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为虚构故事,人物及事件均为创作,切勿转载或抄袭,违者必究!
如今,网购成了生活的常态,快递送货上门也成了许多人的首选。然而,独居的女性朋友们,面对陌生来客,还是要多留一份心眼。2002年,一起令人扼腕的案件,讲述了一位追逐音乐梦想的女歌手,因一念之差,命丧黄泉的故事。
1、星光初现的梦想
苏晓然从小就喜欢哼唱,嗓音清澈如山泉,带着一种天然的感染力。她梦想成为一名歌手,用歌声点亮人生。大学毕业后,她在合肥找到了一份文职工作,朝九晚五,生活平稳却了无生趣。每天对着电脑屏幕,她总觉得青春在一点点流逝,梦想却遥不可及。
“这样下去,我会后悔一辈子。”苏晓然咬咬牙,辞去了工作,带着一腔孤勇,北上京城。她相信,北京是梦想的舞台,总有一天,她会在这里发光。
初到北京,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偌大的城市,人才济济,她的歌声虽动听,却

淹没在无数追梦人的浪潮中。她四处试音,参加选秀,投稿 demo,却一次次被拒绝。租来的小屋简陋潮湿,存款一天天减少,她却从不抱怨。每一次失败,她都笑着说:“这是磨砺,梦想总得有点重量。”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半年后,苏晓然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一位音乐制作人在酒吧听到了她的演出,被她独特的嗓音打动。很快,她签约了一家小型音乐公司,发行了自己的第一首单曲。这首歌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点击量破百万,苏晓然一夜之间成了小有名气的独立歌手。
事业有了起色,她搬进了一套位于朝阳区的两居室,生活也变得宽裕起来。她喜欢网购,衣服、化妆品、乐器设备,快递包裹几乎每天都堆满门口。她笑着对朋友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再累也值得。”
2、突如其来的噩耗
2002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北京朝阳警方接到了一通报警电话。报警人语气急促:“我邻居家门大开着,屋里乱七八糟,没人应门,感觉不对劲!”
警方迅速赶到现场,推开虚掩的房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狼藉。客厅的沙发被掀翻,桌上散落着碎纸,卧室的衣柜被翻得乱七八糟。更令人心惊的是,苏晓然倒在地上,双手被绳子绑着,早已没了气息。

现场勘查显示,门锁没有被撬痕迹,窗户完好,搏斗痕迹仅集中在客厅一角。刑侦专家推测,凶手并非破门而入,而是被苏晓然主动放进来的。换句话说,凶手很可能是她认识的人。
苏晓然凭借那首歌在网络上积累了数十万粉丝,算得上小有名气的公众人物。她的离世迅速引发了关注,警方压力倍增,立即成立了专案组,投入大量人力展开调查。
专案组从苏晓然的社会关系入手,排查她的朋友、合作对象和邻居。然而,她来北京不到一年,交际圈简单,朋友大多是音乐圈的同行,案发当天,这些人都有明确的不在场证明。调查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邻居的一句话点醒了警方:“这姑娘平时不怎么出门,成天在家写歌。点外卖、收快递是常事,来的最多的就是外卖员和快递员。”
警方眼前一亮:能让苏晓然毫无防备开门的不只有朋友,还有每天送货上门的陌生人!
3、锁定嫌疑人
专案组迅速调整方向,将调查重点转向外卖员、快递员和物业人员。经过细致排查,一个名叫李浩然的快递员进入了警方视线。
李浩然,28岁,是苏晓然所在小区的常驻快递员,经常给苏晓然送包裹。据快递点负责人透露,李浩然工作勤恳,但性格孤僻,私下常抱怨生活不易。案发当天,他突然提出辞职,之后便没了音讯。
警方找到快递点,拿出李浩然的照片询问。负责人皱着眉头说:“他昨天还好好的,干了两年多,突然说不干了,电话也不接,消息也不回。”

这反常的行为让警方警觉。进一步调查发现,李浩然的同事曾听他抱怨:“有些客户天天买买买,出手那么大方,凭什么我们累死累活还买不起房?”言语间透露出对富裕客户的嫉恨。
警方推测,李浩然可能因生活不如意,萌生了抢劫的念头。苏晓然作为他的常客,出手阔绰,又是独居女性,很可能成了他的目标。熟悉的身份让他轻易取得了苏晓然的信任,得以进入她的家中。
专案组立即通过技术手段追踪李浩然的行踪。两天后,警方在火车站抓获了正准备逃往西北的李浩然。他神色慌张,试图混入人群,却被民警当场控制。
与此同时,现场勘查组在苏晓然家中提取到了生动提取了指纹、鞋印等关键证据,与李浩然的样本高度吻合。面对铁证,李浩然心理防线崩溃,最终交代了犯罪经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