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8年我国领导人就已经有了想要授予军衔的意图,但当时社会不稳定,这个想法便被不断延后,直至建国后才开始正式确定。这是第一次对开国将领们的功绩进行评价,必须得慎重对待。因而,在1950年的时候,负责评称授勋的人员便已经开始确认名单。

按照中共中央的规定,元帅和大将由中央书记处提名,政治局再讨论决定人选是否符合,上将则应由总干部部和总政政治干部部的提名,名单确定后军委再审核批准授予;校官人员的名单由各总部、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提出,再由总干部部和总政政治干部部衡量确认。

中央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担任主席,经过多方衡量观察,又由朱德、林彪、彭德怀等人等担任委员,但授勋大会还没开始,刚刚起步时委员会就犯了难。

军衔制在建国前我国从未有过,因此,我国必定要设置新的军衔制,而苏联知道我国的难处,也派出了特别顾问对此提出相应建议。在商议过程中,负责设置军衔的总干部部便与顾问有了异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体方面总干部部和顾问算是殊途同归,都认为应该设成六等二十级,分别为:元帅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将官4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军士4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

这次设置对比苏联多了准上将一职,但总干部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认为这些等级并不够,应该还要在少将和上校中添加准将一职,用来作为领导多次胜利,作战勇猛但资历不能当上将官的人的职称。但顾问认为这个多加的准将,苏联并没有可以与之对应的将领,在以后国际交往中可能发生不便,且,顾问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军衔高于苏军,总干部部无奈,只好将提议交与中央军委处理。

中央军委认为总干部部考虑的情况是对的,但苏军顾问的意见也不能忽视,再三考虑下毛泽东决定再设立一个军衔实施委员会,负责评称职务、设计服装等。这个委员会由聂荣臻担任主任,黄克诚、萧华担任副主任。在委员会了解实际情况和与苏联顾问的交谈中,决定在少将和上校间添加大校一职,且原来的上将、准上将也改为大将和上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结果令中央军委和苏联顾问都很满意,但随之而来的难题便是职务的评称,授勋人选自然有评定条件,能当上元帅的条件自然更加苛刻。

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公开的两条硬性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应当是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但除去硬性标准,现实的考虑也不能少。

首先,能评定元帅的应该参与我党重要武装,在武装起义时应该作为参加者或者领导者,这类高级将领的资历和经验便比其他人高上许多;其次,这个将领应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役里多次领导军队作战,指挥重要战役并获得胜利,既让敌军闻风丧胆也能让战友们对他心服口服。另外,是否在军队各个发展时期作为领导者,在发展期发挥重要作用,及战场上曾获得的职务也是重要的因素。

能满足这些条例的并不多,粟裕便是其中一个。毛泽东也认为粟裕能够胜任元帅一职,表示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都可以领元帅的军衔。在解放战争里,哪个人不知道华东的粟裕!蒋介石的几大‘金刚’哪个不害怕粟裕!”从这番话来看,毛泽东是赞成粟裕被评为元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按照现存的资料,当时中央共有28位军委委员,粟裕在当时排名第十五位。别看他并不在十位元帅里,但他前面的人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毛泽东为大元帅候选人,本身不在评定范围内,周恩来和邓小平、高岗、刘少奇等又因在地方工作表示不参与军衔授予,那么粟裕便刚好排在第十位,是极有可能入选元帅的。

那么,粟裕知不知道自己也在名单内呢?

元帅之一的贺龙在1953年率领中国人民慰问团赴朝慰问时曾经和高级将领谈过话:“不瞒诸位说,我已经知道军委内定我为元帅了,这是党和毛主席给我的荣誉。而现在请诸位想一想,我军从北伐到长征,从抗日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我军有多少好同志牺牲了,而作为英雄的他们又该被授予什么军衔呢?”由此可见,贺龙在1953年便已经得知自己是元帅了,那么与此同理,粟裕也应当是知晓自己在元帅范围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即便如此,基于政治和军事、资历等考虑,粟裕又一向淡泊名利,因此婉言谢绝了元帅一职。

粟裕辞帅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在中南海商量元帅的人选。

毛泽东始终认为粟裕有资格领元帅一职,但周恩来对此发表不同看法:“粟裕已经辞帅了。”毛泽东叹一口气,感慨粟裕淡泊名利的气度:“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看看他三次辞帅的气度,比起那些跳楼的人,不是强了百倍么!”

这三次辞帅指的并不是三次推辞授勋元帅,而是指粟裕在以往曾三次推辞过头衔,在1945年粟裕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的职务,1948年又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如今又辞元帅,虽然头衔是推了,但该做的工作一点没少,这份气度不得不令人感慨。

周恩来对毛泽东的话也很赞同,便说:“粟裕虽然三辞元帅,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虽然不当元帅,但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立即接话:“粟裕得是第一大将!”

那么,既然粟裕推辞元帅头衔,空缺的元帅便要再次寻找了。

在接下来的两次人选确认中,周恩来都因病不能出席,但在中央书记征询周恩来意见时,周恩来主张一个人——陈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粟裕一样,陈毅也是一名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他去世时,周恩来十分悲痛,在他的追悼会上发表了怀念言论:“陈毅是我党优秀的党员,是优秀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工作时始终兢兢业业,他的去世是我党的重大损失啊!”

而毛泽东对陈毅也十分欣赏,称陈毅:“是个好同志。”

陈毅在1923年的时候经颜昌颐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时参加南昌起义,随后又参加湘南起义,随后在上海、华东、中央政府等地都担任领导工作,他领导的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都是重要战役,在对敌上为我军获得了很大的优势。

而毛泽东也和陈毅在井冈山上结交下深厚的友谊,甚至在陈毅因肠癌去世后,一向不爱出席追悼会的毛泽东竟出乎意料地亲自到场。资格、功绩都有,陈毅当元帅,毛泽东当然也不会有反对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就在粟裕辞去元帅不久之后,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了大会,这次是正式确定授勋元帅的名单。在会上,刘少奇提出对陈毅授衔元帅的异议。

按照资历和功绩,陈毅授衔元帅当然无人质疑,但是此前陈毅已经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政法、文化、科学,通常做的都是外交工作,很久没有参与军事了。

而在此后再次细化工作时陈毅又被委派做了科教工作,陈毅的工作中心并不是在军方,而以同样在地方工作的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等为例,他们都因转入地方不参与授勋,那么陈毅当然也可以不参与授勋。

而如果陈毅不能授勋元帅,那么粟裕将再次回到元帅候选人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少奇是粟裕的知己,虽然相识较晚,但两人性格相合,加之粟裕早年是刘少奇麾下大将,刘少奇对粟裕的才干十分欣赏。在离开新四军以后,刘少奇还对毛泽东推荐粟裕:“从前我在新四军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两个人才,一个是新四军的四师政委邓子恢,另一个是新四军一师的师长粟裕,跟其他七个师的师长相比,他是打仗打的最多和最好的。”

在粟裕在苏中七战七胜后,作为他挚友的刘少奇更是为他感到高兴与骄傲,便在家中开了一场家庭聚会,邀请朱德、彭德怀等人一同庆祝胜利。建国后,尽管刘少奇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地方,很少与粟裕见面,但却从未忘记过这个至交好友。

由于多年战斗粟裕的身体并不好,常年疾病缠身,枪伤复发时前往上海疗伤。而此时刘少奇正在上海工作,听到消息后当即协同夫人王光美前去看望养病的粟裕。

彼时刘少奇已经是中央人民副主席,粟裕对他的到来深感惊讶,连忙到门口迎接,并道:“向来都是下级看上级,哪有上级探望下级的的礼数呢!”

刘少奇却满不在乎,笑着回答粟裕:“今天不就有了!我和王光美不就是吗!”尽管很久不见,刘少奇和粟裕仍如挚友一般谈天,由此可见,刘少奇和粟裕之间的深厚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如今,粟裕辞去元帅的事情也令刘少奇深感惋惜,而在会上提出异议,很明显,刘少奇是在为老部下兼至交好友粟裕争取授勋的机会。但提名陈毅的周恩来并不同意刘少奇的发言,他认为这对陈毅是没什么差别的:陈毅获得元帅的军衔,对他的现在和以后的工作都不会有别的影响。

为了证明陈毅可以被授元帅,周恩来还用了苏联布尔加宁与陈毅做对比:“苏联的布尔加宁同样有累累战功,在授勋中获得元帅职务,但他建国后便不再做军方工作,此后便很少再穿元帅的军装。与此相同,陈毅的当然也可以被授勋。”

周恩来的话得到中央军委大部分人的赞同,刘少奇的意见没有被通过,因此,粟裕与元帅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