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纪
创作团队 | 千城记
撰文 | 杨玲
编辑 | 闻静
若说中国经济圈最发达的地区,那一定非长三角地区莫属,按照既定思维,处于其中经济最拔尖的定是省会城市。
可这事儿到江苏省却偏偏说不通了,这江苏最发达的并非省会南京,反而是苏州,因沾了上海的光儿,经济水平着实高出了南京一大截。
江苏省地图。图片来源@天地图▼
不仅是苏州,江苏一共有13个城市,个个都是二级财政,被大家戏称为“十三太保”,声名赫赫,独当一面。GDP上前有苏州的强势第一,后有无锡的紧追不舍,这省会大哥的位置南京并不好当。
被网友戏称的江苏“十三太保”。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意思的是,在江苏地位尴尬的南京,到了安徽人眼中,却是香饽饽般的存在,居然还被戏称安徽人心中的省会。由此还引发了一个地域梗,名曰 “徽京”,简单解释就是“安徽的南京”。
这一说法,对外地人来说的确疑惑不已,安徽人的徽京到底是个什么梗?先来看看一个个有趣的现象。
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若和身边的人攀谈,询问他来自何方,他可能会说他是南京的。但细聊之下,却发现他们竟来自于安徽马鞍山、安徽滁州和安徽芜湖。
是他们地理知识不熟?明显不太可能。原来在民间,安徽人一直把南京认定为他们心中的省会,在他们眼中,南京比合肥更像安徽的省会。
搞笑的是不止民间如此,连官方也已认同。深圳一家法院闹出个乌龙,竟在法律文书上公然写着“安徽省南京市”。不仅是深圳的这一家法院,有人统计过,这种表述为“安徽省南京市”的裁判文书多达50余次,甚至连南京自己的法院竟然也写过“安徽省南京市”。
法律文书上居然也习惯地写着“安徽省南京市”。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人翻出自己30多年前学校发的证件,赫然写的也是“安徽南京”。
学校的证件也习惯地写着“安徽南京”。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次偶然,二次凑巧,接连的几十次,只能说“徽京”的概念真的已经深入人心了。
而造成这一概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刨根问底会发现这情况还掺杂着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原因……
原来这南京和安徽的深厚情谊从古有之,当年的安徽还真的是以南京马首是瞻。
话说明朝朱元璋占领南京后,改名“应天府”。安徽、江苏都归属于南京管辖,大家如同家人般亲近。
这“应天府”可了不得,它不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至北京,南京政治地位也因此下降,被改为“南直隶”, 但安徽依然由南京管辖。
虽被改为“南直隶”,却丝毫不影响南京的经济地位。当时南直隶的税收占比达到了全国的20.41%,位居明朝纳税五强省之首。毫不夸张的说,谁占领南直隶,谁就获得了角逐天下的资本。
南京城市风景(请横屏观看)。来源@摄图网 ▼
就这经济力量,清朝政府怎能不惧怕?所以清朝统一全国后,南京的政治地位再次下降,被改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但治所还在南京。
接着清朝继续整改南京,降低了其政治地位,但南京仍然是包括江苏、安徽在内的江南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经济实力在全国依旧是扛把子地位,安徽的众多地方还是得继续跟着南京混。
南京秋季栖霞寺。来源@摄图网 ▼
清朝政府也意识到南京的经济地位并未有太大动摇,于是1661年直接把江南省一分为二,东边叫“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西边叫“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南京),简称为“江南右”,与“江南左”。
1667 年,康熙皇帝再次整改,将江南右布政使改为江苏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改为安徽布政使司,这时候江苏、安徽两省才正式确立、分治。
不过,虽然被分治,但这安徽布政使司却还赖在南京办公,不肯离去。直到 1760 年,安徽布政使才回驻安庆,南京对安徽的行政管辖也才真的画上句号。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图源@摄图网 ▼
整整400多年的时间,安徽都在南京的管辖内。
可想而知,安徽无论是语言、文化、饮食都与南京极其相似,同说江淮官话,同种饮食习惯、文化习俗。南京和安徽犹如被一条无形的线,紧紧地绑连在一起。
再说说安徽的省会合肥。
合肥是从1952年才正式成为安徽的省会,细细算下来也堪堪72年,难怪相比合肥,安徽人更愿以南京马首是瞻。
就这历史关系,来南京打工的安徽人怎会有背井离乡的漂泊之感?
不仅仅是历史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设施方面也是安徽小弟们亲近南京的原因之一。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夜晚光斑。图源@摄图网 ▼
南京位于江苏省的西南角,恰与安徽接壤。且从地理看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接壤,简直像嵌入安徽的一块飞地,被安徽省的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城市三面包围,离安徽芜湖也仅仅80多公里,只一面留给江苏,说它是安徽的一部分好像也不为过。从南京出发,前往安徽马鞍山,比前往江苏的其他城市近太多。
安徽和南京的位置图。图片来源@天地图 ▼
交通上安徽“芜马滁们”去南京上班也比合肥还要便利,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交通枢纽,在两城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快速通道,让人们的往来更加便捷。
早在2019年12月,南京跟安徽就有15个地级市直达高铁,15分钟到马鞍山,18分钟到滁州,30分钟到芜湖,可以说是半小时高铁圈,所以来南京打工显然更快捷。
甚至于有的安徽小伙伴外出旅游,会直接选择从南京乘坐飞机出发。那看病、逛街首选南京的更比比皆是。
夸张的还不止于此,南京到安徽还筹划了跨省地铁。南京到安徽马鞍山的地铁S2线,南京到安徽滁州的地铁S4线,都有望于2025年后正式开通,届时南京与安徽多个地市将进一步实现同城化。
建设中的南京S2线,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就这便捷福利,谁更像安徽的省会?
除了交通,安徽的小伙伴尤其是“芜马滁们”优先选择南京而非合肥,也是来自最实际的原因——经济水平。
讲到这里很多小伙伴也许会比较好奇,论经济实力,上海肯定比南京更好,而论到产业的新兴程度,南京也比不过杭州,这些城市距离也不是很远,为何那么偏爱南京?
四通发达的南京,图源@摄图网 ▼
南京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虽然在省会这一咖位上,南京确实略显尴尬,但南京的底子可不容小觑。
南京有一大特点,就是以“文”立城,南京拥有2所985高校,8所211高校,50多家高校及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2023年,南京文化产业收入更是占到全国GDP的6.65%,胡润百富《2023 全球独角兽榜》中,南京就有 8 家独角兽企业上榜。
文化培育独角兽29家,比如爱迪亚数字娱乐就参与了包括《指环王OL》《英雄联盟》《刺客信条》《时空裂痕》等多款全球经典游戏的开发,与全球的 450 多家顶级游戏公司长期合作,是中国文化领域的出海先锋。
英国杂志《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公布了一个全球科研城市榜单,南京排在第六,“天下文枢”名不虚传。
南京的“文”还体现在旅游资源上,南京拥有夫子庙、中山陵、总统府、大报恩寺、鸡鸣寺、栖霞山、明孝陵、南京博物馆、牛首山等众多文旅资源,哪个不让南京底气十足?如此庞大的旅游资源,提供的就业岗位自然很丰富。
航拍南京明孝陵秋色。图源@摄图网▼
南京也确实很需要外省人才前来就业,于是在引进外省人才上,南京也是铆足了劲,尤其是针对安徽的家人们。
早在2014年,南京出租车行业就取消了不招外地人的规定,很多安徽人因此在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南京也因此获利,整个城市增加了 3000 余辆出租车。
而对于外省人员最在意的户籍问题,南京还实现了户籍同城化累积互认。
简单点说,假如你老家是滁州,想定居南京,就算没在南京工作过也没缴过社保,只要你在滁州有缴纳过社保,南京照认。真是应了那句歌词“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南京为何如此迫切地吸引安徽人?因为南京的野心很大,南京正在打造一个南京都市圈。
其实打造南京都市圈的想法早在1986年就已埋下伏笔,在2003年江苏省批准规划,2021年南京正式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跨省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内就包含了安徽的部分城市,如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等。
只有合作才能共赢,都市圈的建立对安徽来说也是百利无害,要知道,当年昆山就是靠承接上海的外溢而做大做强的。
现如今南京将自己的制造业工厂开到安徽,对于南京来说,每年能节约30%~40%的成本。而对于安徽“芜马滁们”来说,承接南京产业转移的利益也是数不尽的。
用滁州的成果来举例,滁州有个经济开发区,80%的企业都是南京转移过来的,滁州一夜暴涨成为安徽老三,经济仅次于合肥和芜湖。
而承接南京外溢项目的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这四个地级市,如今它们的GDP总和占安徽全省的四成以上,亲近南京老大哥,显然更能“吃香的喝辣的”。
安徽省各市级城市GDP情况。图片来源于网络▼
得益于这些地市的贡献,2023 年南京都市圈共实现GDP总值 51049.46 亿元,占全国比重为 4.0%,经济综合实力仅次于深圳都市圈,排在全国第二,成为7个成熟型都市圈之一。
也是借助于南京都市圈的打造,南京也能和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都市圈同台竞技。
对于这种双赢的结果安徽省也是欢喜雀跃的,如此可喜可贺的成果,安徽省直接格局打开,不断鼓励各大地市主动向周边经济强市靠拢,充分发挥“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确保安徽整体的发展壮大。
现如今的安徽不仅积极深度地融入南京都市圈,还推动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继续借力发展,也难怪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由此可见,南京被称为“徽京”不仅仅是个梗,笑谈的背后更像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未来,它们之间又会有多少有趣的梗等着我们呢?
【参考文献】
1. 澎湃新闻2023-12-08《“徽京”想象: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隐喻》
2. 国民经略2023-12-06《“徽京”,究竟从何而来?》
3. 地图帝2021-07-28《南京是江苏省会,怎么被戏称为“徽京”?》
4. 城市研究室 2023-12-11《“安徽省南京市”的昨天与今天》
5. 新华网2019-02-27 《“跨省”都市圈“同城故事”渐寻常》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不能识别具体来源,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感谢您的包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