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逻辑终于出现了,房地产的买卖关系真的要变了。最近有个说法非常流行,说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毕竟只要不便宜,总有人接盘。但如果你真的信了这句话,可能就掉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里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先来拆解一下关键问题:卖房的人和买房的人到底在博弈什么?

对于普通房东来说,卖房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房子卖出最高的价格。你挂500万没人买,就降到480万,再不行460万,一步一步试探市场的底线。

这个过程动辄半年,甚至一两年。房东总觉得时间不值钱,价格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开发商不一样,他们手里有成百上千套房子,利润靠的是薄利多销或者说高周转。比如一套房子的成本是300万,开发商可以定价到350万,快速卖掉100套;也可能挂400万,慢慢卖50套。最终选择哪种方式,只看哪种利润更高。

问题就出在这里,房东和开发商并不是面对同一批买家。举个例子,假设市场上有10个人愿意花400万买房,开发商一旦降到380万,中介立马就把客户全部拉去售楼处了。毕竟开发商给的佣金返点动辄10%到15%,还有一些本地人不愿意买的楼盘,他们就给出20%的佣金。

随后再联合网上所谓的大V、高级中介,忽悠外地人去投资接盘,这些都远高于二手房佣金的1%。那他们会把你忽悠到哪里呢?很显然了吧。等这批客户被收割完了,剩下的买家心理价位可能只剩下350万了。这个时候,二手房东才反应过来要降价,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最终只能被迫一降再降,甚至亏本甩卖。

这背后的逻辑像极了股市里面的量价关系。股票的价格看似由买卖双方来决定,但真正影响趋势的是成交量的集中释放。如果市场上只剩愿意低价接盘的人,价格只能越踩越低。房地产也一样,当开发商用这种高佣金、快周转抢走有限的高价买家后,二手房便失去了定价权,陷入了越等越亏的恶性循环。

更扎心的是,政策的天平也向新房倾斜。地方上长期依赖土地和新房的链条,哪怕二手房交易已占主流——2025年第一季度,30城的二手房成交同比增长21%,远超新房的6.4%——但政策仍通过房票安置、好房子的标准等工具托底新房的销售。这种保新房、压二手房的导向进一步放大了开发商的优势。

而普通人最容易踩的坑,恰恰是低估了时间的杀伤力。房东总觉得慢慢降价,总能成交,但市场下行的时候,时间就是最大的敌人。2024年,深圳有房东从500万一路降到了200万才成交。而同一时期,开发商却能靠精准的定价和渠道的优势,几个月把库存清理掉。等二手房东醒悟过来后,市场上其实早已没有愿意出高价买房的人了。

那说到这里,你可能想问,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呢?

答案或许很残酷,但这是现实。在下行的周期,跑得快比卖得高更重要。与其纠结少亏一点,不如尽早认清市场的逻辑。开发商的薄利多销、政策对新房的偏好、中介的佣金导向都在挤压二手房的生存空间。这个时候,与其被价格幻觉困住,不如参考开发商的策略,用确定性换时间。

当然,有人会不甘心:万一我降价后卖了房子,房价又涨了怎么办呢?你来看看数据吧。2024年,百城的二手房房价连跌32个月,一线城市的刚需房源成交占比超75%。市场早已进入了以价换量的阶段,与其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如抓住当下有限的卖家。

房地产的逻辑确实大变天了。在过去,靠躺赚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的战场是存量博弈,是速度的比拼,是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拿捏。普通人还抱着“我的房子不一样”的幻想,只会成为这场游戏中最无奈的被动玩家。

我前几天不是给大家讲过吗?现房销售推行后,会拉长新房市场推售的数量,这样会给二手房挤出两三年的难得的呼吸空间。抓住这个时间点,落袋为安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