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重身份
2009年9月15日,一个男人准备实施死刑。
他安静地躺在床上,听着自己专门挑选的BGM《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没有丝毫恐惧。
他做过法警,在编制里是每任领导都想提拔的骨干人才,成了在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但这又算得了什么?
这无聊的生活,根本不满足他的野心。
于是,他走私,他贩毒,他卖彩票……
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成了毒圈里的“启明星”,中国一等一的大毒枭。
这个男人曾向着世界呐喊道:
“当年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
警察都拿他没办法,次次碰壁。
人人都称他化学奇才,人人都争相请教他的“制毒秘方”。
除了他,至今没有人能完全复刻他所创造的高纯度冰毒。
就连墨西哥大毒枭「矮子」古兹曼,都要敬他一杯,重金求合作。
这一生,他有两个身份。
一个是中国版绝命毒师刘招华,是比老白还要疯狂的制毒大师!
一个是镇上的百万彩票店主“李森青”。
想到这,刘招华默默地闭上了眼睛。
“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羊儿的聪明难以想象……”。
欢快的音乐里,刘招华的罪恶终于被彻底终结。
而他的“传奇人生”,还得从上个世纪说起。
二、鬼才诞生
天才和疯子,其实只有一线之隔。
曾经的刘招华就是如此。
他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
在镇上,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爱学习的好苗子。
刘招华从小就展现出了超群的化学天赋,对化学也有着异于常人的热爱。
1979年,年仅13岁的他,就在福建省中学化学竞赛中斩获二等奖。
如果照这样一直学下去,刘招华还真有可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但命运偏偏就跟他开了个玩笑。
12岁那年,刘招华的父亲病逝了。
父亲是家里的脊梁骨,他一走,整个家庭的重担直接落到了母亲身上。
家里的孩子众多,除了刘招华,还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
六口之家,仅靠一个母亲,怎么过得下去?
为了生活,刘家不得不放弃刘招华的未来。
而一直很孝顺的刘招华,也欣然接受这样的结果。
因为他坚信,凭自己的头脑和能力,不靠九年义务教育,也能闯出一番天地。
于是在17岁那年,刘招华退学了。
刚辍学的刘招华,为了讨生计,决定先跟着大哥刘招福干一段时间的汽修。
但做了几个月之后,刘招华就不乐意了:
一是大哥的脾气太暴躁,自己受不了。
二是他不甘心自己一身本事,就困在小小的汽修店里走不出去。
而就在此时,一个机会摆到了刘招华的面前:福州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征兵。
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他二话不说,直接去报了名。
可刘招华的年纪并不满足征兵的要求。
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
年龄不够,改大点不就好了。
在管理不严的当时,为了上学、工作、参军改年龄,那是相当普遍的事。
于是,刘招华就钻了空子。
他将自己的出生时间往前报了1年,最终有惊无险地通过了审核。
很快,他就从“高中辍学的汽修店杂工”摇身一变,成了武警福州边防支队的一名战士。
是金子到哪里都可以发光。
刘招华就是如此。
在边防支队里,他成了一顶一的“积极分子”。
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战友,都对他的能力赞不绝口。
没过多久,刘招华就成为了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
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前往武警福州指挥学校学习的大好机会。
两年后,刘招华从武警学校毕业。
回到老家的他成了老家里唯一一个受提干的士兵。
1988年,22岁的刘招华升官了。
他成了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平潭县大队屿头派出所正排职干事。
而且,还额外兼任了个代理司务长。
在这里,知道刘招华背景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这小子,真行!
但也就是这一年,刘招华的人生“变味儿”了……
三、变态长官
三句话,能让人花18万。
三个人,能让刘招华一条路走到黑。
在一次工作中,刘招华被上级派去做保镖。
而保护的对象,就是前任台北市地检署副署长,陈道中。
在长期的相处中,陈道中很快就对刘招华这个“保镖”产生了兴趣。
明明家里穷得叮当响,没背景没资源,学历也不高,居然能凭着一股“狠劲”,混到现在的位置。
这年轻人未来可不得了。
而没出过省的刘招华,也对“见过世面”的陈道中佩服得五体投地。
两人一下就成为了心照不宣,无话不谈的挚友。
相处久了以后,陈道中察觉到自己这个“小老弟”对化学好像很感兴趣。
于是,他就给刘招华上了一课。
而这一课,直接改变了刘招华的人生轨迹。
陈道中给刘招华介绍了当时台湾大肆流行的新型毒品——冰毒。
当时的“冰毒”,在中国大陆还是个新鲜玩意。
除了台湾省。
而冰毒的本质,也是化学物质(甲基苯丙胺)。
刘招华第一次见到“冰毒”时,表现出了一脸茫然。
毕竟,他到现在为止没见过什么大世面,自然对毒品也没什么概念。
看着刘招华迷惑的表情,陈道中笑了笑。
紧接着,他就给求知欲旺盛的刘招华来了个“启蒙教学”。
而且是从冰毒在二战时期的滥用说起。
听了陈道中那生动形象的演说,刘招华对冰毒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可他对贩毒的利润和吸毒的危害一概不知。
那时的他,只不过是个爱化学的疯子。
刘招华只是觉得,这东西和化学密不可分,很有意思。
为了了解更多信息,他又追着陈道中问了一堆问题。
陈道中也很欣赏刘招华的好学,给他推荐了不少相关书籍。
都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陈道中也明白这个道理。
为了让自己的“小老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手眼通天的陈道中居然弄来了100克麻黄碱!
这可是制作冰毒的原材料!
陈道中把原料交给刘招华,让他试试能不能造出来冰毒。
可没有专业实验室,没有造毒经验,没有器材和设备,怎么制毒呢?

就看看书,学几个名词,这怎么可能成功?
但偏偏,刘招华就做到了。
仅靠着简陋的宾馆房间,三个小时的尝试,只看过书的刘招华,居然真的合成出50克冰毒!
虽然这些成品外观和品质都很垃圾,可以说就是毒品中的“歪瓜裂枣”。
但不可否认的是,刘招华的确在化学方面是天赋异禀。
尤其是在“制毒”方面。
成功后,他把这50克冰毒成品全部交还给陈道中,也没找“恩师”要一分钱。
刘招华沉浸在成功的快感里无法自拔。
通过自己引以为傲的化学手段,合成大陆没有出现过的冰毒。
这种成就感,简直妙不可言!
但是此时的他,还没有通过制毒获利的想法。
没门路,没合作伙伴。
而且,也没必要。
有部队的铁饭碗不要,去趟这个浑水?
那不是找死吗。
然而没过多久,这样的决心,就被一个女人给颠覆了。
在边防支队任职时,刘招华坠入了爱河。
他认识了同样来自赛岐镇的老乡——吴云青。
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成了一对恩爱情侣。
吴云青当时在福建师大读书,离刘招华的工作单位有一百多公里远。
刘招华只要一有空就会去找女友谈情说爱。
虽然恋爱的滋味确实很甜,但是两人之间始终隔着阻碍。
那就是钱。
刘招华很好,但吴青云更在意的是两个人的未来。
刘招华也知道自己这份工作,除了说出去体面些,并没什么优点。
每个月就拿那点死工资,根本不够用。
他老早就想着要离开部队了。
而这时,刘招华脑海中突然浮现了陈道中给自己描述的那些“花花世界”。
金钱能买到一切,面子能么?
金钱还能给女朋友一个好的未来,面子能么?
想到这,刘招华做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转业!
可是部队不是公司,也不是想跳槽就能跳槽的。
更何况,有明确规定提到了:提干的军人要在部队服役15年。
15年,刘招华可等不起。
等个15年,女朋友早就跟别人跑了。
刘招华是什么人?
他既然有办法违规当兵,就有办法提前离开部队!
很快,刘招华就有了计策。
而这种事也就他刘招华能干得出来——这是一个“自毁前程”的计策。
怎么干?
刘招华先是贪污145.15元的公款,然后故意露出马脚,让别人抓小辫子。
很快,贪污的事很快就被发现了。
一切如同刘招华设想的那样。
他“喜提”武警福州边防支队行政记过和团内严重警告处分各一次。
但是,他也如愿以偿地成功转业,在老家福安市当上了一名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
只不过,这还远远达不到刘招华想要的结果。
这就是从一个办公桌换到另一个办公桌罢了,好像没什么区别。
但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等待时机。
而在时机到来以前,他必须忍耐。
在工作中,刘招华依旧拿出十二分热情。
能打能干能吃苦,还情商高,头脑活络。
一名优秀法警应该有的品质,刘招华一应俱全。
在法院工作的短短时间里,他立了三等功,还得到“优秀工作者”的表彰。
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没过多久,他那过人的能力让他就获得了领导的赏识。
1991年,刘招华被法院领导推荐,去往福安市做招商引资工作。
得到任命的那一刻,刘招华就知道——机会来了。
和台湾距离很近的福建,一直是重要的东南亚贸易口岸。
作为福安市招商引资的负责人,能捞多少油水暂且不表。
但更重要的是,刘招华能靠着这份工作,结识数不清的富商。
既有中国港台的同胞,也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外商。
相处一段时间后,刘招华就在这些有钱人身上学来了不少东西。
他还就此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之路。
那就是非法走私。
上个世纪末,大陆的物资还相当匮乏。
和一母同胞的香港台湾比起来,可以说是穷得叮当响。
家电、汽车……
这些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的“日用品”,在当时是又贵又难买。
有钱的,不一定有购买名额。
有购买名额的,钱又不够用。
供应不足,价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同时,也催生了这条黑色行业——非法走私。
紧邻台湾的福建,就依托天然的区位优势发展成了一个走私大省。
在政策还没有完善的当时,很多港台以及东南亚商人假借“投资”的名义,和当地人勾结,通过走私电器汽车大赚特赚!
这一点,眼尖的刘招华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身为招商引资负责人,他手里还捏着福安市政府的优惠政策。
在身份和权力的双重影响下,刘招华自然就成了一块“香饽饽”。
而他,也懂得利用这一点。
台商们为了能拿到政府的优惠,可谓是使尽浑身解数。
送烟送酒、豪车名表……
“大权独揽”的刘招华,自然也来之不拒。
此时不捞钱,更待何时?
为了捞钱,他还和一位台商合伙开办“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
表面上,“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确实是一家专门收购国外废弃塑胶产品的正规公司。
但背地里,它却做着走私汽车和龙骨酒的违法生意!
在福建这块走私的风水宝地上,刘招华又为自己的公司挑选了一个绝佳位置,离老家赛岐镇苏阳村不远的赛江边上。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通过赛江迅速到达海边上货取货,一有风吹草动他还可以立马跑路出海。
鱼和熊掌兼得。
就这样,在走私风头正盛的90年代,刘招华赚得盆满钵满。
仅仅两年,他就全款购入了三辆丰田皇冠3.0,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刘老板”。
要知道,当时的福安市人民法院的院长开的还是桑塔纳!
不过,刘招华可不像一些平凡的暴发户,发达就爱炫。
他多少还是知道,要掩盖自己那些不法勾当的。
当然,还有不法资产。
没过多久,“事业有成”的他,渐渐看不上法院这块跳板了。
1994年底,“刘老板”干脆辞掉了法警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走私生意里。
但刘招华忘记了一件事:走私,归根结底是违法行业。
既然违法,那迟早就会被政府盯上。
然而,刘招华刚好就是这么不走运。
他刚从法院离职没多久,“噩耗”就传遍了东南沿海:
政府加大了对沿海地区走私行业的打压力度!
紧接着,又一个政策出台:国家制定相关法律,严格控制国外废弃塑料进口!
这下可好,正经生意和不正经生意都凉凉了。
合伙的台商见形势不妙,直接人间蒸发,失去联系。
腹背受敌,内外夹击。
眼看着收入越来越少,甚至隐隐有要倒贴的趋势,刘招华急了。
跌入谷底的刘招华现在急需一根救命稻草。
他不想再过回小时候那贫穷的日子。
只要有个机会,随便是什么样的机会,自己就能东山再起!
而就在刘招华焦头烂额之际,“机会”还真找上了门。
之前给陈道中当“保镖”时,刘招华认识了一个游手好闲的社会人士——陈文印。
不过彼时他们还只是点头之交,算不上熟人。
但现在的陈文印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了事业有成的“大富商”。
而他也早就看中了刘招华过人的能力,这几年一直对刘招华有所关注。
眼看刘招华“虎落平阳”,陈文印便抓住机会趁虚而入。
他立刻找来了刘招华,劝说道:
“我知道你有一条从福建到台湾的走私通道,不如我们合作一下?”
只有空口白话当然不行,为了拉刘招华入伙,他还是出了大招。
陈文印告诉了他“贩毒”的致富经。
他对贩毒的解说,给刘招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刘招华第一次知道,自己几年前在宾馆随随便便就能合成出来的“冰毒”,居然比走私的利润还要高几十上百倍!
而这次,陈文印来找他,就是想借用刘招华的走私线路,来个“反向输出”。
那就是将大陆的冰毒,走私到台湾和日本!
而且,光是走私毒品,就能数钱数到手抽筋。
想到这,刘招华毫不犹豫,立刻答应了陈文印合作的要求。
不仅如此,他还告诉陈文印:
“我几年前就自己制过毒,现在工厂也闲置着。”
“给我点时间,我就能再造冰毒出来!也不用去找货源,让别人多赚钱。”
一听说刘招华还有自己制毒的本事,陈文印简直心花怒放。
捡到宝了!
刘招华也确实做得出来,而且还做得漂亮。
他抛弃了用麻黄碱合成冰毒这样传统的制毒方法。
因为这几年毒品泛滥,麻黄碱作为原料,已经被国家严格管控了。
如果批量采购,那必然被警方抓去蹲大牢。
所以,“化学天才”刘招华决定重出江湖。
他决定通过现有的化学资源,开辟新的合成路径!
前前后后投入40万的“科研攻关费”,又在自己的工厂里反复试验了几个月。
终于,刘招华成功了!
但是,这种新工艺合成出来的冰毒和他的“处女作”一样有着相似的问题:卖相差、颗粒小。
说到底,就是结晶工艺不行。
作为技术控,刘招华绝对不允许自己用来赚钱的“作品”如此粗劣。
可是他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
即使有天赋,没有后天的努力也没用。
光靠自己,不仅要花时间,还要花费大量的金钱。
简直就是费力不讨好。
既然如此,何不找个“大师”学习学习。
谁也没想到,半只脚踏入毒贩行列的刘招华,胆子居然这么大。
大到敢去找高校教授讨教怎么做毒品!
四、绝命毒师
刘招华在“拜师学艺”方面,确实下了苦功夫。
1996年初,他找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赵教授——研究炸药和药品方面的领头人。
合成毒品和制药的原理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合成物不一样。
相当兴奋的刘招华,当即带着一公斤甲基苯丙胺液体,“登门拜访”70多岁的赵教授。
当然,他不可能直接跟老人家说:“我要制毒!”

刘招华找了一个绝对不会引起怀疑的理由搪塞了过去。
那就是,研发“苯丙胺类减肥药”。
因为苯丙胺类药物在美国是合法的,所以心思单纯的赵教授也没多想。
加上刘招华实在是太能演了,他不仅态度好,而且求知若渴。
但更重要的是,他还有极高的化学天赋。
对这样一个后辈,赵教授难免会有“惜才”之心。
他甚至亲自上阵实验,帮助刘招华攻克难关。
但化学实验不是变戏法,一切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硫酸甲基苯丙胺本身就是黄色的,再怎么结晶,也很难达到“晶莹剔透”。
两人在实验室泡了一个多月,也没能结出完美的结晶。
此时,刘招华带来的1公斤液体样本也已经用完了。
但赵教授毕竟是正经的高校教授。
他有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不可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刘招华身上。
不过,爱才的赵教授也没有就此放弃刘招华。
他给了刘招华一个重要的点拨:
可以尝试先用盐酸跟甲基苯丙胺反应,再用有机溶剂如丙酮或者乙醚萃提取后结晶。
我们听没听懂不重要。
反正刘招华听懂了。
受了点拨的他硬塞了一笔“科研费”给赵教授,对老人家那叫一个千恩万谢。
紧接着,刘招华就马不停蹄地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采购原料、设备,着手批量生产……
三个月后,刘招华成功了!
他在“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的厂房里,生产出了20多公斤高纯度的冰毒!
而且这次的冰毒颗粒完整、外观晶亮。
最重要的是纯度还高得离谱。
这种成色的“货”,绝对算世界毒品市场上的翘楚。
为了探探市场行情,刘招华先拿出1公斤的样品给陈文印,让他卖去台湾“试试水”。
不出所料,这批冰毒刚到台湾,就被当地的毒贩一哄而上全部抢光。
这一下,刘招华彻底膨胀了。
于是,他又拿出11公斤的冰毒交给陈文印,还不忘再三叮嘱:“绝对不能在大陆卖!”
刘招华当过法警,他知道内地毒品管控有多严。
他只是想赚钱,不想掉脑袋。
但他能管得了陈文印吗?
显然不能。
为了省事,也为了快速变现,陈文印还是将1公斤的冰毒卖给了中国人。
一个叫温宝国的福建毒贩,以1公斤1.8万美元的价格“一举夺魁”。
可就是这个温宝国,给刘招华带来了大麻烦。
原来,温宝国早就被警方盯上了。
而跟一个被盯上的人打交道,一下可就出了岔子。
温宝国在一次出货时,不幸被便衣警察给逮了个正着。
要知道,贩卖甲基苯丙胺50克及以上就会被判死刑。
像温宝国这种,十条命都不够枪毙的。
于是,温宝国为了活命,他就把自己之前交易过的所有“上家”都抖搂给了警方。
其中就包括不听刘招华警告、贪图省事的陈文印。
温宝国的反水,让警方设局变得更容易。
他们直接要求温宝国以再购买5公斤冰毒为理由,约陈文印“面谈”。
陈文印可没有刘招华的机敏。
他屁颠屁颠地就跳进了警察设置的圈套里。
不仅如此,他还非常讲义气地拉上同伙张明辉一起跳火坑。
两人提着5公斤冰毒大摇大摆地来到交易地点。
而警方也已经在这里埋伏多时。
一下子,他们就把陈文印和同伙给抓住了。
而陈文印被抓的事,很快就传到了刘招华的耳朵里。
按理来说,一般的罪犯都会选择跑路。
毕竟,被抓了可就什么也没了。
但他偏偏就不怕。
因为深谙人性的刘招华,清楚地知道,陈文印绝不会第一时间供出自己。
首先,没有进局子经历的陈文印,根本不清楚自己会面临何种程度的刑罚。
其次,只要不供出刘招华,出狱之后陈文印就还能“东山再起”。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而刘招华,就是陈文印的“青山”。
他也预料得没错,陈文印还真没有把他供出来。
无论警方怎样审问,他就是死活不说出毒品的来源。
但警方可没有这么好的耐心。
既然不说,那就等着受法律的制裁吧。
他们直接对陈文印和张明辉二人提起公诉!
嘴硬又如何?你能硬得过法条律令?
两人就此上了法庭。
1996年11月26日,福安市人民法院根据《刑法》347条规定,以贩卖毒品罪,判处陈文印、张明辉死刑。
死刑二字,直击陈文印的天灵盖。
命都要没了,还谈什么东山再起!
审判结束后,他为了减刑,二话不说,立刻向警方供出了刘招华。
但陈文印和警方都不知道的是,在陈文印一审这天,刘招华就坐在旁听席上。
他气定神闲地看完了整个庭审过程,将宣布审判结果时,陈文印的表现尽收眼底。
而当陈文印被判处死刑的那一刻,刘招华就知道,这人大概率是保不住秘密了。
从法院出来后,刘招华也没有直接跑路。
这样很可能会打草惊蛇。
所以,这几天,他假装按部就班地过着“工厂—家”两点一线的生活。
然后,他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溜走了。
留守在家的妻子吴云青和孩子,都不知道刘招华去了哪。
也就在此时,陈文印也招供了。
这每一步棋,都被刘招华给提前预料到了。
后来,警方根据陈文印的供词,来到了“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
可这里早已人去楼空。
麻黄碱?冰毒?
连影子都没有!
而陈文印所说的“刘招华”这个人,也毫无征兆地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野里。
原来,刘招华这几天就是在处理这些“后顾之忧”。
他处理完以后才跑的路。
好在,福建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理化分析部的专家前来“增援”了。
警方通过厂房内遗留的购买发票和对化学设备的分析,的确能够确定,这里曾经就是制毒工厂。
而刘招华采用的,是一种不需要麻黄碱的全新工艺制作冰毒!
1997年3月,福建省公安厅正式对刘招华发出通缉令。
一时间,福安市举市哗然。
白手起家的励志榜样刘大老板,居然是毒贩?
不过,此时的刘招华已经溜之大吉,任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处。
那么,刘招华究竟去了哪里呢?
热门跟贴