入困境,张爱玲心情很复杂,她看着曾经意气风发的文化大家胡适,如今也被生活所累,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
不知她是否在胡适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后半生,之后,张爱玲在自己的散文《忆胡适之》写道:
“天冷,风大,隔着条街从赫贞江上吹来。适之先生望着街口露出的一角空蒙的灰色河面,河上有雾,不知道怎么笑眯眯的老是望着,看怔住了……
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
现实的困境,并没有因为这次见面而改变,张爱玲在“救世军”的难民营中,艰难地维持生活,继续着她的创作,尽管生活困苦,但她的文字依然充满力量。
胡适也在为生活奔波,虽然他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声誉,但在异国他乡,一切也变得艰难起来。
1956年,张爱玲和美国作家赖雅相恋结婚,婚后两个月,赖雅中风半瘫痪,张爱玲一直照顾他,直到 1967年赖雅去世。
尽管她的生活很孤独,在爱情上也没有新的归宿,但她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直到1995年在洛杉矶的公寓中,孤独离世。
张爱玲被称为民国才女,她的一生辗转多地,从上海的十里洋场到香港,再到美国,唯一不变的就是她一直在坚持创作,在她身上,真的能看到,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她的笔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个人物,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真实个体。
无论是《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在爱情与物欲中的挣扎,还是《金锁记》里,曹七巧被金钱扭曲的灵魂,都写出了复杂的人性。
还有弄堂里的烟火气,富家子弟的纸醉金迷,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等,无一不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在她的作品里,有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有生活的富足与困苦,还有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每次读《张爱玲传》,每次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之前只觉得她命运多舛,现在却觉得,她也只是历史长河中,渺小而又珍贵的生命,能够留下来的,是她的作品和思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