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西接关中,北邻三晋,东守中原。相传大禹治水,见黄河于此遇阻,积水成灾,挥斧劈山而成"人门""神门""鬼门"峡谷三道,引黄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境内崤山巍峨,函谷关险峻,合称"崤函"之塞,为关中门户、兵家必争之要地。西周建国,成王幼立,周召于此地立柱,界周为东西二陕,分而治之。后世历有在此设陕州郡所,因而别称陕州。春秋战国为虢国封地,建都此地,因位黄河之阳,谓之上阳城。现为天鹅越冬之所,据称来豫越冬白天鹅十之有九在此栖息,现有"天鹅之城"之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仰韶村开中国考古发掘之先,因首由官方邀国内外科学家参与,而为中国考古学国际化之起点,中国现代考古学由此启。仰韶遗址发掘,出土农耕、加工制作、狩猎所用之具甚丰,多为石制者。农耕者有锛锄刀镰,加工制作者有磨棒臼锤,纺织缝纫者有坠、针、链等,亦有以陶蚌骨为材质者。另有黄米数十斤。据考证距今约五千年上下,恰与史传神农之期合。实证五千年前西方仍为刀耕火种,中华已入锄耕文明,驳西方"中国无石器时代""中国文明西方来"之謬断。出土陶器,以红陶为主,亦有灰陶。以彩陶为精,红底黑彩,花纹多为几何图案,亦有飞鸟等动物图案,制陶技术娴熟。仰韶发掘,历清中华文明从西垄沿黄河进中原,从神农、炎黄经尧舜禹到夏立之脉络。当地历史遗迹、地名及传说众多,记载着中华先祖的足迹。灵宝荆山铸鼎塬传说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祭天,附近有龙须沟、黄帝陵塚等地名。函谷关,老子骑青牛过函谷著《道德经》五千言,为天下美谈。佛祖圆寂地空相寺,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宝轮寺、达摩祖师舍身求法处等都在诉说佛学东传的故事。人杰地灵,孕育名人和典故,增中华文明之采。上官仪、姚崇生于此,功于大唐盛世,为唐代二名相;留有大禹、张仪、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杜甫、韩愈、司马光等足迹、墨作和诗篇。紫气东来、白马非马、唇亡齿寒、完璧归赵、秦赵会盟等在此演义。漫游三门峡如穿梭于中华灿烂的历史长河,史事如昨,美谈传今。现今,此处养育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满潮等一大批科技人才,吸引刘炯天、何季麟等"两院院士"二十有余,领三门峡科创,助三门峡振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门峡山川秀丽物华天宝。黄河绕城而过,沿黄驭车而行,遥看河面,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河水半黄半绿,河道遇山岭阻而改向,形成九曲之形势。湍流处携泥带沙水黄,静缓边泥滞沙沉水碧。奔流依山傍岭而向频改,行水时左时右而位互变。河道常九曲,蜿蜒如龙;一河两水色,泾渭相分明。两岸青山绿树,延绵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近水处驻足,柳枝随风而舞,河面因风而波,风逆流而来,涛成潮而奔,予人以河水倒流之感。野鸭成群,大雁结队,天鹅翔于蓝天碧水之间。对岸中条山脉如墙阻烈风南下,西有崤山构成天堑,三门峡在黄河怀中筑城,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雨半城田,是为中华文明由西渐东的摇篮。美丽的山川,物产丰饶,已探明矿种六十有余,占河南三分之二,半数储量居全省前三。锌、锑等十五矿为河南之冠,钼、铀、铅等九矿居豫省之亚。优势矿产资源有三,为黄(黄金)、白(铝)、黑(煤炭)。其金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二。开发金铝,而现代工业兴,探挖冶炼加工等产业链齐。优势矿的开发带伴生矿利用,产业链条随之拉长。伴矿开发于地方经济贡献甚巨。炼金出铜,带铜业发展,今已为全国最大铜板、铜箔基地;冶铝产镓,其量占全球十之有四,可左右国际镓价,列为国家战略资源。工业兴而科创兴,催铜箔加工技艺创新,产四微米厚铜箔,扏铜箔技艺之牛耳。引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来此筑巢,设工作站、建研究室。

一地繁荣需合天时,得地利,有人和。三门峡物产丰沃,值国家产业转型之际,丰富的矿物为发展所必需,可为天馈之机。此处为三省咽喉,交通连东接西,山脉护佑,大河怀抱,可谓深得地佑。地广人稀,社会祥和,产业兴旺。引无数英才兴业、创业和安居。

三门峡两日考察,留足于院士产业园,取经于工业区,进实验室、到工厂,看科技成果,观数字化生产线,与专家座谈,与企业家和工人交流,获益丰硕。沿途浏览了黄河的旖旎风光,然时促程紧,三门峡史迹处处、文化灿烂,可观可赏者众,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无暇专访细赏其风物人情,仅走马观花于市区,管中窥豹于一点,有盲人摸象之慨,生再访三门峡之心。(编辑 李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