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就亮相德甲舞台上的穆科科已经提前确定是一个流星,而且由于年龄造假事件,大概率会被多特蒙德放逐,这不由得想起另一个曾被媒体视为「下一个贝利」的弗雷德·阿杜。
昔日的美国天才也曾像风一般的男子疯狂收割流量,但最终沦为了一个泛泛之辈。前美国国脚拉拉斯就曾一针见血指出:“阿杜的噱头只来源于年龄。”

坦白讲,翻开阿杜的履历,完全契合「出名要趁早」。
2003年,14岁的阿杜跨龄参赛U-17世锦赛,用4粒进球帮助美国队打入8强,当时媒体将他形容为「不可一世的神通」。
2004年,他以状元身份签约了华盛顿特区联队,接连创造了美国大联盟的最年轻出场和最年轻进球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他的年薪高达50万美元,而美国国家队的核心多诺万加上各种广告最终收入也只有36·7万美元。

实至名归是外界最自然的感慨,16岁就入选美国国家队的阿杜在美国各级青年队习惯性降维打击,在16场比赛中打入15球,即使在U20国家队的,也在33场比赛中轰进16球。
考虑到越级参赛的难度系数,即便阿杜在华盛顿特区联队头两个赛季只打进了11粒进球,但关于来日方长的期望值有增无减。
美利坚素有「足球沙漠地带」之称,阿杜的出现激起了外界的猎奇心理,美国媒体甚至认为阿杜将改变美国足球在世界上的地位,并将他视为「21世纪的贝利」。
“你一般是看不到同龄的孩子做出踩单车、马拉多纳式舞步这种玩意,但他做出来了。 ”

依稀记得在,在一场华盛顿特区联队和海地U20的热身赛正式开打之前,大概有1·8万球迷就围着训练场,只为一睹身材风采。
“阿杜就像梅西或贝克汉姆,客场四万名球迷高唱他的名字,希望看他踢球。”时任华盛顿联主帅的彼得·诺瓦克似乎还沉醉在阿杜效应中。
偏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阿杜是门票的保证,球迷有印象的话,阿杜与华盛顿特区队签约后的第一时间,他就吸引了世界上超过200家媒体的采访。
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阿杜无疑是造星的产物,要知道,即使阿杜的竞技状态不稳定(职业生涯处子赛季在30场比赛只打进了5球),但总是能得到替补亮相的资格,有一种被宠爱式保护的感觉。
只不过当时的阿杜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这支队里,我更像一个领袖,一切都围绕我运转,我很适应这样的氛围。”

疾风知劲草,美国的贝利确实曾与曼联、切尔西发生过绯闻,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在13岁拒绝了国际米兰的邀请,意甲豪门当时为其开出了75万美元的转会费,只不过阿杜的父亲当时犹豫不决。当然,这也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国米避免了成为冤大头。
事实证明,华盛顿联并没有得之我幸的甜蜜,因为阿杜的合约中有强制上场的条款,在一定程度上这个喜欢拼速度的年轻人变成了战术破坏者,两个赛季后他就被放逐了。
接纳阿杜的新东家皇家盐湖城重新认识了阿杜的平庸,这个有加纳血统的年轻人只在11场比赛里打进了1粒进球。

18岁登陆欧洲联赛已是意外之喜,毕竟在美国大联盟开倒车的阿杜并没有真正踢出名堂。在葡超联赛到此一游也就不足为奇了,准确说在17场比赛中只打进了4粒进球,能感受欧冠氛围已经是职业生涯的大飞跃,
不过当时的美国天才把分手的理由归结为「本菲卡的动荡」,而现在的阿杜在回忆这段留洋生涯时认为「离开本菲卡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错误」。
事实胜于雄辩,租借摩纳哥的阿杜同样是不起眼的角色,被法国媒体视为「营销工具人」,即便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但很多人已经认为他江郎才尽。
据统计在欧洲的四个赛季中,阿杜累计只打进了10粒进球,并且沦落到在希腊、土耳其、芬兰、塞尔维亚联赛中枯坐板凳。

阿杜有认清现实的明智,但也时常给自己「喝鸡汤」,比如他对丘吉尔的名言十分上头:“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并非致命,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但事实上,在绿茵场没有存在感的美国人一度在芬兰的酒吧客串主持人,或许, 这在无意中成为他养家糊口的方式。
星光黯淡时,没有人愿意用「美国贝利」去称呼变成流浪汉的阿杜,况且贝利在17岁时就捧起了世界杯冠军,阿杜也试着在巴西联赛焕然一新,但只露脸了两次等同于自寻烦恼。
2015年,26岁的阿杜被迫落叶归根,但并没有给予美国第二级联赛的坦帕湾暴徒任何帮助,只在12场比赛中颗粒无收。

再度背起行囊的阿杜失业了一年后,只能前往波兰次级别联赛试训,比试训惨淡的是讽刺,主帅先是直言:“我们不需要老清洁工”,接着在临别之际又狠狠地点醒了一番:“首席执行官说让他来是为了市场考虑的,但如果为了市场的话我们还不如签一个花式足球选手。“
吃了一鼻子灰,阿杜的失业模式再度开启,很多人建议他退役,但是他用「热情」推翻了忠言逆耳,他如愿得到了试试看的机会——在2018年去往美国足球联赛的新军拉斯维加斯光明试训前,遗憾的是,发福的身体和迟钝的反应支撑不了继续踢球的理想。
14岁是神童,20岁就变成了路人甲,29岁就彻底泯然众矣了。或许能担任青训教练,已经是最大的知足。

在总结个人球员生涯时,有人说他被铺天盖地的褒奖反噬了,但其实阿杜一直是个不安分的人,他在15岁就开始饮酒,他在成名后因为训练懒散陷入了倒车模式,以至于作为「过来人」的自己希望自己成为反面教材。
“如果我发现某个极具天赋的孩子,发现他开始松懈,我会立即告诉他不能这么做,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但后知后觉也是一种治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