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西安那起两名女子在医院被陪诊者殴打,其中一名女子遭丈夫施暴的事儿,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议论纷纷,大家的心情都无比沉重。
这事儿看似只是一起偶发的暴力冲突,可往深了琢磨,却揭开了家暴这一社会沉疴的冰山一角,让无数人看到了家暴背后女性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以及当今家暴治理面临的重重困境。
先来说说事件中的这位李某,她作为受害者,承受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痛,更是心灵上的折磨。
在这起事件被曝光之前,谁也不知道她在日常的婚姻生活里,默默咽下了多少委屈。为了孩子,她很可能一直在委曲求全。
很多遭受家暴的女性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她们害怕离婚会给孩子带来破碎的家庭,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爱或母爱,遭受同学的异样眼光,于是选择隐忍。
就像李某,她或许曾多次在孩子面前强装镇定,掩饰身上的淤青,只为给孩子营造一个看似安稳的家。孩子半夜惊醒时,她温柔安抚,可内心的恐惧与无助又有谁能知晓?
她放弃了自己可能的逃离机会,放弃了向外界求助时的那份果敢,只为守护孩子心中那份对家的美好期许。
她在工作上想必也诸多掣肘,长期笼罩在家暴的阴影下,精神难以集中,却又要强撑着去完成任务,只为保住那份能维持家庭生计的收入。
社交生活更是被严重压缩,不敢轻易向朋友倾诉,怕家丑外扬,也怕给别人添麻烦,渐渐地,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小,只剩下家庭这个“战场”,独自与家暴的恶魔抗争。
而这次在医院被殴打,想必是她长久以来压抑情绪的一个爆发点,身体的疼痛终于冲破了心理防线,让这件事公之于众。
然而,事情曝光后的处理方式,却让我们看到了家暴治理的困境。
施暴男子辛某写下保证书,李某出具谅解书,看似事情暂告一段落,可真的如此简单吗?
从现实角度看,这几乎是家暴处理中的一个常见“套路”。
一方面,对于很多家暴受害者来说,出具谅解书并非完全出于真心原谅,更多的是无奈之举。
她们担心不谅解会引发施暴者后续更疯狂的报复,孩子的安全会受到更大威胁,家庭彻底陷入混乱,自己失去最后的依靠。所以即便心有不甘,为了暂时的安稳,也只能选择妥协。
另一方面,警方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也面临诸多难题。
家暴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通常发生在家庭内部,外人难以察觉。很多时候,受害者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主动报案,即便报案了,现场证据也可能因为事发突然、家庭环境复杂等因素难以完整收集。
像这次在医院的殴打事件能被发现,还算相对“幸运”,要是在自家屋内,没有旁人见证,施暴者矢口否认,警方调查起来难度极大。
而且,目前的法律惩处力度,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家暴者来说,似乎还不够有威慑力。行政拘留几日,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只是不痛不痒的惩戒,出来后难保不会故态复萌。
再看看社会层面的支持体系,同样存在漏洞。社区作为最贴近居民生活的基层组织,在家暴预防和干预上,力量还远远不够。很多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家暴识别和处理知识,难以在早期发现问题,及时介入调解。
妇联等社会组织虽然有心帮扶,但受限于资源、权限等问题,往往只能提供一些心理疏导、临时庇护等基础服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法律援助方面,繁琐的程序、高昂的成本,让一些想要通过法律途径摆脱家暴的女性望而却步。
从长远来看,家暴的治理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要跟上,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家庭观念、性别平等意识,让他们明白家暴是不可取的行为,长大后懂得尊重伴侣。媒体要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多宣传反家暴的知识、成功维权的案例,营造反家暴的社会氛围。
企业也可以为遭受家暴的员工提供一定的支持,比如弹性工作安排,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对于受害者,要给予她们更多勇气和力量。
建立更完善的庇护场所,让她们在逃离家暴时有个安全的去处,不用担心无处安身。简化法律援助流程,降低维权成本,让法律真正成为保护她们的有力武器。
心理咨询服务要更加深入社区、乡村,随时为那些受伤的心灵提供慰藉。
家暴之痛,痛在女性的身心,也痛在社会的良知。
我们不能再让像李某这样的女性独自承受苦难,不能让家暴的治理陷入僵局。
每一个人都应当行动起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点亮一盏灯,让家真正成为温暖的港湾,而非恐惧的深渊。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家庭才会充满爱与希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