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良斯克州边境地区乌克兰武装力量发动大规模跨境突袭,持续数小时的战斗以乌军200人被俘、增援部队遭受重创告终。

乌军选择布良斯克州作为突破口,可能有多重战略考量。该地区地形复杂,有利于隐蔽行动,且距离莫斯科相对较近。乌军投入的突击队员经验丰富,使用北约标准的个人装备,配备夜视仪、热成像瞄准具等先进光学设备。突击部队还配备三辆改进型步兵战车,采用新一代复合装甲技术,正面装甲厚度达到600毫米。

乌军步兵战车采用模块化武器平台,装备23毫米双管高射炮系统和第三代"标枪"反坦克导弹。高射炮系统采用电子火控装置,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可对地面装甲目标和低空目标形成有效威胁。反坦克导弹系统配备最新型红外成像制导头,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命中精度。

乌军此次突袭行动选择正面突击的战术方案,而非以往依赖无人机和远程火力打击。突击部队携带大量爆破装备,可能计划破坏边境地区的重要基础设施。突击部队还配备电子对抗设备,意图干扰俄军的通信系统和预警雷达。

俄军在布良斯克州构建的防御体系远超乌方预期。边境沿线部署包括"猎人-B"低空探测雷达和"日光"光电侦察系统在内的多层次预警网络,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现全天候监视,探测距离达50公里。2024年8月,预警系统捕捉到乌军突击部队的动向,俄军得以快速调动防御力量。

俄军的边境防御工事采用最新的军事工程技术,除传统的反坦克壕沟和混凝土掩体外,还部署智能地雷系统和自动识别射击装置。防御阵地采用蜂巢式布局,各火力点之间可互为支援。获得预警后,俄军迅速调动T-90AM主战坦克和2S35"联盟-SV"自行火炮前往预设阵地,构建起立体化的防御火力网。

俄军在边境地区部署新型电子战系统,包括"克拉苏哈-4"和"黎明-2"等装备,可有效干扰敌方通信设备、导航系统和无人机遥控信号。同时,俄军还在关键区域部署"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和"道尔-M2"中程防空系统,形成完整的区域防空网络。

战斗开始,乌军三辆步兵战车在步兵掩护下向俄军防线发起突击。俄军早已完成战术部署,以协同火力进行精确打击。在半小时的激烈交火中,两辆乌军步兵战车被俄军主战坦克的穿甲弹击毁,第三辆因炮塔电气系统故障失去战斗力。失去装甲掩护的乌军步兵伤亡惨重,被迫撤回边境线外。

乌军在首轮进攻受挫后仍发起第二波进攻。增援部队装备M777榴弹炮和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试图通过远程火力支援掩护地面部队突进。俄军已完成防线加固,并调动米-28NM武装直升机和苏-34战斗轰炸机提供空中支援。

在随后的战斗中,乌军增援部队遭到俄军精确打击,多个火力点被摧毁。乌军残余部队在撤退时被俄军包围在一处山谷地带,200名士兵被俘,增援部队损失殆尽。战场图像显示,乌军遗留大量西方提供的先进武器装备,包括"标枪"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和AN/TPQ-36型火控雷达。

布良斯克地区的军事对抗仍在持续。乌军对该地区两处边境检查站实施突袭,造成2名俄军士兵阵亡,8人受伤。随后的2月12日至13日,俄军在布良斯克州境内击落37架乌克兰无人机,其中包括多架携带爆炸物的自杀式无人机。乌军正在尝试新的作战方式,将常规突击与无人机打击相结合。

此次行动失利暴露出乌克兰在跨境突袭作战中情报收集不足、战术协同不够默契、后备力量调动不及时等。这些问题可能促使乌军重新评估其边境突袭战术,加强特种部队的训练和装备水平。同时,在遭受重大损失后,乌军可能调整在该方向的兵力部署,加强情报侦察能力。

俄罗斯的战术胜利证实其边境防御体系的有效性,也为进一步完善防御部署提供实战经验。俄军将继续加强布良斯克州等前沿地区的预警系统建设,优化快速反应机制,并可能在其他边境地区推广类似的防御模式。随着冲突进入新阶段,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抗将更趋复杂化,技术和战术将成为决定性因素。

乌军正在重新评估其特种作战部队的训练体系,加强复杂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培训。同时,乌军也在积极引进新型电子战装备和反制系统,以应对俄军日益强大的防空网络。俄罗斯国防部的数据表明,自年初以来,俄军已在布良斯克州部署多套新型预警雷达系统,并升级边境地区的指挥控制网络。

北约成员国正在重新评估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方案,特别是在电子战装备和防空系统方面的支持。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加强与盟国的军事技术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