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梅县县名得名于隋朝
(唐)魏徵、长孙无忌等撰《隋书》八十五卷【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黄梅,旧曰永兴。开皇初改曰新蔡,十八年(598年)改名焉。有黄梅山。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黄梅县(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蕲春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新蔡县,属蕲州。仁寿元年(601年)改为黄梅县,因县北黄梅山为名。县城,晋骠骑将军郭默所筑。
(明)陈循纂《寰宇通志》明景泰内府刻本【成书于景泰七年(1456年)】:隋改永兴县曰新蔡,又改名黄梅,以界内有黄梅山,故名。
更多地方文献史料如:(唐)杜佑撰《通典》【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二百卷【成书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宋元丰)新定九域志、(明)李贤纂《大明一统志》九十卷(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刻本【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明弘治)《黄州府志》、(明)《三才广志》、(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明万历)《湖广总志》、(明)大明一统名勝志、清(康熙)(乾隆)和(嘉庆)《大清一统志》、(清乾隆)《黄梅县志》、(清光绪)《黄州府志》等等以及其他地方志文献均记载“黄梅县黄梅山”。
如果安徽省安庆市有黄梅戏文化爱好者将明朝天顺六年(1462)《直隶安庆郡志》记“黄梅山”与“黄梅调”关联在一起证明黄梅戏属于起源安庆怀宁县黄梅山,那么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成书《隋书》湖北“黄梅县黄梅山”比《直隶安庆郡志》早800多年,明代官修志书《寰宇通志》和《大明一统志》都比《直隶安庆郡志》要早几年。
50年代华东军政委员会和安徽省(皖北公署)文化组织调查和刊印出版黄梅戏(调)有关文献
1952年11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辑,新文艺出版社《华东地方戏曲介绍》出版(1951年4月《戏曲报》、2006年王长安主编《黄梅戏志》、2009年王长安主编《中国黄梅戏》)载:张紫撰《黄梅调的初步调查》:据我们初步调查研究,黄梅调是自鄂东地方发展而来的,其所以叫黄梅调,是由於它是从湖北黄梅戏演变而来之故。黄梅调最初的三十六本戏,就是湖北黄梅戏的原来脚本,不过只流行于皖西地区。
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1月27日,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大区行政委员会管辖。委员会驻地:上海市。华东区曾为中国六大行政区之一,为当时一级行政区,于1954年6月撤销。管辖范围: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苏北行政署区、苏南行政署区,皖北行政区,皖南行政区(1952年8月2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为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上海市、南京市。
1954年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筹备委员会编《安徽省参加华东区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选拔预演特刊④黄梅戏·黄梅戏的来源及其发展》
「黄梅戏」的前身,是鄂东黄梅一带流行的「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注:1785年】左右,黄梅县等地不断发生早灾和水灾,劳动人民离乡别井,有的逃到安徽的宿松、太湖、望江来了。逃荒的人们大都是靠乞讨为生。乞讨时敲着「道情简」,打着「连湘」和「金钱板」来演唱家乡流行的「采茶调」。连年灾荒,到处流浪,使演唱形式和内容丰富起来了,逐渐形成一种雏形的民间小戏,并由广场走上了舞台。这种雏形的民间小戏在鄂、皖、赣三省之间流传着,称之为「采茶戏」,也有人叫它为「黄梅调」,因为它是从黄梅县人唱出的「采茶调」发展起来的。【注:陆洪非在80年代1981撰《黄梅戏探源》一文和1985年著《黄梅戏源流·黄梅戏探源》一书中将1954年《黄梅戏的来源及其发展》文中的“这种雏形的民间小戏(黄梅采茶调)在鄂、皖、赣三省之间流传着”改成“采茶调或采茶戏——黄梅戏当初在皖、鄂、赣三省之间形成的时候,其全称是“黄梅采茶调。”】
1954年11月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编《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茶山上流行的“采茶调”。乾隆年间【注:1953年陆洪非撰《试谈黄梅调》一文:“据老艺人丁永泉说:相传在一百多年以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鄂东黄梅一带遭遇水灾,难民们纷纷逃到安徽宿松、望江等县谋生。这时候,他们就用黄梅一带流行的小调来演唱遭受水灾后的悲惨生活。”】,黄梅地区不断发生灾荒,人民纷纷离散,有的逃到江西九江、鄱阳,有的逃到安庆、宿松、望江。逃荒的人们大多靠乞讨为生,乞讨间,他们就敲着道情筒,打着连湘和金钱板来演唱采茶调。以后,它的形式与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并与花灯、高跷等民间艺术相结合而形成了一种雏形的民间小戏,由广场走上了舞台。这种雏形的民间小戏在鄂、皖、赣三省之间流行着,总称为采茶戏,安徽人则称它为黄梅调,解放后改称为黄梅戏。……黄梅戏最初在安徽流行的地区是与湖北黄梅、江西九江毗邻的宿松、望江等县,清道光以后才逐渐向东发展(道光二十九年1849宿松、望江水灾,当地人民也带着黄梅调出外逃荒),广泛流行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大江南北。【注:陆洪非将“据老艺人丁永泉说:相传在一百多年以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鄂东黄梅一带遭遇水灾,难民们纷纷逃到安徽宿松、望江等县谋生。”篡改成“清道光以后才逐渐向东发展(道光二十九年1849宿松、望江水灾,当地人民也带着黄梅调出外逃荒)”,广泛流行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大江南北也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以后的事情。】
【华东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术研究机构、演出团体。1951年3月建立,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设在上海。周信芳任院长,袁雪芬任副院长。另设秘书长、副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先后由苏堃、陈山、伊兵任秘书长,周玑璋任副秘书长。该院通过戏曲创作、戏曲教育、示范演出的具体实践,推动了华东地区的戏曲改革运动。先后编辑出版了《华东戏曲剧种介绍》五集、《华东地方戏曲丛刊》三十集,并参与了《京剧丛刊》“麒派”、“盖派”部分剧目的整理工作。院下设华东京剧实验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华东京剧实验学校、华东大众剧院。1952年华东京剧实验学校停办,1954年设立昆曲演员训练班,并将长江剧场划归院领导。1955年由于华东大行政区建制撤销,院停办,分设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三个机构。
1954年8月陆洪非撰文《关于黄梅戏》(1955年华东戏曲研究院编辑《华东戏曲剧种介绍》出版)
黄梅戏的前身是流行在鄂东黄梅县的“采茶调”。从前黄梅县的紫云山和龙平山都是产茶地区,每年“茶春”(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在一起采茶,唱出许多小调来了。……这些在茶山上所唱的小调,都称它为“采茶调”。黄梅县除“采茶调”外,还有紫云山的“樵歌”和太白湖的“渔歌”也都是有名的。黄梅县唱歌的风气特别旺盛,甚至在人民的想象中,连山上的顽石也都是会唱歌的。千百年来黄梅县一带的劳动人民在采茶、捕鱼和砍柴的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歌谣小调,流传到其他地区则被称为“黄梅调”。又因为是以采茶调为主,故称“黄梅采茶调”。“黄梅采茶调”传播出来是在清乾隆五十年以后的事。【注:1953年陆洪非撰《试谈黄梅调》一文:“据老艺人丁永泉说:相传在一百多年以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鄂东黄梅一带遭遇水灾,难民们纷纷逃到安徽宿松、望江等县谋生。这时候,他们就用黄梅一带流行的小调来演唱遭受水灾后的悲惨生活。”】乾隆四十九年黄梅大旱,五十年大水(见小戏《逃水荒》),灾民纷纷逃至临近的安徽的太湖、宿松和江西的九江、湖口等地来了。逃荒的人们大都是乞讨为生。乞讨时为了“遮丑”,就沿门歌唱“采茶调”或其他歌曲。利用的形式则有“连厢”、“花鼓”、“道情”、“金钱板”、“罗汉椿”等。因为演唱的目的是乞讨粮食,故称这种演唱形式为“化谷戏”。后来流行在安徽、江西的“黄梅采茶调”,逐渐与民间的“花灯”(如“推车灯”、“挑花篮”等)“高跷”等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民间小戏(“采茶调”发展成为民间小戏的材料为望江老艺人胡玉庭所谈,胡玉庭今年六十四岁,十八岁在戏班时,其师祖蔡仲贤八十余岁,常与其谈黄梅戏发展的过程。),即黄梅戏的原始形态。
胡玉庭:我的师祖蔡仲贤说黄梅调是在黄梅县学来的采茶调
金肽频主编.安庆新文化百年 1915-2015 戏剧卷[M]. 2016
光绪五年(1879年),蔡仲贤因世难年荒,只身流浪到广济、黄梅【注:今湖北黄冈市武穴市、黄梅县】一带靠打砻子糊口。这时,蔡仲贤发现采茶调优美动听,且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于是努力不久便从黄梅【注:湖北黄梅县】及其附近地区学会了许多采茶调(注:湖北黄梅采茶调“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本小戏”)。光绪七年(1881年),蔡仲贤在家乡望江县正式成立采茶调流动班子,活跃于怀宁、太湖、宿松、潜山、黄梅一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前后,采茶调【注:湖北黄梅采茶调】在蔡氏师徒的演唱过程中,不断吸取民歌小调和“徽调”、“高腔”、“平安调”的优美曲调,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小戏——黄梅调【注: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正式命名“黄梅戏”】。
1961年10月15日怀宁县委编写组、怀宁县黄梅剧团通过人民日报发布杜撰、伪造历史文章《黄梅戏》
按:1961年怀宁县委编写组、怀宁县黄梅剧团将徽剧铜陵市枞阳县“枞阳腔(又称石牌调)”伪造、杜撰成怀宁县“黄梅戏怀宁腔(调)”、将黄梅戏伪造、杜撰成是明朝年间形成、将湖北鄂东“罗罗腔”(清中晚期称为“哦呵腔”)伪造、杜撰成统称为安庆“多多腔”,将石牌镇清朝晚期(1840-1912)“安庆梆(班)子(弹腔)”班社和从业艺人伪造、杜撰成怀宁县“黄梅戏怀宁腔(调)”班社和艺人,将清朝晚期嘉庆、咸丰年间(1840-1862)安庆弹腔艺人程福香伪造、杜撰成“明末清初”【或清早期康熙、乾隆(1696—1733 )】黄梅戏艺人和创立班社。
据传说,古代的石牌(怀宁)是安徽的一个水陆交通的大集镇,向以鱼米之乡著称。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辛勤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的、优美的、抒情的山歌小调,传统地称为“怀宁调”【注:吹腔。戏曲腔调。徽剧主要腔调之一。明末清初时从江西弋阳腔发展出来的“四平腔”,受了昆腔的影响,在安徽枞阳(今铜陵市枞阳县)一带所形成,故初名“枞阳腔”,又称“石牌调”、“安徽梆子”“芦花梆子”。《安庆市文化志》曾作以概括:“徽剧源流沿革。明末清初昆弋腔传到安庆府的枞阳、石牌一带,与李自成因军事失利,军中乐人和山陕商帮带来的西秦腔(即早期的山陕梆子)融汇,吸收西秦腔剧目和音乐唱腔,使其部分曲调发生变化成为既能唱长短句,又能讴歌齐言对偶句,初具板式变化并结合当地的俚歌俗曲,渐次形成吹腔(即石牌腔)、拨子、二簧腔。吹腔、拨子,清初合称为‘枞阳腔’,乾隆中叶称‘石牌调(腔)’,其戏班称‘安庆梆(班)子’,所唱包括吹腔和拨子在内的各种声腔,统称为‘安庆梆子’或称‘梆子乱弹腔’(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经研究得知1961年休宁县委把吹腔(即枞阳腔、石牌腔或石牌调)篡改成“怀宁腔”,把徽剧源流嫁接到黄梅戏源流。】。 另一种传说,在多年以前,湖北省的黄梅县因地势低洼,连年洪水成灾。这里的群众只得逃向外乡谋求生活,为了行乞方便,他们就将“采茶歌”民间小调,配用民间的“连厢”、“花鼓”等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演唱。当时石牌【注:1953年陆洪非撰《试谈黄梅调》一文:“据老艺人丁永泉说:相传在一百多年以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鄂东黄梅一带遭遇水灾,难民们纷纷逃到安徽宿松、望江等县谋生。经研究得知1961年休宁县委把湖北黄梅县篡改成“石牌”】经常有灾民凑在一起演唱,后来经过历代的劳动者和说唱艺人的艰苦劳动,在怀宁流传的民间“连厢”、“龙船”、“狮子灯”等三十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注:1954年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筹备委员会编《安徽省参加华东区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选拔预演特刊④黄梅戏·黄梅戏的来源及其发展》:(黄梅县灾民)乞讨时敲着「道情简」,打着「连湘」和「金钱板」来演唱家乡流行的「采茶调」。】,终于在明朝年间形成了一种小戏【注:1961年休宁县委杜撰伪造黄梅戏形成于明朝,最早史料是清朝晚期光绪五年1879年8月16日《申报》刊载《黄梅淫戏》的报道:“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班有二十余人,并无新奇足以动人耳目。】。这就叫做黄梅戏或黄梅调。
在唱腔上有七板、对板、阴似腔(即还魂腔)等多种,统称为“多多腔”【罗罗腔也叫“罗罗调”。戏曲声腔。清康熙年间流行于湖北、江西。有人认为也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成(刘廷现《在园杂志》)。乾隆年间流传到了扬州,李斗《扬州画舫录》:“弋阳有以高腔来者,湖广有以罗罗腔来者”,其后影响日趋广泛。北方人因罗罗腔来自南方称为“南锣”。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罗罗腔在湖北清朝中晚期称为“哦呵腔”,哦呵腔是打锣腔系剧种的主腔,来自源出自鄂东古蕲州(今蕲水附近)所属诸县〔注:元末明初蕲州(府)领蕲春、蕲水(今浠水)、广济(今武穴)、黄梅、罗田5县。〕的田畈劳动歌曲、民间音乐基础上长期衍变形成的,形成过程中曾受到清戏(高腔)、汉调(汉剧)的影响。“哦呵腔”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而得名,流传很广,后来逐渐推展流变,成为鄂、皖及赣北各路花鼓戏、采茶戏的主腔之一。哦呵腔最先流行于鄂东的圻水(今浠水)、黄安(今红安)、麻城、罗田、黄梅、广济一带(黄梅、广济、蕲春一带则称“采茶调”),早期演出剧目也多属上述地区的人和事。黄孝花鼓戏(楚剧)与鄂东的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有明显的共性,同出一源。主腔都是在哦呵腔的基础上形成的。】,后代经过不断加工琢磨,进一步结合民间风格的小调形式,又逐步形成了一种府腔(即以安庆语言为基础)。这时在“多多腔”【注:实际上是湖北鄂东清早期康熙年间的“罗罗腔”、乾嘉以后中晚期的“哦呵腔”】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通过加工提炼,又从“府腔”【注黄梅调进入安庆城区(安庆府怀宁县)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怀宁腔”。当地广大农民都称为“黄梅戏怀宁腔”【注: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正式命名“黄梅戏”,《安庆市志》:“黄梅戏”之称始见于1952年11月15日《大公报》。在1952年之前安庆市城区怀宁县不可能称为“黄梅戏怀宁腔”】。
在明末清初时期,由石牌地区程家牌黄梅戏老艺人程福香开始建立班社,当时劳动人民称为窝班。以后,石牌的王家灯的王幸松、石牌镇的潘龙记、罐子窑的汪芳弟、高河铺的张北海等相继成立窝班社。
1961年怀宁县伪造、杜撰、自我矛盾的“明末清初黄梅戏老艺人”程福香的证据
2009年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安庆黄梅戏》 :据怀宁县文化部门在50年代、80年代组织专门班子调查走访,最早有建于清道光末年的潘名周班、程福香班,次之有建于咸丰年间的杨永田班、刘火伢班、张尚乾班和建于同治年间的汪瑚久班、朱丙奎班。
2010年王长安主编《安徽戏剧通史》 :创建于道光末年的潘名周班和程福香班。
2018年怀宁县文化委员会 《戏乡新声 增刊》 : 清朝同治与光绪年间,怀宁石牌人程福香开始组建半职业性的黄梅戏班社,农闲时逐村逐镇进行演出。
2018年3月朱恒夫等著《中国戏曲剧种研究》 :程福香班(班主程福香,始建于道光末1849年)
2018年1月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编著《黄梅戏起源》:〔程家科班〕,班主程福香,自清康熙三十五年建班至雍正十一年(1696—1733 ),班址设怀宁县石牌镇,活动于以石牌为中心皖河两岸地区。主要成员有:张启刚(生)、李明波(生)、万枫瑜(旦)、何法明(旦)、吕根生(丑)、胡我发(丑)等。该班由科班转为演出班社,在灯会上演出“多多腔”。班师潘宝霞、张守义。(P324)《安庆地区黄梅戏重点班社简表》班社名称:程家科班。班主:程福香。主要活动范围:以石牌为中心的皖河两岸活动年限:1696—1733。(p382)程福香(1670-1745),怀宁县石牌镇人。出身梨园世家,父亲系弹腔(即徽调)宜庆班小生,时称“活周瑜”。(p387)
2018年12月安庆市档案局编《黄梅戏剪影》 :另据记载,怀宁县石牌镇清朝初期就出现了黄梅戏班程家班,该班绵延了一百多年。首任班主程福香(1670-1745),原来是弹腔(即徽调)宜庆班武生演员,后弃徽调从怀腔(即黄梅戏),于康熙中晚期创办时称“多多腔”(“多多腔”即各种花腔、小调之统称,亦是黄梅戏的乳名)的小戏班(区别于徽调大戏班)。【注:安庆怀宁县石牌镇将湖北清康熙年间“罗罗腔”伪造、杜撰“多多腔”并嫁接成为黄梅调(戏)源头。】
对安徽安庆市黄梅调(黄梅戏)十大一疑问
①黄梅采茶调(黄梅调)是到底是什么时期流传至安徽皖西地区?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还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还是光绪五年(1879年)流传至安徽宿松县、太湖县、望江县等地?
②黄梅采茶调(黄梅调)是在湖北鄂东黄梅县形成之后,在鄂、皖、赣三省之间流行?还是在皖、鄂、赣三省之间形成的时候,其全称是“黄梅采茶调。”
③黄梅采茶调(黄梅调)“二小戏”、“三小戏”是在湖北鄂东黄梅县形成之后流传至安徽宿松县、太湖县、望江县等地?还是在安徽宿松县等地形成“二小戏”、“三小戏”?
④黄梅采茶调(黄梅调)是什么时候流传至清安庆府怀宁县?安庆府怀宁县何时有黄梅采茶调(黄梅调)?
⑤黄梅采茶调(黄梅调)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之后由宿松、望江向东流至清安庆府怀宁县吗?还是光绪五年1879年左右直接由湖北鄂东黄梅县流至清安庆府吗?
⑥为什么1951年左右张紫撰《黄梅调的初步调查》会记载:据我们初步调查研究,黄梅调是自鄂东地方发展而来的,其所以叫黄梅调,是由於它是从湖北黄梅戏演变而来之故。黄梅调最初的三十六本戏,就是湖北黄梅戏的原来脚本,不过只流行于皖西地区。
⑦为什么陆洪非1953撰《试谈黄梅调》一文中会记载:据老艺人丁永泉说:相传在一百多年以前(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鄂东黄梅一带遭遇水灾,难民们纷纷逃到安徽宿松、望江等县谋生。这时候,他们就用黄梅一带流行的小调来演唱遭受水灾后的悲惨生活。陆洪非自我矛盾一说乾隆五十年由黄梅县逃到安徽宿松、望江等县,又说道光二十九年黄梅县逃到安徽宿松、望江等县。
⑧为什么黄梅戏艺人胡玉庭会说:“我的师祖蔡仲贤说黄梅调是(注:光绪五年1879年)在黄梅县学来的采茶调”?
⑨1961年怀宁县委编写组为什么要伪造杜撰怀宁县黄梅戏(调)历史源流?为什么要伪造、杜撰黄梅戏(调)艺人和班社?为什么要将怀宁县石牌弹腔艺人和班社嫁接、伪造、杜撰造成黄梅戏(调)艺人和班社?怀宁县是否是黄梅戏(调)发源地?有什么证据证明是黄梅戏(调)发源地?
⑩1953至1985年陆洪非撰写文章和编著《黄梅戏源流》出版时,陆洪非既未全面肯定黄梅戏(调)起源湖北黄梅县同时又模糊化黄梅戏(调)起源湖北黄梅县,甚至于将黄梅戏(调)“二小戏”“三小戏”是安徽皖西形成,这里也是1953-1993年期间黄梅戏起源争议问题的直接导火索。然而其“徒弟”王长安1993年提出的“黄梅调在湖北,黄梅戏在安徽”,湖北期间是小调样式,没有完成综合艺术的实践,是手拿唱本去演唱,不是装扮表演,到了安徽受到徽班的影响,受到安庆叙事文学(《孔雀东南飞》)的影响,就具备了戏剧的原型了(王长安采访原文)。1997年王长安著《黄梅戏初论》、2000年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编(王长安主编)《黄梅戏通论》、2006年王长安主编《黄梅戏志》、2009年王长安主编《中国黄梅戏》,这就是1993-2017年期间黄梅戏起源争议问题中王长安是参与发起否定黄梅戏起源湖北黄梅县主要推手之一。2015年至今(2024)安徽安庆市宣传、文化部门和相关企事业以官方、民间相结合形式并假以“学术研究”名义全面开展发起否定黄梅戏起源湖北黄梅县,从而引发舆论风波。
2024年安庆市编剧何成结撰文《黄梅戏起源地之争》总结
黄梅戏起源地之争,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湖北、安徽两省的业内人士也曾有过小范围的交流与讨论,并未达成一致的共识也就搁置下来。2007年,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基金会在安庆组织文史工作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再研讨活动,历时五个月,第一批学术论文发表在2007年《黄梅戏艺术》第4期,提出了对媒体中时常出现黄梅戏“源自湖北,发祥于安徽”【批注:90年代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的卢荣景回答:应该说‘黄梅戏发源于湖北,成长于安徽’!】等惯性话语的质疑与匡正,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讨论即由此开始。2015年受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指令,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约了省、市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多人,历时三年,对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等省市县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田野调查,收集的所有资料经论证、归纳、整理出四十多万字的文稿,于2018年元月成书出版,在这本《黄梅戏起源》的学术专著中,旗帜鲜明地表达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起源皖河流域各县的乡野之中。”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成长于安徽
90年代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的卢荣景回答:应该说‘黄梅戏发源于湖北,成长于安徽’!
1993年安徽艺术研究所(院)王长安提出的“黄梅调在湖北,黄梅戏在安徽”,继承陆洪非1985年《黄梅戏源流》观点,认为清乾隆五十年【注:1785年】左右湖北黄梅采茶调流传至安徽安庆地区,而“二小戏”“三小戏”是在安庆地区形成。事实上黄梅采茶调应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后向东传入安庆地区宿松县等地,再到光绪五年(1879年)望江县蔡仲贤在湖北黄梅县学习采茶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前后蔡仲贤等才融合“徽调”、“高腔”【注:高腔不能直接等于弋阳腔和青阳腔,清末江西九江府湖口县高腔在安庆地区盛行,湖北鄂东遗存有麻城高腔(清戏),岳西高腔是继承江西九江湖口高腔而来。】,民国十五年(1926年)黄梅调(戏)进入安庆城区以后黄梅调(戏)小人物念白才用“安庆方言”。1949-1954年安徽省委重视黄梅调(戏),筹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唱响全国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等人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员身份,安庆市(含今市中心城区、怀宁县)只是演出剧场传唱地,并不是黄梅戏(调)发源地。
2007年起安庆市文化机构和《黄梅戏艺术》杂志编辑部等开始筹划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事实
2005年8月30日新安晚报《安徽力挺黄梅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会上,这种兄弟间的竞争意识获得肯定,但也指出目前全面细致申报所有项目的同时, 重中之重的工作之一是申报黄梅戏,因为黄梅戏这个项目不仅有安徽申报,湖北和江西两省此次也分别向国家申报了该项目,一心“唱响黄梅戏”的安徽已经决定着力争取一直以来都是安徽文化名片的黄梅戏。与会者分析江西竞争实力不是很强,但湖北是一个强劲的对手,所以在资料收集和申报材料制作加工上都会下大力气。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2006年5月,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组织召开了《黄梅戏再探源》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省级专家学者、安庆市县专业人员共30多位同仁出席会议,对课题进行论证、辩论和确立。
安徽(安庆)挑动黄梅戏起源争论打响正式行动的第一枪是《黄梅戏艺术》2007年第1期吴功敏的《探寻黄梅戏的源头》这篇文章是2006年11月8日至15日安庆第四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和吴福润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两篇文章一个主题:对黄梅戏源头进行再探讨。文章都不长,却激起了千层浪。
2007年5月15日,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和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黄梅戏艺术》编辑部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在安庆邀集部分安徽黄梅戏研究者,召开了《黄梅戏源头再探讨》的学术会议,并在2007年第3期的《黄梅戏艺术》中的《戏曲研究》栏目集中发表了关于黄梅戏的“起源”的四篇文章,柏龙驹(时任安徽省文联名誉副主席、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的《黄梅戏源头的再探讨》、张亭的《黄梅戏诞生在石牌》、秦之的《黄梅戏源自何处》、张建初(时任安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的《此“黄梅”非彼“黄梅”》。就是研讨会后的“学术成果”。通过十余年初步形成以吴功敏(黄梅戏演员、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原副所长)、张亭(怀宁人、怀宁县原文化局局长)、汪同元(岳西县图书馆原馆长)、王秋贵(安庆市文化馆原馆长)、韩笑龙(原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原院长)、郑立松(怀宁人、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原副所长)、何成结(原《黄梅戏艺术》主编)等人组成推翻和否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安庆骨干队伍,这支队伍是伪造、杜撰“黄梅戏起源(发祥)于安庆”的中坚力量,亦是2018年出版图书《黄梅戏起源》的骨干核心成员。
2007年,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在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黄梅戏艺术》编辑部【现今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黄梅戏艺术》编辑部】组织文史工作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再研讨活动,历时五个月,第一批学术论文发表在2007年《黄梅戏艺术》第4期(第3期),提出了对媒体中时常出现黄梅戏“源自湖北,发祥于安徽”【注:应为“黄梅戏发源于湖北,成长于安徽”正确表述】等惯性话语的质疑与匡正,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讨论即由此开始。
2007年7月29日早上5点半陆洪非去世。
2007年12月13日《新安晚报》记者宫礼在该报文艺版所发稿件的题目“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2007年8月30日《安庆晚报》记者部副主任李宏在该报安庆重点栏目中所发稿件的题目“宿松是孕育黄梅戏的源头”。
2008年11月,由中央电视台、北京锐度空间影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安庆电视台组成的《大戏黄梅》摄制组在安庆成立。安庆市委宣传部、安庆市文广新局组织调动了郑立松、凌祖培、何成结、张亭、黄复彩等黄梅戏研究“专家”及专业院团、民间班社全程参与了摄制工作。《大戏黄梅》是安庆市官方第一部伪造、杜撰黄梅戏起源怀宁县石牌镇同时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事实的纪录片。
最近十年黄梅戏起源争议问题背景因素
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15〕52号)。该《政策》中“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于2020年12月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人民出版。
2015年7月14日,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文艺函〔2015〕629号),还《通知》中“普查的范围和内容”:本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包括皮影戏、木偶戏等不同戏曲样式,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是:剧种名称、声腔、艺术渊源、形成时间、流行区域、剧目、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主要演出团体、人才培养机构、报刊专著、代表人物等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2015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北京出席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
2015年10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来到安庆市宿松县、潜山县、怀宁县,深入乡村、街镇和文化单位,实地考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等情况。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安庆市领导虞爱华、陈爱军、宋圣军等分别陪同考察。听说弹腔、怀腔在当地仍然十分受欢迎,刘奇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怀宁县石牌镇,刘奇葆步行来到古朴沧桑的历史文化街区,感受老街戏曲文化的点滴遗存。工作人员介绍说:“1982年,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在石牌镇考察时发出了‘来这里朝圣’的感叹。 ”刘奇葆说:“传承弘扬戏曲艺术,不能把根丢了。曹禺先生来朝圣,我们今天来寻根。 ”。街区“黄梅轩”纪念馆内,一组组文字、图片资料详实地记录下了石牌镇戏曲文化艺术兴衰发展的过程,见证着“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根脉。刘奇葆对此予以肯定,他要求石牌镇要围绕徽剧和黄梅戏源头保护搞好规划,建设必要的博物馆和舞台,落实国家各项非遗政策,把不同发展阶段的小调保护好、传唱好,使戏剧之乡的品牌越来越响亮,促进当地文化繁荣发展。【此调研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15年10月25日至28日,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曾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2017年5月20日病逝】深入怀宁县石牌镇普济村蹲点,10月26日下午,曹征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就黄梅戏起源、怀腔发展和传承情况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安庆市市委书记虞爱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爱军、市委常委、秘书长宋圣军、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春旺陪同调研或参加座谈会。市黄梅戏剧院院长陈兆舜、国家一级编剧何成结及相关人员参加了座谈会。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曹征海指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历史出发,有理有据做好黄梅戏文物史料的征集、整理工作,通过珍贵史料、实物以及音乐、声腔、班社、剧目等方面的相互印证,说清起源,彰显黄梅戏源头的魅力。建设黄梅戏数字信息资源库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功德无量,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努力推进,为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黄梅戏艺术这一中华民族文化魁宝做贡献。【此调研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15年12月15日,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组织召开“黄梅戏起源与发展再调研”工作研讨会。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它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中央、省、市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示:“戏曲之根不能丢,我们要来寻根。”【批注:刘奇葆考察说:“传承弘扬戏曲艺术,不能把根丢了。曹禺先生来朝圣,我们今天来寻根。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征海深入怀宁县石牌镇普济村蹲点,就黄梅戏起源、怀腔发展和传承情况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梅戏起源与发展再调研”工作,召开了专题会议,并成立了调研课题组。课题组办公室设在市黄梅戏剧院。近日,市黄梅戏剧院组织多位黄梅戏专家,先后三次召开了“黄梅戏起源与发展再调研”专题研讨会。目前,已陆续搜集了黄梅戏相关资料。接下来各位专家将从五大版块对黄梅戏起源及发展问题进行比对、论述(即:班社及老艺人的传承体系、音乐比对、民歌及花腔小戏的音乐比对、剧目比对、早期黄梅戏生成与发展等五大版块)。关于黄梅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黄梅戏的起源问题。(安庆市黄梅戏剧院 供稿)
2016年以来安庆市官方企事业单位正式全方面、全方位组织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事实并伪造、杜撰“黄梅戏起源(发祥)于安庆”
2016年4月13日,“黄梅戏起源与发展”专家聘请仪式暨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会议室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万曙,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资源管理处负责人,以及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爱军出席会议。陈爱军部长感谢各位专家对黄梅戏传承振兴发展的关心支持,重点介绍了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和推进情况,希望专家们多提宝贵意见。廖奔代表北京专家充分肯定了该项课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表示将尽最大努力推进研究取得成果。活动期间,陈部长向有关专家颁发了黄梅戏起源与发展课题组顾问聘书。会上专家们还就下一步课题如何进一步深入进行了研讨。(安庆市黄梅戏剧院 供稿)
2016年12月19日人民网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申报的课题——“‘黄梅戏起源与发展’再调研”,被确立为2016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戏曲就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多次发布文件,部署相关工作。中央和省委领导极其重视安庆戏曲文化。“黄梅戏起源与发展”调查与研究选题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关于“黄梅戏起源与发展”的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多种看法,具有相当的价值。但是,一些观点缺少坚实的调研依据,缺乏综合的、全方位的学术把握。为进一步推进、深化理论认识,从田野调查入手,经过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科学成果,非常必要。本次调研,不仅是一次专题的学术探索活动,也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戏曲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
2017年1月12日就通过《人民日报》19版(记者张贺)发文《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据课题组成员(王秋贵等)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黄梅戏真正的起源、发祥地安徽安庆。”【此文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17年12月26日,文化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要求,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此项工作报经国家统计局备案同意,由文化部负责组织开展。经过2年的努力,目前普查数据已全部入库,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348个戏曲剧种,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相比,有47种剧种已经消亡,17种濒临消亡。
2018年元月成书出版,在这本《黄梅戏起源》的学术专著中,旗帜鲜明地表达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起源皖河流域各县的乡野之中。”【此书《黄梅戏起源》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18年9月11日,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磊发言(新闻发布词):“我谨代表艺术节筹委会和安庆市委、市政府……起源于安庆的黄梅戏,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瑰宝。100多年来,黄梅戏从草台登上舞台,经过了极不寻常的历程,从民间小戏成长为唱响大江南北、深受群众喜爱的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此届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18年10月14日黄梅戏艺术文化公众号:201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编撰的黄梅戏专著《黄梅戏起源》,该书通过“黄梅戏与安庆戏曲文化”、“黄梅戏音乐来源推考”、“黄梅戏传统剧目考源”、“黄梅戏早期班社丛考”、“黄梅戏早期艺人综录”五大章节,梳理已掌握的文献及资料,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证据链,叙述和论证了黄梅戏起源并发祥于安庆的史实。
2018年10月21日张正贵(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书记、编剧):《新时代黄梅艺术的新实践评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一曲黄梅调,百年吐芬芳。安庆素有“京黄故里”、“戏剧之乡”的美誉。100多年来,起源于安庆的黄梅戏从草台登上舞台,从民间小戏变成唱响大江南北、深受群众喜爱的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2019年姚鑫《从〈安庆日报〉对黄梅戏的报道看区域文化传播》:黄梅戏的演出和传承以宿松县、怀宁县、望江县、岳西县和桐城市这五个地区为主(均为黄梅戏发源地),迎江区、大观区和宜秀区因安庆市政府的大力推行和相关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也成为黄梅戏的主要传承地,太湖县和潜山县次之。
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07月03日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黄梅戏艺术文化》微信公众号宣传:黄梅戏,起源于清代中晚期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地区。最初由农民和手工业者创造并唱响于乡村草台,属于地方戏曲剧种。安徽省安庆市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与发祥地,经过近两百年的传承,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黄梅戏给予了高度关注与重点扶持,黄梅戏在安庆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表演艺术、剧本和音乐创作、戏剧理论研究的完整体系。二○○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收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百一十八项,黄梅戏傲然跻身其中。
2021年9月25日,中共安庆市委机关报《安庆日报》在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开幕之际刊登了文章《黄梅戏发源于安庆》:“安徽省安庆市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与发祥地,经过近两百年的传承,黄梅戏在安庆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表演艺术、剧本和音乐创作、戏剧理论研究的完整体系。”在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编著的《黄梅戏起源》一书中,如此表述黄梅戏起源。【此文是安庆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引发“黄梅戏起源”网络争议重要因素】
2021年09月29日,桂靖雷《现实版的〈皇帝的新装〉——对〈安庆日报〉刊发的〈黄梅戏发源于安庆〉的几点质疑》
2021年09月29日,荆楚网东湖评论:王焱尧《好戏“联”台,何分黄梅安庆?》(节选):“安徽省安庆市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与发祥地,经过近两百年的传承,黄梅戏在安庆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表演艺术、剧本和音乐创作、戏剧理论研究的完整体系。”在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编著的《黄梅戏起源》一书中,如此表述黄梅戏起源。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争,随着《安庆日报》的这篇“盖棺定论”的文章,互联网上的挞伐之声、口舌之争再次甚嚣尘上,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冈市两地居民隔空叫话,拌嘴斗舌,妇姑勃溪,更有甚者,恶语相对。9月28日晚,黄梅县融媒体中心发布了《黄梅戏起源,不该争的事实!》文章,针尖对麦芒地从多个维度,对“黄梅戏发源地来自黄梅县”进行充分阐述,同时公开指责安庆方面“刊发的文章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事实、不顾湖北和安徽友好往来的感情,充满了挑衅味道”。事实上,早在2006年6月,原国家文化部就给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同时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牌匾,而两地也按照“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的说法,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利用“黄梅戏”这一文旅产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黄梅戏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2021年10月3日新华网《〈霜天红烛〉亮相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受好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冈市的黄梅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冈师范学院作为黄冈唯一一所本科高校,一直致力于黄梅戏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从2010年开始,学校就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合作开展黄梅戏教学和研究。2016年,学校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黄梅戏产业学院,设置黄梅戏本科专业,在黄梅戏学院这个命运共同体之下,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共同培养人才。
2021年11曰12日(16日)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官网发布了《黄梅戏简介》、《黄梅戏源源溯》两篇文章,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 戏曲艺术,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 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黄梅戏曾用名小戏、采篮戏、采茶戏、花鼓戏、二高腔、黄梅调和皖剧,也 曾被称为“怀腔”、“府调”。1953 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黄梅戏作为新剧种被正式定名。2006年国务院批准黄梅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授予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为该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
陆洪非伪造、杜撰、篡改黄梅戏(调)中“高腔”、“二高腔”介绍
1954年陆洪非撰《关于黄梅戏》一文:高腔(即江西的弋阳腔)在明朝中叶就从弋阳流行到了乐平,后又由乐平流行到了湖口。直到清末,湖口的高腔艺人还是很多的,仅吴下坂一村就有五个箱子。湖口的高腔经常在湖北的黄梅,安徽的至德、东流、望江、怀宁等地演唱。
1981年陆洪非撰《黄梅戏探源》和1985年陆洪非著《黄梅戏源流·黄梅戏探源》:二高腔——青阳腔由于有声调高昂的特点,一般都叫它做高腔。如现今流行在岳西的青阳腔,就叫岳西高腔。受过青阳腔影响的黄梅戏,因为有些剧目和声腔来自青阳腔,但又起了变化,故称为二高腔。
1986年班友书撰《黄梅戏本戏探源札记》一文:由于青阳腔传入湖北便成为“清戏”和鄂东北的“麻城高腔”,这本戏又被流行于麻城一带的地方戏“东路子花鼓”所吸收。这个地方剧种吸收了很多青阳腔传奇本戏,成为自己的传统剧目,但仍用高腔演唱,故这种腔调又被称之为“二高腔”。
陆洪非在80年代将江西九江青阳腔“湖口高腔”篡改成安庆“岳西高腔”。1954年陆洪非撰《关于黄梅戏》一文:湖口的高腔经常在湖北的黄梅,安徽的至德、东流、望江、怀宁等地演唱。1981年陆洪非撰《黄梅戏探源》和1985年陆洪非著《黄梅戏源流·黄梅戏探源》:如现今流行在岳西的青阳腔,就叫岳西高腔。2020年安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长安将“岳西高腔”伪造、杜撰、篡改成“中国青阳腔”。
参与组织、发起否定、推翻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陈兆舜违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公职
2022年5月26日,安徽省安庆市纪委监委发布消息,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陈兆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审查调查。
2022年10月20日,安庆市宜秀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陈兆舜涉嫌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一案,并当庭宣判,以贪污罪、犯挪用公款罪数罪并罚,对其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退缴的违法所得予以没收。
湖北楚剧(黄孝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哦呵腔)、黄梅采茶戏(采茶调)声腔来源同宗共源,剧目互相移植共用
哦呵腔是打锣腔系剧种的主腔,来自源出自鄂东古蕲州(今蕲水附近)所属诸县【注:元末明初蕲州(府)领蕲春、蕲水(今浠水)、广济(今武穴)、黄梅、罗田5县。】的田畈劳动歌曲、民间音乐基础上长期衍变形成的,形成过程中曾受到清戏(高腔)、汉调(汉剧)的影响。清康熙年间称为“罗罗腔”后北方多亦称“南罗腔”,乾嘉时期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录:“句容有以梆子腔来者,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弋阳有以高腔来者,湖广有以罗罗腔来者”。鄂东当地多称为“哦呵腔”,“哦呵腔”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而得名,流传很广。最先流行于鄂东的圻水(蕲水、今浠水)、黄安(今红安)、麻城、罗田、黄梅、广济一带(黄梅、广济、蕲春一带则称为“采茶调”),早期演出剧目也多属上述地区的人和事。黄孝花鼓戏(楚剧)与鄂东的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有明显的共性,同出一源。主腔都是在哦呵腔的基础上形成的。后来逐渐推展流变,成为鄂、皖及赣北各路花鼓戏、采茶戏的主腔之一。
清末,武汉严禁花鼓戏,因而,东路花鼓、北路花鼓、天沔花鼓等不能进入武汉演出。由于黄孝地区与武汉接壤,加之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故湖北各地民间艺术,在无法顺利流向武汉的过程中,纷纷转向黄孝。因此,黄孝花鼓吸收了各路花鼓的剧目,在剧目上呈现多来源的复杂现象,特别是东路花鼓与黄孝花鼓之间,相互师承,同台演出,互相吸收;而东路花鼓与黄梅采茶戏之间,也相互师承,交流频繁,所以黄梅采茶戏、东路花鼓、黄孝花鼓(楚剧),剧目相同者甚多。
安徽黄梅戏、庐剧(倒七戏)、皖南花鼓戏都属源于湖北鄂东“打锣腔”(哦呵腔)声腔系统
1989年刘永濂著《皖南花鼓戏初探·皖南花鼓戏与兄弟剧种的关系》:皖南花鼓戏与湖北花鼓戏(包括楚剧又名西路花鼓即黄孝花鼓、鄂东东路花鼓、荆州天沔花鼓、鄂北襄阳花鼓、随县花鼓和黄梅采茶戏〔安徽称为黄梅采茶调〕等)、湖南花鼓戏、河南信阳花鼓戏、江西采茶戏(南昌、九江、湖口、彭泽等)、黄梅戏、庐剧(倒七戏)等都属花鼓戏系统(湖北民间花鼓调亦即“打锣腔”)。花鼓戏唱腔特点是“打锣腔”(湖北鄂东“哦嗬腔”),即“只有锣、鼓、铙、钹按节拍,无丝竹乐器的伴奏,句尾由后场帮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