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家里的事情总是一地鸡毛。记忆里,我八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父亲没过多久就娶了继母。那时我心里别提有多抵触了,觉得她抢走了属于我的一切。后来,我努力考上大学,接着留在城市打拼,从不愿主动和家里联系。对继母,我始终没能放下那份隔阂。

结婚后,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心里才渐渐明白过日子的艰难。老公对我不错,平时上下班拼命挣钱,但我们也只是普通工薪族,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尤其是怀孕那会儿,我辞了职,生活开销全靠老公一个人扛,家里能节省的都尽量省了。孩子出生的前两个月,我甚至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全靠朋友送的孕妇装撑着。

直到小宝出生,日子虽累,却也充满了欣慰。出乎我意料的是,继母在这时打来电话,说要来看看我和孩子。她一向不善言辞,电话那头支支吾吾地说:“你刚生孩子,我想着,嗯,得来帮点忙……”我握着电话有些发愣,但还是客气地回了一句:“行吧,您来吧。”

继母来的那天,她背了一个看上去旧旧的布包,里面装了些她自家腌的酸菜、家养的鸡蛋和几条手工织的小毛巾。见到她的那一刻,我心里说不上什么滋味,毕竟这些年我对她的态度也谈不上好。她倒是没有多想,一进门就捋起袖子开始忙活。

“孩子小,屋里不能有风。”她关上了窗,拉起窗帘遮住阳光,然后弯腰把小宝的衣服仔仔细细换好。她手脚麻利,不像城市里大多数人用一次性尿布,她居然拿出两块柔软的布,动作熟练地叠成合适的形状给孩子包了起来。我站在一旁,看着她专注的神情,突然觉得,这双粗糙的手,似乎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她在家里待了几天,忙着做饭、洗衣服,还时不时抱着孩子哼几句她年轻时学来的老调子。每次抱着孩子时,她脸上带着笑,那笑容让我觉得陌生又安心。尽管这些天我并没有主动和她多说话,但她仿佛并不在意,只是默默地做着一切。

转眼到了她要回家的日子。早上,她比平时起得还早,给我炖了一锅鸡汤,说是让我补补身子。临走前,她从包里拿出一张存折,硬塞到我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你的,”她说得很随意,“你生了孩子,当妈的,这点钱拿着花。”我愣住了,连忙推辞,“不不不,我怎么能要您的钱!您自己也不容易……”她却不由分说地把存折往我手里一塞,脸上还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神色。

她匆匆走了,留下一句:“好好带孩子,不够再说。”

等我反应过来时,她的背影已经消失在楼道口。我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存折,好奇地打开了里面的余额——那一串数字让我瞬间怔住了。

十万块!

对于我这个小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我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继母是个普通农村妇女,她哪来的这么多钱?再想想她平时的穿着,甚至连件像样的棉衣都没有,家里条件也不好,可她竟然攒下了这么多钱,就为了给我?

眼泪,不受控制地滑落下来。我想起她这些天忙碌的身影,想起小时候她不辞辛苦地给我做饭、洗衣,想起她为我打发那些不怀好意的邻居。原来,这些年我一直带着偏见看她,却忽视了她为这个家默默付出的所有。

那天晚上,我给她打了电话,声音有些哽咽:“妈,这钱我不能要,真的不能要……”她却哈哈一笑:“你别矫情了,存了这么多年,早就是为了你结婚生子准备的。我和你爸够用了,家里种地,吃喝不愁。你啊,拿着钱,好好过日子。”

挂了电话,我抱着熟睡的小宝,泣不成声。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血缘并不是衡量亲情的唯一标准。继母用她的方式告诉我,什么叫做“母爱”。

从那以后,我对她的称呼也从“她”变成了“我妈”。她常常来电话问问小宝的情况,有时还会寄些农村的特产过来。每次电话结束,我都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归属感。

我想,世上有些感情,可能并不会一开始就让人看得明白。但只要你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那是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