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6-17世纪政治

1.日本的统一和封建秩序的重建

16世纪的日本,旧的封建贵族在长期的内战和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力量消耗殆尽,走向了没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武士地主阶级,即战国大名。战国长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和大名之间的混战破坏了农业生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妨碍了各地区商品的流通。因此,农民和商人都反对封建割据,要求实现国家的统一。16世纪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农民起义烈火到处燃烧、新兴市民的斗争方兴未艾的情况,大名感到有必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统一全国,以便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

16世纪中叶,尾张国(今爱知县名古屋一带)的大名织田信长(1534-1583年)的势力逐渐强大。他起初只是一个中等封建主,由于他鼓励工商业,提倡天主教对抗佛教,夺取寺院的土地,采用葡萄牙人输入的枪炮,建立骑兵常备军,很快发展强大起来。从1558年起,织田信长先后兼并了邻近的美浓国、近江国和越前国,开始了统一日本的大业。1568年9月,他攻占京都;1573年,废黜将军足利义昭,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1576年,他迁到新安土城(今滋贺瑟琶湖东岸)进行统治。从1558年到1573年的15年间,织田信长先后打败了36个大封建主。但织田控制政权后,对天皇假装顺从,不采用"将军"称号,实际上在他统治的14年中(1568-1582年),乃是个人专权。

织田信长为了巩固封建地主政权,1574-1580年,残酷镇压一向宗农民运动。并实行土地调查登记,削减了一部分土豪、寺院的私有领地,并彻底地消灭了庄园制度残余,强迫农民交出武器,以防止武装反抗。他还削弱佛寺的封建势力,关闭甚至烧毁寺庙,屠杀僧侣数千人,对不受约束的自治城市也给以打击。织田信长虽然加强了封建统治,但他并没有完成对日本的统一,当时的日本有66国,他只控制了其中的一半。1582年,他被部下明智光秀所杀,统一事业由他的亲信丰臣秀吉完成。

丰臣秀吉(1536-1598年)出身于武士家庭,原姓羽柴,是织田信长的部下。在织田死后,他打败其他对手,控制了政权。1586年他出任太政大臣,改姓丰臣。他在拥护天皇的名义下,以大阪为根据地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先后征服了四国、九州、本州中部和北部各地大名,从而结束了战国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初步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事业。

丰臣秀吉的统治中心在桃山。由于他出身低下,想通过恢复天皇的权威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因此,他把收成在七千石以上的土地献给了天皇,并召集大名,要求他们不得侵占皇室领地,要尊重天皇,而他自己也不称"将军",只从天皇那里得到"关白"的称号("关白"是辅助天皇的要职)。与此同时,他还把没收战败大名的土地分赠给自己的部下,以笼络人心,培植和壮大自己的势力。

丰臣秀吉对农民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下令没收农民手中的武器,凡农民拥有的枪炮、刀斧、弓箭等一律上缴。严禁人民佩刀,从此携带武器成为武士的特权。丰臣秀吉还规定,父子和亲属不得同居,应分别立户。农民必须永远居住在村庄,不许弃耕改业迁往他处,并把农民编成五人组或十人组,实行组内连保制。

国家的初步统一完成后,丰臣秀吉积极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他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征服亚洲。1592年和1597年,丰臣秀吉两次进攻朝鲜,但在朝中两国军队的打击下,每次都遭到可耻的失败。1598年,丰臣秀吉在着手准备新一轮的侵略战争中死去,对外扩张的侵略计划终于破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

丰臣秀吉死后,专制权力落在织田信长的另一个部将德川家康(1542-1616年)手里。德川是三和国(今爱知县)的大名,在织田信长统治时期,他是全日本最富强的大名。最初他以丰臣秀吉幼子保护人身份把持政权。1600年关原战役,他打败反对派四十几个大名的联军,权势日固。1603年,德川家康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称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从此,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的统治时期。

德川幕府初期,极力强化幕府专制统治,巩固中央集权。德川家康没收丰臣氏和其他大名的领地,把最富庶和险要的地区作为幕府的直辖领地,称"天领",并据有江户、大阪、京都、长畸以及其他商业及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这些直辖领地及大城市占全国面积的1/4,是德川幕府统治的物质基础。其余3/4的土地分给大名。大名的领地称为"藩",共有260多个。将军和大名还分别把土地授予直属家臣和下级武士作为"封地"或"封禄"。幕府为了控制各级武士的行动,于1615年发布《武家诸法度》,规定大名以下武士应遵守的法则,如在"参觐交待"制度中规定,大名必须每隔一年到江户去参觐一次将军,妻子要留在江户作人质。

在整个德川幕府统治时代,由德川家世袭的历代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政厅——幕府是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幕府在将军以下设有"大老"(1人),"老中"(4人)和"若年寄"(4人)等三个重要官职,合称"三役",辅佐将军掌管全国政务。"大老"是非常任的最高行政长官;"老中"掌管日常政务和对天皇、大名的统制;"若年寄"协助"老中"处理政务,统制幕臣。"老中"、"若年寄"还直辖若干称为"大目付"、"目付"的监察官,以监视"大名"和直属将军的武士——"旗本"和"御家人"。三役以下设寺社奉行、勘定奉行和江户町奉行,分别管理寺社、幕府财政以及江户市政。此外,还在京都设"所司代",专门监视天皇和畿内以西的大名。

在地方政权机构上,幕府的直辖地设"郡代"或"代官"(共40-50人),负责所辖地区的行政和司法;大阪、京都及其他直属幕府的城市,设"町奉行",主管行政和诉讼,等等。

幕府为了控制大名,把大名的"藩国"按其与德川家的亲疏关系,分为"亲藩"、"谱代"和"外样"三种。"亲藩"大名是德川的子孙,其领地都是比较富庶的重要的地区。"谱代"大名是指关原之战前就归顺了德川家康的大名以及他的旧臣,其领地也是较好的地区,幕府要职多由他们担任。"外样"是指关原之战后才归顺的大名,其领地一般在边境或其他不重要的地区,他们一般不参与幕政。"谱代"和"外样"的领地往往互相交错,以便牵制。

幕府为了加强对广大人民的统治,还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把全国居民划分为士、工、农、商四个等级,全称"四民"。武士居四民之首,属于统治阶级,享有免税、佩刀和称姓等种种特权。如果武士认为平民对他无礼,可以迫使其下跪,甚至格杀勿论。农、工、商是被统治的平民,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和自由。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幕府领主还在农村实行"五人组"制度,迫使农民互相监督,如违抗租税或犯罪时共同负责,全组连带受罚。这种"五人组"制度,后来也用于手工业者和商人。四民的身分制度世袭不变,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甚至连衣、食、住、行都有严格的规定。四民之外,还有称为"秽多"、"非人"的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岛原起义和锁国政策

德川幕府初期,为了修复与邻国的关系,充实幕府的财力,鼓励商人出海贸易。与此同时,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也纷纷到日本从事贸易和传教活动。17世纪初,日本的天主教徒已达70万人,遍布全国,尤以西南部的九州最多。九州一带的大名为了获得贸易利益和传教士带来的枪支、弹药也改信天主教,以加强自己的势力。天主教在日本的传播对德川幕府的统治是一种威胁。丰臣秀吉时期,曾下令禁教。德川幕府初期由于贸易利益的吸引,对天主教采取了宽容态度。但是,后来看到天主教日益发展的严重性,遂于1612年发布禁止天主教的法令。1613年德川家康再次发布长篇的禁教令,并对天主教徒进行了全国的镇压。

九州岛原本是在大名保护下的一个传教中心,有很多农民信教。德川幕府对天主教徒的镇压过程中,以对九州天主教徒的镇压最残酷,曾动用竹锯锯掉不肯改教者的头颅。1634年以来,九州连续发生灾荒,而日本封建统治者却继续迫害信教农民。1637年,岛原农民利用天主教举行大起义。幕府派出12万军队前往镇压。起义军领袖天草回郎和25000多起义农民坚守岛原五个多月,给官军沉重打击。最后,幕府无耻地勾结荷兰商船炮轰农民军。起义军终因弹绝粮尽而失败。

岛原起义以后,德川幕府对天主教更加害怕,决心实行锁国政策。1639年,幕府正式颁布了"锁国令",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已在海外者不准回来,偷渡者处以死刑,驱逐所有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禁止与外国贸易,只许中国和荷兰人在长崎通商。从此,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直到1853年在美国压力之下才重新开放。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