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火了之后,具身赛道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明星企业。

11月4日,星海图、自变量、珞博智能三家公司同时披露融资,总额超过3亿元。

11月11日,千寻智能宣布完成了由柏睿资本独家注资的天使+轮融资,这是宁德时代天使投资人,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李平出资创办的投资机构。而在前期,这家公司还获得了雷军创办的顺位资本的天使轮投资。成立才10个月,这家公司已经拿下三轮合计近2亿元的融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9月,华为也正式启动了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据悉,其首期方案计划:将整合华为各部门的具身智能相关能力,共建具身智能大脑、小脑、工具链等关键根技术。

据IT桔子数据,今年截至11月5日,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发生了46起投融资案例,合计投资金额116.8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59.19亿元。

这回是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造富运动吗?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落地的最佳硬载体

很多人喜欢将人形机器人喻为机器人皇冠上的明珠,因为这是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所有先进技术,能直接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新一代生产工具,也将带来全球格局的多重重塑。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示也曾表示,“如今,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颠覆性产品”。

而发展到现在,这样的产业共识,随着尖端技术的加速突破以及产业链生态的逐渐完善后,更趋一致了。

海内外科技大厂纷纷加紧推出或可商品化的产品就是最好证明。

大概2025年底,特斯拉二代Optimus人形机器人就将量产销售;

国内方面,优必选walker人形机器人日前正式进入比亚迪工厂;随后小鹏AI机器人Iron正式亮相,据悉,这款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小鹏汽车厂“拧螺丝”。

这些科技大厂的最新动向实际上正在让“未来人”的身形越发清晰,距离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不远了。

但要注意的是,“未来人”的“颠覆性”,或许仍需要更强大的具身智能技术来托举。

从技术维度来说,人形机器人技术可分为4个部分,一是机器人本体;二是运动控制性能,用于控制跑跳、手臂挥舞和抓取等;三是具身智能,用于感知;最后是通用大脑,也就是规划和学习能力。而现在,产业的发展正好卡在了具身智能和通用大脑上。

所谓具身智能,强调的是智能体,如机器人本体,通过与环境进行物理交互来学习,并实现智能。

换句话来说,具身智能是AI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结合的产物,是“长了身体的智能”。这个身体,可以是人形机器人,也可以是其他终端硬件形态。

人形机器人,只是当前包括马斯克、黄仁勋等知名科技人都认同的具身智能落地的最佳硬件载体。按照这一定义,“智能产生”才是核心,载体只是外化之物。

然而,最核心的这部分,才是国内大多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最薄弱的环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140多家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中,中国厂商占了五成;同时,国内已在广州、深圳等地构建了较成熟的机器人产业制造集群。

但实际情况是,市面上现有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在硬件上同质化严重,而真正能决定机器人能力高低的软件环节,仅有少数企业拥有较强的智能泛化技术,能让机器人适应各种任务场景,具备真正的“可用性”。

超强创始团队,千寻智能意在高泛化通用机器人

今年动作频频、被资本高度看好的千寻智能,看到了这一产业供给方面的缺口。

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1月创立的千寻智能,定位为一家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企业,而为了实现机器人的交互性和泛化性,其核心壁垒之一是构建了高泛化、高通用机器人大脑。

科技投资圈中,创始人、创始团队的履历在融资初期很多时候比融资方案来得更重要。

比如,最近很火的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曾任英伟达中国区总经理、英伟达全球副总裁的身份就足以让其在融资市场被高看一眼。

结果就是,摩尔线程五轮融资下来,成功集齐了红杉中国、字节跳动、腾讯投资、深创投、中关村科学城等知名投资机构、政府基金以及互联网大厂。

千寻智能很大程度也是如此。资料显示,千寻智能的幕后技术团队都来自UC Berkeley、CMU、NTU、清华、北大、浙大、华为、腾讯、大疆、小米等海内外顶尖高校、科技巨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最核心的则是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高阳,他也是千寻智能AI技术研发的灵魂人物:本科清华计算机系校友,后又在全球人工智能专业排名第4名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攻读计算机视觉博士学位。

期间,高阳曾跟随强化学习领域顶尖教授Pieter Abbeel(也是Sora、SD背后核心技术——扩散模型的提出者之一)开展研究。

此前业外人士大多不太了解高阳此人,但在业内他的声誉并不小。据跑酷财经,此前爆火全球的AI搜索初创Perplexity AI的创始人Aravind Srinivas,以及前OpenAI联创John Schulman,都是他的学生。目前,高阳还同时担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任博士生导师,继续主攻机器人跨模态交互研究。

这些都足以说明,高阳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习领域有着绝对的科研实力。

而实质上,千寻智能会选择难度更大的机器人智能泛化方向,也同样是基于高阳在这一领域的深耕与持续看好。

早前,高阳就与同样注重机器人泛化能力的顶尖学者Sergey Levine展开过合作,双方一致认同数据在机器人学习中的重要性,并都试图通过多样化的数据集训练出一个机器人模型,以此来控制多种机器人。

现在来看,他们是正确的。不久前,Sergey Levine参与创立,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的美国Physical Intelligence(Pi)成功融获4亿美元资金,整体估值已经超24亿美元。

而高阳带领的千寻智能也蒸蒸日上。不足一年时间,千寻智能或已融获超2亿人民币资金,并成功用自身的成果“说服”了顺为资本等明星资本。

就在9月初,千寻智能已率先公布了通用机器人泛化技术最新研究成果:机器人基于神经网络架构,在非结构化环境下成功完成冲泡咖啡、手掂苹果等复杂动作,实现了多任务连续泛化能力。

此外,这一团队还发现了具身智能领域的“圣杯”--data scaling laws,让机器人实现了真正的零样本泛化,可以无需任何微调就能泛化到全新的场景和物体。

近日,千寻智能完成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柏睿资本,是由宁德时代联创、副董事长李平创办。而这也是截至目前,柏睿资本唯二仅投资两家初创企业。未来,对于产品落地需要一个具体商业应用场景的千寻智能来说,也许宁德时代这样的制造型企业,本身就是重要的突破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跑在前面,千寻智能下一步是商业化

产业升级需求的加速驱动,叠加各类尖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多“聪明人”尝试去挖掘具身智能领域巨大的商业机会。

早在去年,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创立的智元机器人一年完成七轮融资,估值超70亿元;

今年除去千寻智能外,还有同样仅成立一年的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公司今年获得美团、商汤等知名互联网企业7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后,又获得港投公司的天使+轮次投资。

就在日前,与北大联合合作的灵初智能也宣布完成了由高瓴创投和蓝驰创投领投的天使轮融资。

行业盛名之下,实际进展却少了些突破性。截至目前,布局这一方向的企业鲜少有真正具备泛化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概念”到“商品化”的跨越依旧难度很高,人形机器人大多数仍停留在“Demo”阶段。

千寻智能又一个与众不同的点就在于此。

对于市场运作,千寻智能同样有着一班专业人马。其创始人兼CEO韩峰涛是浙大控制工程专业科目出身,曾任前珞石机器人CPO;此外,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郑灵茵曾是工业机器人出海先行者,曾组建和带领海外团队深耕全球市场,并迅速实现商业化成果转化。

这些背景,让千寻智能对市场有独特了解,商业化的路径显然要比单纯的技术型公司更清晰。

从技术、产品,到实业融资伙伴,再到市场,千寻智能发展的逻辑线早已埋下。

韩峰涛表示:“借助产投资源,千寻智能将快速切入市场化落地进行具身智能泛化性作业验证,预计在明年将交付数百台具身智能产品,有望成为全球首家在高附加值真实场景中实现批量交付的企业。”

当然,所思虽美好,但一切还得看千寻未来如何做,做得如何。

总之,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势必让具身智能的发展加速。身处这段历史中,今天的明星企业很可能就是未来改变历史走向的人选。无论它们的路线有何差异,多给予一份关注,就是多了一个抢先看见未来的机会。它们背后的明星资本,大抵也是这样的心态。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