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鲈鱼和鳜鱼都是我国的鱼鲜珍品,它们以鲜嫩的口感受到众多美食爱好者的喜欢。不过,鲈鱼是双栖鱼类,想钓它们的话就必须去到近海地区才行。并且由于前几年近海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鲈鱼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能钓到一条都是难的。可是在2023年8月,有位河北秦皇岛的钓友在入海口钓鱼时,竟意外遇到了大规模的鲈鱼群,他轻轻松松钓获了几十条鲈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皇岛钓友说,当天他原本是前往入海口钓梭鱼,使用的也是针对梭鱼的饵料。可下竿不久后他却钓上来一条鲈鱼。这个意外的收获让他立即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鲈鱼群,于是垂钓经验丰富的他立即调整了钓法,将原本用于钓梭鱼的饵料更换为沙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调整很快带来了惊人的效果,他几乎每竿下去都能钓上来鲈鱼,在三个小时内,他就钓获了三十多条鲈鱼。鲈鱼具有聚群觅食的习性,这样的习性既能提高捕食的成功率,又能有效防范被天敌捕食。因此,这就导致鲈鱼很难遇到,可一旦遇到就是一大群鲈鱼。这也解释了为何这位钓友能在短时间内钓到这么多条鲈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当这些鱼获被晒到网上之后,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争议。因为这些鲈鱼体型普遍偏小,大多数不足半斤。有的网友说这么小的鱼苗也要钓走,迟早要把鲈鱼给钓绝。确实,这些鲈鱼看上去没有一条像是超过一斤的,这么小就被钓走确实有些可惜,将它们钓走真的会让鲈鱼被钓绝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禁渔令以来,垂钓活动就一直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从法律层面来说,在不违反禁渔、禁钓规定的前提下,如何处理鱼获是钓友的自由,可这种自由的背后,却隐藏着生态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目前的生态系统仍处于恢复阶段,整体还是偏脆弱的。无论是长江流域的淡水鱼类,还是近海地区的海洋鱼类,它们的种群数量与上个世纪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以长江为例,上世纪50年代记录的鱼类有400多种,而如今不足200种,这种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令人触目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现代垂钓装备的发展可以说是充满了高科技,已经与传统的钓鱼装备有了明显的区别。钓友可以利用可视化装备在岸上看到水下的情况,还可以用小船把窝料送到远处打窝,而声纳探鱼器的使用更是让水下的鱼类无处藏身。某些资深钓友配备全套高端装备后,那钓鱼的效率和渔民的小规模捕捞已经不相上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钓友们不加节制地索取,那某些区域的鱼群确实会面临被钓绝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发展钓鱼活动的角度来看,鱼类资源的多与少直接会影响到钓鱼活动的未来。试想一下,如果今天我们把鱼都给钓绝了,那么明天我们该去哪里钓鱼?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是在发展钓鱼活动时所要面临的最大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垂钓方式,具体来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做。首先就是要推行钓大放小的理念,也就是要放生幼鱼。另外要限制高科技钓具的使用范围,比如在自然水域中不能使用,但是在黑坑等私人水域就可以自由使用。最后就是要对可带走鱼获的数量进行限制,防止某些钓友出现过度索取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每一位钓友都应当成为生态系统的守护者,珍惜当下的鱼类资源,不做出过度索取的行为。钓鱼不是为了鱼获,而是为了享受过程。只有当我们的江河湖泊中到处都是野生鱼时,我们才能自由自在的享受钓鱼,而不是面对无鱼可钓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